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在美博士后的生存状态【发表素材】 精选

已有 41954 次阅读 2009-8-4 05:18 |个人分类:出国回国|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读中学时,听到别人是“博士后”,感到很崇高;但是出国后常听人挖苦说别人“找不到工作,只好做博士后”。那么,博士后究竟是高尚的学者,还是找不到工作的"loser"?

以前中国的博士后是稀缺资源。和中国相比,国外有更加庞大的博士后群体。信不信由你,我读博士时,组里最鼎盛的时候有一个博士生和近十个博士后!

以下,我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介绍一下在美博士后的情况。

问题一:博士后的年限是多少?

和国内相比,美国的博士后年限更长。一般正常情况下,合同一年一签。一般想稍微作出点成果、取得可以发表的成果并且整理成文投稿,至少要做两年博士后。当然,一些老板可能没有足够的经济资助,或者对博士后的表现不满意,就有可能一年就赶人,理由是“没钱了”。

在有钱的情况下,一般都超过两年,达到3-5年的都不稀奇。现在很多大学和研究所都有规定,比如说加州大学规定最多能做5年博士后,有的国家实验室规定最多只能做4年博士后。但是规定只是规定,“操盘手”可以用其它方法来绕过去。比如大学里可以把博士后转成Research Associate,再高档的有Research Scientist、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等,这些都是设立在课题组内部的职位,但是真正能够从课题组内部从博士后提起来的非常少,即这些职位非常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操盘手”把钱打到挂钩单位的帐号上,然后让博士后“过期”后与本单位脱钩而挂靠在外单位,但是作实验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就这样,大学和研究所里面囤积了很多资深的博士后。

问题二:是否因为找不到工作才做博士后?

那些说别人找不到工作才做博士后的人显然假设“人是为了吃米而活着的”,但是对于有志之士来说,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的。古人就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诚然,有些人因为考虑到就业形势紧张,而把作决定的时间推迟,所以做了博士后。还有的人陷入了“安稳区”(comfort zone),认为在大学里面不愁吃、不愁穿,能安心做点科研,正如“世外桃源”。但是我相信也有一部份人是为了在学术上进一步修炼、进而为了实现科研的职业理想而做博士后的。为了理想,他们可以淡漠名利,他们可以不在意别人挖苦说“找不到工作”,也可以不在乎别人的不解,甚至能够平心静气地等待。对他们来说,博士后不是崇高的职称,不是给英雄的封号,也不是什么“找不到工作才做博士后”,而是一种人生的经历、过程,一种磨炼、一种现实存在。

什么“找不到工作”?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工作到处存在,就拿教职来说,美国有几千所大学,差距非常大。有两年制社区学院、四年制普通大学、能招硕士生的大学、能招博士生的大学、前100名大学和前50名研究型大学。不同大学的faculty,能等值吗?没有找到的人就比找到的人差吗?英雄需要通过找到工作来向他人证明自己吗?姜子牙年纪一大把的时候在河边钓鱼,他也无需通过找到工作来证明自己;马英九深陷“发票门”的时候不但已经不做“市长”,而且把“党主席”也辞掉了,用星云大师的话来说,他“失业”了,但是他也无需急着找份填牙缝的工作吧?

还是星云大师说得好,人要“提得起、放得下。”

问题三:博士后的生存处境到底是怎样的?

这个不好回答,因为各个组都是不一样的。不过现在大学里面流传着一种说法:“博士生是老板亲生的,而博士后是老板领养的。”表现之一在于大学导师更加注重培养、关心博士生,而认为博士生雇来就是干活的。表现之二在于如果导师安排博士生和博士后合作做科研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博士后会吃亏。比如博士后摸索出实验路线,然后导师让博士生去做,当第一作者。再比如博士生和博士后贡献相当,科研结果却被写到博士生的博士论文里面。

博士后当然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两种典型:一种是整天如拼命三郎一样地干活,只问科研,不问生活和职业发展。我曾见到一个人连续几天几夜在实验室里干活,一壶一壶地喝咖啡,累了就坐在凳子上打盹,甚至把租用的房子退掉而睡在汽车里。还有一种也做科研,但是把科研当作工作,回到家就吃饭、看电视、打牌,进行休闲,不问职业发展。这两种极端,前者缺乏"leadership",可能导致一直“陷”在课题组里面,满足于为大老板积累credit的生活;而后者缺乏"motivation"。

显然,要在学术界扎根,除了科研以外,leadership和motivation都要有。应主动、刻意地加强职业发展方面的训练,并进行由内而外(from inside out)的人生哲学和气质的修炼。

问题四:国外博士后到底水平怎么样?

