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关于知识确证的可靠论的研究述评 精选

已有 9234 次阅读 2009-7-19 18:4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主按:这几日非常炎热,原本想写一点轻松的东西,可是无法让自己适应这种温度,只好放弃,贴一点枯燥的文字吧,不管如何,小店还是要开张的。本文的第一作者是我的研究生,已经毕业,祝她好运!

 



关于知识确证的可靠论的研究述评

谷娴1 李侠2

(中南大学 哲学系 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可靠论是知识确证理论中的一条很有创见的研究进路。可靠论集中讨论信念形成机制中的可靠性理论,尤其是过程可靠论。文章分析了确证过程中可靠性机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方观点就这些问题作出了相应的回答与修正。

关键词:确证;可靠论;过程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美国哲学家葛梯尔(E. Gettier 1927-)在1963年发表的文章《确证的真信念是不是知识》。在这篇仅有两页篇幅的论文中,葛梯尔提出了两个反例,它们构成对传统知识的三元定义的严重挑战,即确证的真信念也可能不是知识,对传统知识论的基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个反例,许多哲学家开始关注知识论问题,回顾在过去四十年间知识论研究的脉络,我们认为取得成果最多的领域是可靠论。围绕可靠论的争论,当代哲学中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也把注意力放在可靠性的分析上。因此,梳理知识确证理论中的可靠论研究进路,可以把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许多热点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本文主要考察可靠论中的核心要件:信念形成过程、方法或其它认识论的相关因素在知识确证中的真之导引性(truth-conduciveness)。并集中分析确证信念的可靠性理论中的过程可靠论。

一、确证的可靠论的缘起与发展

有关葛梯尔问题的论辩引发了20世纪下半叶西方知识论研究的热潮,导致知识论中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大流派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就知识的确证给出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内在主义主张:一信念p是确证的,当且仅当信念p的确证者必须是在认知主体S的视角之下或是认知主体S可以内在把握的。而外在主义反对单纯从内在意识中寻求确证性的根据,表现得更多的是对传统认识论思想的背离。用知识的“可靠性”来取代以往确证了的信念的知识概念。可靠性是指任何人知道P,或是否任何人完全确证地相信P,依赖于他或她相信P是由可靠的信念产生(belief-making)机制、过程或方法在正常环境下的正常功能的产物。这些机制、过程或方法假如它们在一般情况下总是倾向于产生真信念而不是错误的信念,则它们是可靠的。可靠论(主义)的提出,一则给出了解决盖梯尔问题的新思路,同时又是对内在主义的知识观、确证观的挑战与应对。在阐述可靠论的主要观点之前,需要把可靠论的发展进行一些必要的梳理。

拉姆塞(F.P.Ramsey1903-1930)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知识的可靠性说明的哲学家。这个观念是在1931年他的笔记(note)中首次出现的。他认为一个信念是知识是通过某种可靠的过程获得的。这个笔记在当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显然也没有影响到二十世纪6080年代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1]不过至少说明,已经有哲学家开始隐约意识到了可靠性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另一个较早的可靠性类型理论是由尤因(Peter Unger)提出的,他认为S相信P完全不是偶然的。换句话说,某物使信念成真是可靠的。”[2]阿姆斯特朗在非推论知识的分析中明确地使用了‘可靠的’这个术语。阿姆斯特朗(D. M. Armstrong运用了“温度计”的比喻说明了非推论知识的存在。[3]戈德曼 (Alvin Goldman)1975年在论先天知识的小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知识产生的可靠过程理论。

现在让我们转向可靠论者关于知识确证的进路。首先,阿尔斯顿在(William P.Alston)指出,确证信念必须基于一个充分的理由。该理由必须能够使其所支持的信念有着非常高的成真的概率,而且这一概率表现在客观意义之上。[4]戈德曼在1979年发表了《何谓确证的信念》一文首次明确提出了过程可靠论。首先,对信念的形成过程进行区分,一类具有的特征是“可信赖性”,另一类具有的特征是“不可信赖性”[5]其次,戈德曼把信念的确证区分为“独立于信念”与“依赖于信念”两种。前者作为知觉过程,并不需要信念作为输入物:后者作为推论过程,则有此需要。以此为基础,戈德曼对信念的确证进行了递归定义:

    1)如果St之相信p是直接产生于一个无条件的可信赖的独立于信念过程,St时相信p是得到确证的。

    2)如果St时相信p是直接产生于一个至少是有条件的可信赖的依赖于信念过程,并且如果这一过程用以产生St时相信p的诸信念本身是得到确证的,St之相信p是得到确证的。[6]

至此,戈德曼认为“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信念确证论”,其实质是:“一信念是确证的,当且仅当它是‘完好形成的’,也即存在一系列可信赖的、或者有条件的可信赖的认识运作程序,该信念是这一过程系列的最终结果。”[7]

