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祥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少祥

博文

不是后记的后记

已有 3873 次阅读 2008-5-8 14:48 |个人分类:气候变化

                                   不是后记的后记

本人完全是一个大气物理学和气象学的外行,在对这个领域完全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没有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一上来就写文章说大气物理学里面的东西有错误其实是一种很冒失的做法。

本人涉猎大气物理学纯属偶然。事实上,讨论大气物理学的问题主要源于我的师姐给我看了一篇她发表在某环境科学杂志上的文章,内容是关于二氧化碳零排放的。我们知道,中国能源以煤炭为主,占67%,铁路货运能力的55%在运煤,而煤燃烧产物二氧化碳的质量则是炭的3.67倍,相信其体积也会大许多,其运输是问题(参见本人5月4日博文大规模CO2的技术减排将面临严重的安全)。而CO2常温常压下是气体,密度非常小,因此如此大量的CO2的长期安全可靠地储存更是问题,等等,因此我个人认为二氧化碳零排放是一个近乎于伪科学的问题。

中国是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排放国,若干年后必将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国。京都议定书规定了2008-2012年的减排任务,尽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义务,但中国所承受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是必然的。据称新一轮的减排谈判即将开展,中国面临的谈判压力显而易见。而中国实施二氧化碳减排必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实施所谓的零排放,是中国所不能承担的负担,我个人认为至少使中国经济倒退30年以上。据分析现有发电机组的供电效率平均下降10个百分点以上,若要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则必然加剧中国能源耗竭速度。当然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只是减排,并非零排放,似乎是可行的,但即便如此,对中国也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不是CO2减排技术是否可行,而在于是否真的有必要进行CO2的减排,全球气候变暖中CO2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如果我们能证明与CO2的关系不大,那么就没有必要进行CO2的减排,这对中国和全世界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出于对国家的一种责任感,我才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本人认为,既然二氧化碳零排放是一个近乎于伪科学的问题,那么其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作用是否有IPCC报告说的那么重要是值得怀疑的。于是我开始思考大气温室效应问题,我首先思考的是水蒸汽凝结及其潜热释放问题,我想不明白水蒸汽是如何在高空凝结的,这时我还没有看过大气物理学或气象学方面的书,完全基于我的热工理论知识和物理学基本知识。有一天我一边开车一边想,想着想着,突然意识到大气中水蒸汽凝结应以辐射形式释放潜热,然后我找到大气物理学的书,看到书上将水蒸汽凝结将潜热传给周围的大气,觉得不符合我的判断。

后来,我查看IPCC报告,它说全球气候变暖0.6±0.2℃,夜间增温幅度是白天的2倍,这又是温室气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而正好可以看成水蒸汽凝结以辐射形式释放潜热的证据。即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全球降水量增大,释放的潜热增多,辐射到地面的热量就多,而水蒸汽凝结主要发生在夜间,因此夜间的增温幅度大于白天。关于这个问题,中国科技大学的陈则韶教授提醒我说夏季的昼夜温差明显小于冬季,并说他作过测试,夏季大气中的热辐射明显高于冬季!而一年内的气候变化与二氧化碳无关。鉴于我的研究及面临的一些问题,有专家指点和建议我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分析,于是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水滴增大的方程及其描述,才发现它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原本我只是提出问题,以引起真正的专家学者重视,然后本人专心于自己的专业。但我发现事情远非我所想象的,我写过“关于大气物理学几个问题的商榷”文章,于2007年5月18日投到中国科学D辑,一周后就被退稿了。而评审意见是我不能接受的,后来我抽空针对评审意见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修改,然后于8月16日再次投到中国科学D辑,仍然被拒。

后来,本人有幸读到南开大学教授,著名气象学家温景嵩先生的电子手稿——“对两位欧洲学者工作的两点质疑”,以及丁一汇院士等人的文章“中国气候变化的检测和预估”[丁一汇,任国玉,赵宗慈,徐影,罗勇,李巧萍,张锦,《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年第1卷第1期],受益非浅,因为从中我读到了让我更坚定的信息,即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只是一个自然现象,这正是我想证明的问题。

水的蒸发与凝结是热能工程中常见的热传导过程,传热学用了一章专门讲述。水的蒸发与凝结通常是在一个绝热的封闭容器内进行的,是不是辐射放热是无关紧要的,这个问题从未引起注意。而当一些热工专家学者听到我说水蒸汽凝结以辐射时,大家都觉得很新颖,很有意思,有的给予初步的肯定。为避免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里不提这些学者的名字,谨表示感谢。

这个问题还远没有完结!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693-24543.html

上一篇:大气物理学存在的问题之二
下一篇:相对论与电磁波的另类特性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