博士后是一个群体。任何一个群体,总有优秀有平凡的。不能因为别人是博士后(而不是faculty)就说别人不行,也不能因为自己发的文章比不过别人就说人家博士后是技术员。技术员是有的,但是因为自己嫉妒别人就说文章比他强的博士后是技术员,不但论证不符合逻辑,而且显示自己很没有品位。

美国是个金钱社会,也是一个移民社会,一个“融炉”。在拉斯维加斯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世界各地杂技、魔术表演的顶尖高手。他们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都是顶尖高手,但是到了拉斯维加斯,只能屈尊于小小的舞台上博得大家一笑。这和世界各国的青年才俊到美国做博士后是一样的,人家教授还做博士后呢。当然,做博士后拿的工资也高,从一年3万美元到8万美元的都有。

至于学术水平,当然不能只是从杂志名称上判断,但一个人无论在哪里、无论跟哪个老板都能屡次在好杂志上发文章,这不正说明他有学术水平?这样的人有很多。比如说我知道一个博士后,Science, Chemical Review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JACS都发过,还拿了国际大奖。就在我以前的实验室,有个博士后发过Nature Materials, PNAS, JACS好几篇。我亲眼目睹,那个人在科研上的确是非常厉害的。可见,人不可貌相,博士后不可斗量!

很多妒嫉别人的人都说什么别人的点子是别人的老板想出来的。很多情况是这样的,但是很多时候并非如此。好比说,我提出点子:“能否把人的记忆存盘移植?”“能否把精子和卵子在烧杯里面结合,人工体外培养出小孩?”这两个“点子”,如果能实现的话,绝对能拿诺贝尔奖。但是获奖的人不应该是我,而应该提出具体的步骤攻克技术难题的人。比如哪个老板提出如此这般操作,能够移植记忆,研究生做出来的话,这才能拿诺内尔奖。

同理,很多导师的点子,不是如上面所说的“科幻小说”,就是一般常识。比如我发明一个催化剂,你对我说可以测测催化活性,看看有什么区别。那我还要你教我吗?我本来就知道了。所以,别一味贬低博士后了,业界都说了,"Ideas are cheap. It is experiment that really counts."

问题五:博士后出路如何? 

博士后有几种出路:到别的地方重新做博士后;留在自己组里做Research Associate或Staff Scientist;在工业界找到研发、工程类工作;在学术界找到教职;在国家实验室或其它研究所找到研究型岗位;独立创业等。还有一种叫做"family leave",就是夫妻两地分居,一方辞职到另一方所在地,在家里照顾小孩。不过总得来说,大多数人都能找到工作。用我在一篇博文“从美国经济危机说到人生哲理”(http://zhenmafudan.ycool.com/post.3036076.html)里的话说:

其实从哲学角度来说,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说法。这就好比一块石头由于“势”高,从山顶上滚下来,总会掉到某一个地方停下来。长江的水在奔流着,有的水最后流向大海,有的水流到了长江的支流,有的水最后到了稻田,还有的水最后成了瓶装水。我大学同系同年级一百多个同学,无论成绩多差,最后都能有事情做,哪怕不是每一个岗位有耀眼的职称。

我以前的实验室博士后出路情况提供了一个例子:
http://research.chem.ucr.edu/groups/zaera/pastpeople03.html

问题六:国外博士后管理体系是否比中国先进?

这个也不好说,但是美国的博士后管理体系也存在很多问题。我读过美国科学院出版的关于博士后培养的报告(免费下载:http://www.nap.edu/catalog.php?record_id=9831)。
这本书非常枯燥,缺乏可读性,但里面也提到很多问题。说穿了就是导师个人做决定把博士招进来,学校既无法干涉招人,也没有尽管理职责,缺乏培训和职业发展,剩下的就只是导师和博士后在科研工作上的一对一关系,缺乏对下属职业发展的关心。

结论:博士后不是崇高的职称,不是给英雄的封号,也不是什么“找不到工作才做博士后”,而是一种人生的经历、过程,一种磨炼、一种现实存在。“博士后”作为世界教育、科研界相对较新、较不完善的事物,很多东西值得学术界、教育界和新闻界开展研究和深度报道。

 

后记:本文第一个问题及回答融入《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文章,2011年第26期。

PDF下载:2011-26-86.pdf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247289.html

上一篇:替老板审稿,捅了马蜂窝
下一篇:提供样品当然可以署名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43 武夷山 王晓明 李小文 周涛 刘全慧 章成志 陈儒军 鲍博 孙学军 张星元 周小洁 梁建华 黄小勇 邓蔚 杨顺楷 聂焱 刘立 刘凡丰 熊李虎 孔玉侠 马福民 张涛 王振东 苗元华 张杨 李学宽 王晓东 刘雄 刘安金 唐常杰 左正伟 刘吉强 吴明火 李红周 任益辉 xueshilei221416 XY littlejoy xinsi wdc9928 fawkes GongJL norman204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