育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葛肖虹

博文

我和我课题组的《中国区域构造研究文集》

已有 6449 次阅读 2009-9-4 13:33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去年十月在我七十寿辰时我的学生为我编辑出版了一本《中国区域构造研究文集》以为庆贺。文集出版后受到地质同行、同学和学生的关注,认为有一定参考价值,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工作、研究过的同志。为满足朋友们的要求,便于地质同行、研究生参阅,现将内容提要、马文璞教授做的序、自传、后记,王鸿桢院士的题词、照片一并发表于后。

 

内容提要

 

本文集蒐集了葛肖虹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对中国东、西部开展区域构造研究所发表的较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与青藏高原隆升,阐明了在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组成中,存在着被中-新生代构造肢解的古生代非稳定克拉通——西域板块的新观点,提出了古祁连山构造带向西延伸到塔里木盆地中部、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累积错距350-400Km、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和找油、找矿新战略、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的环境效应、以及对防治中国西部荒漠化的战略思考等新认识;第二部分阿尔金断裂构造演化,对断裂活动的年代学、运动学、几何学及其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局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第三部分柴达木盆地与周边山脉的耦合关系,通过沉积地层磁性年代学、碎屑矿物的同位素年代学以及盆地周边山脉物源区同位素年代学和隆升剥露过程的详细研究,阐明了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并为探讨青藏高原隆升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第四部分中国东部区域构造研究,反映葛肖虹教授在上世纪70-80年代在华北、川西盐源、宁镇山脉详细的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和近年对东北亚南区大地构造的新认识。

本文集为正在我国东、西部开展区域构造研究工作的地质调查人员、地质科学研究人员和地质院校师生提供有益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对于初参加工作的年轻地质工作者具有一定借鉴参考价值。

 

 

      

 

热烈祝贺本文集的出版。

葛肖虹同志热爱地质事业,1961年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毕业以来,一直承担中国区域构造教学,从在峰峰煤矿和太行山、燕辽、内蒙古、甘肃北山等地区带领水文工程兵、大学生进行水文和地震地质填图开始,七十年代转入区域构造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先后参加了攀西裂谷、川西盐源及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等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以及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GGT)等重大项目,足迹遍及华南和北方大部分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主持的有关柴达木盆地及阿尔金断裂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对西域克拉通的存在、阿尔金断裂的活动历史和左行滑移距离、古祁连山构造带的西延以及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对我国现代构造地貌生成的意义等都获得重要的新认识。可以认为,我国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以及认识的深入,就是通过像葛肖虹这样众多身体力行、锐意进取的地质工作者的努力而取得的。进入本世纪以来他的活动范围更进入国际领域,先后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等单位合作;应邀参加在旧金山、香港举办的第二、三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20002001);以及应邀到台湾成功大学、台湾大学、中央大学、台湾中央地质调查所等单位讲学等。迄今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上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可以说这四十余年不算长的历史已成功勾画出充实而有益的人生。

我和肖虹同志认识已近三十年,曾长期在中国区域构造课程指导委员会中共事。他为人热情,思想活跃,乐于助人。出野外总是跑在前头,对遇到的地质现象和问题坦率地进行讨论。所有这些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孙枢和安芷生院士等早在2001年就提出,地球是人类居住、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地球科学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保护我们生存环境——地球的基础科学。二十世纪地球科学及其各分支学科的成就不仅在维持足够资源供给、减轻自然灾害、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而且日益关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对生存环境的影响。例如最近700万年黄土高原粉尘通量记录的内陆干燥度变化曲线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我国内陆干旱化的原因。而近数十年来人类的强烈活动和全球变暖趋势更加剧了我国西北部干旱化的程度,引发了尘暴和其他灾害事件频繁发生。本文集中葛肖虹等撰写的 中国西部治理沙漠化的战略思考与建议”就是这样一篇跨学科的好论文,其中提到在中国西部修建高山水库的建议极具战略远见。因此建议大幅度拓宽学科范围,加强跨学科性质交流,增强信息科学等高科技的分量,拟订学科交叉的大型科研计划,以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把教学和科研队伍结合起来,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

多数地质学家认为今年在四川发生的造成重大灾害的汶川8.0级强震是继2004.12.26苏门答腊-安达曼和2005.3.28尼亚斯-谢默卢引发毁灭性海啸、造成超过25万人死亡或失踪的9级地震(Richard W. Briggs et al 2006),以及2005.10.8发生在巴基斯坦北部喜马拉雅西构造结的7.6级地震(Geoff Brumfiel 2006)之后的又一次构造地震,它们都是印度板块向北楔入亚欧板块、引发青藏高原隆升而产生的构造地震。汶川地震发生以来,葛肖虹在科学网上已发表了多篇相关论述,目前地震预测已成为全社会关切和亟待解决的地质科学课题,类似的问题还可以举出很多,中国区域构造研究应该为解决上述课题做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大家都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吧。

                                    马文璞

2008.9.20

  自传

 

193810月出生于昆明,童年曾随从事共产党地下工作的母亲陆一旭奔波于云南、四川、江苏等地1948年秋,为躲避国民党上海大搜捕随母亲和父亲葛一虹来到北平。中学就读于汇文中学(原北京二十六中),受到 “徳、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高中期间为“任弼时班”英雄集体的成员,参加了“地质兴趣小组”,受李季、李若冰等叙述50年代初奋战在祁连山、柴达木盆地的地质勘探队员事迹的散文、诗篇之感染,从中学时代就立志要做一名地质工作者1956年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地质学院石油地质专业。1961年毕业后分配到长春地质学院(2000年并入吉林大学),从助教、讲师到副研究员,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受聘为博士生导师。

在回顾50多年地质生涯的时候,我无法忘怀母校——北京地质学院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更忘不了恩师们对我的启迪与教诲。一年级马万钧教授教我们普通地质学,是他对帕甫林诺夫普通地质学教程的精彩讲授,把我引入了浩瀚无边的地质学殿堂;教我们古生物学的是现在已过百年华诞、风趣幽默的杨遵仪教授;教我们微体古生物-生态学的是精细严谨的郝诒纯教授;王鸿祯教授曾给我们讲授过精彩的地史学课程;杨森楠教授则是我们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的主讲教师。1958年在鄂西山区的填图、1959年在玉门油矿王进喜井队的实习、1960年参加潘钟祥教授陆相生油科研项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使我对野外地质和室内总结编图,都得到了系统的训练和提高。正是在大学期间亲耳聆听了这些大师们精彩的讲学和野外训练,才使我对地质学,尤其是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致我几乎大半生都从事中国区域构造学的教学与研究。

承师之志,在长春地质学院四十余年教学生涯中,我努力用心去教书育人。初到长春地质学院,按照当时喻德渊院长的指示,所有新任教的年轻教师不论专业一律要带12次二年级的教学实习,这对我来说又受益匪浅,从1962年至1964年,我连续带了三年教学实习,为我野外地质填图的基本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我组织野外教学的能力。尤其实习期间我与老教师李志超、王麟祥、丘元禧、谢宇平、张保民、兰玉琦、门凤歧等教授朝夕相处,使我野外识别构造、地貌现象和辨认岩浆岩、变质岩、古生物手标本的技能得以大幅提升。从1962年开始我就承担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中国地质学)的教学,先后给李志超、崔盛芹、丁原章、杨振升、施慧玲等老师助课,这使我有机会吸纳当时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两校对中国区域构造认识的精华,19 65年我正式讲授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直到2005年。我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教诲与鼓励,他们之中已有两位先后作古,我从内心深深地怀念和感激他们。

感谢我的挚友段吉业教授以及当时的课题组成员,通过我们近20年对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研究,提出了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和找油、找矿战略等新认识,这些认识和成果都体现在相关论文中。我特别感谢在阿尔金断裂研究叶慧文教授所作的贡献,她非常精细而又出色的矿物、矿相学工作,为断裂带激光微区40Ar/39Ar 测年的成功提供了基础。2000年对是否要写西部专著,我曾征求过王鸿祯老师的意见,他告诉我:专著是向后看的,论文是进展中的,你正在研究,应该多写论文。遵照鸿祯老师的教诲,果然从中受益。这本论文集就作为对多年来一直关怀、教诲、支持我的王鸿祯、刘东生、张炳熹院士等前辈的汇报。中国地质特别是区域构造的研究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成果日新月异、人才辈出,愿这本论文集对正在我国东、西部开展区域构造研究工作的年轻同行们有所助益。

非常感谢我的学生刘永江、刘俊来教授以及任收麦、吴光大博士等的支持和帮助,在我年届七旬的前夕编辑出版这本记录了我50多年地质生涯和我们共同在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科研工作成果的论文集,献给关心我国区域构造的广大同行与继续前行研究的青年学子,只望能作为后人前行的一块砖石。

2008520

 

 

 

20世纪80年代后期,葛肖虹教授及其科研集体就开始对柴达木盆地、东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以及新疆东北部等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目的是揭示中国西部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历史。1998年至今的10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相关项目的资助下,他们开始与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的Franz Neubauer教授及其科研组,针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开展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先后发表在国内外的核心期刊和SCI索引期刊上。编辑出版该文集的目的,一方面就是把这些科研成果中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整理成册,作为一个阶段性学术成果的总结,同时也便于同行们的查阅。另一方面适逢葛肖虹教授诞辰70周年和从事地质工作50年,也以此论文集的出版表示祝贺。

这本论文集蒐集了肖虹教授及其科研集体1984年以来在各种刊物上发表的稍有影响的论文,由“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与青藏高原隆升”、“阿尔金断裂构造演化”、“柴达木盆地与周边山脉的耦合关系”和“中国东部区域构造研究”四个部分组成。主要展示了对阿尔金断裂、柴达木盆地、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和找油、找矿战略以及青藏高原多期次隆升与治理中国西部荒漠化研究等的新认识和观点。1992年,他们提出了在中国西北大陆构造组成中,存在被中-新生代构造肢解的古生代非稳定克拉通——“西域板块”的新观点;1999年,首次提出了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累积错距350~400km左右,古北祁连山构造带向西延伸到塔里木盆地中部满加尔坳陷的新认识,解决了困扰中国地质学界近半个世纪“祁连山西延何去?”的问题;2000年,他们首次通过对断裂带同变形期新生矿物云母、钾长石的激光微区和常规40Ar/39Ar 测年查明了阿尔金走滑断裂起始于137.5~89Ma,即早-晚白垩世,它同步错移了两侧晚中生代以前的构造带与盆地,因而提出了对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的新认识;2006年,首次通过36Cl 测年获得了影响中国西部盆-山结构和构造形成的构造运动发生的同位素年龄在1.53Ma(早更新世)和0.28Ma(中更新世)之间,指出了青藏高原末次快速隆升对形成我国构造地貌与现今大陆构造格架的意义。课题组在和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地质-古生物系Franz Neubauer教授合作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山区岩石露头与盆地内新生代沉积(钻孔岩芯)40Ar/39Ar 测年,获得了柴达木盆地沉降与阿尔金山、昆仑山、祁连山隆升时代耦合关系的良好成果。这些成果对揭示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提供了较为扎实可靠的证据。

为了全面展示葛肖虹教授从事地质工作50年的科研经历,文集还收录了他在东部的研究成果。其中《华北板内造山带的形成史》是他20世纪60-80年代在华北地区教学、科研工作了近20年的一篇总结性论文,“川西盐源推覆构造的探讨”、“论宁镇山脉推覆构造的特征与形成”是他80年代初在四川西部、江苏宁镇山脉参加国家级科学攻关项目时,通过艰苦细致的区域构造研究所撰写的科研论文;而“吉林省东部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构造演化轮廓”和“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简介”则是在东北地区开展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项目研究工作而撰写的论文。当他在中国西部实践研究了20年之后,返回头来重新审视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时,又有了新的顿悟,与马文璞共同撰写的“东北亚南区中-新生代大地构造轮廓”就是这样一篇总结概括性的研究论文。

参与该文集编写的人员主要有刘永江、任收麦、刘俊来和吴光大,另外,还有袁四化、韩国卿、李伟、李伟民等研究生也参与了文集稿件修改和图件的绘制工作。由于篇幅有限,不能将葛肖虹科研集体中所有人的文章全部收集出版,为了让读者和同行们能够全面了解我们的科研成果,在文集的后面增加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论文目录,以便读者查询,并弥补篇幅限制的不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65-253348.html

上一篇:从“南京!南京!”看我国新一代的地质人
下一篇:一篇父亲悼念茅盾的文章
收藏 IP: .*| 热度|

3 刘玉平 王力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