二、过程可靠论的理论旨趣与困境

过程可靠论同样面临着各种反驳。第一个反驳是Cohen,Pollock,FeldmanFoley等人发展的恶魔反例。假定有这样一个可能世界,一个恶魔欺骗了认知者,虽然认知者应用了如同你我同样的心理过程,但他形成的信念却均是错误的,既然他的认知过程不可信赖,根据可靠论,他的信念是非确证的,但直觉上看,他的信念又是确证的。因此可靠主义在这里是错误的。普特南提出的“钵中之脑”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即“作为钵中之脑的人们,根本不可能指称任何外部事物。”[8]上面提到的“温度计”实验也是存在同样问题。这里可靠论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可靠性对信念确证来说是不是必要的。

第二种反对意见的是质疑可靠性对确证是不是充分的。邦久(Laurence BonJour)提出一个“超级透视眼”案例,即Samantha具有超人的视力,在没有理由的情况下,她相信总统在纽约,实际上总统的确在纽约。在这种情况下,能说她的信念是被确证的吗?显然不能。在这个案例中有四个变量,某个主体有非常可靠的透视眼能力。但是没有证据相信他们有这种能力,或是有证据反驳这个命题。[9]因为她无法提供一个好的理由,从这里也暗示出内在主义可以作为外在主义的一个特例。因此,邦久总结说可靠论在认为可靠的过程的输出对确证是充分的是不正确的。当然,“何谓确证的信念”增加了一个额外的条件试着处理与以上类似的例子。邦久没有提出这个条件,但是他确实对阿姆斯特朗的知识可靠性分析提出了相似的补充。因此可靠性对确证是不充分的。

第三个主要问题是可靠性过程的普遍性的问题。因为所有的信念都是个别的,都产生于某个特定时空环境中的特殊过程。但对于“可靠”或“不可靠”概念来说,它们却只能运用于可重复的、具有普遍性的对象上。奎因( W.V.O. Quine)在《信念之网》中指出:“一个人的信念总体在几乎每一个醒着的时刻都在变化。人们的一些信念最终被放弃了;这里的原因并不总是它们被挤出和遗忘了,也可能是因为我们发现它们与可信性似乎更高的其他信念(可能是新的信念)发生了冲突。正是这种解决冲突的需要,促使我们去评价信念的根据。”[10]上述问题就是当前各派哲学家对可靠论提出的挑战。

三、关于可靠论的争论的核心问题与回应

对于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恶魔问题,直接质疑了可靠性对确证的必要性。注意到这个事例主要是对被评估过程的可靠性的范围做出了限定。假设在评估一个过程的可靠性事例所处的这个世界的相关范围内,即这个恶魔的世界时,当评估一个假设信念P的确证状况,信念产生过程的可靠性是由在假设世界的过程的真值率来指称的,而不是由真实世界的真比率来指称的。

戈德曼在《知识论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正常世界”的概念来解决反例。他说:“在任何可能世界里 ,规则系统正确性的参照系 ,只能是在正常世界里也能有足够高的真比率。”[11]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排除了其他可能世界的优先性。接着他提出了强与弱的双重确证论。大体说来,阿尔温.戈德曼为他的确证的可靠理论提出了三个条件,即“行为者A的信念P被确证,是当:1.信念P是可信赖。2.给出A的相关选择项,没有任何知觉的等值物能使A有假信念。3.信念P是真的。”[12]戈德曼之所以提出这三个理由,首先排除了对信念根据的可把握性要求,换言之,我们相信一个信念不一定要求很明确的理由和根据。其次,这些条件强调了一个人的信念状态,这样一来,AP之间就可以用因果关系来保证确证的实现。

在《认知民间方式与科学知识论》一文中,戈德曼试图解决恶魔反例。戈德曼的基本理路是:一信念是确证的 ,当且仅当它来自于一个“德性的”心理过程链条;反之,当一信念来自于一个“恶性的”的心理链条时,它即是非确证的;另外 ,当一信念来自于一个既非“德性的”又非“恶性的”的心理链条时,它即是无确证的。[13]其实,在这种确证理论中,体现出新近兴起的德性知识论的理论旨趣,它依靠的是对认知者进行认知时的德性特征来保证信念的可靠性。德性在这里充当了“真理的助产士”的角色。德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正当的知觉实践、良好的记忆、智能、清楚的推理、批判的思考、开放的精神、不偏不倚、认知的意识以及敏锐而富有洞见的观察。恶性的特征包括猜疑、匆忙的概括、痴心妄想、有成见的思考以及幻觉。”[14]如果说,仅仅根据认知者的德性来保证信念的可靠性,进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知识,那么这种确证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我们能否说一个有德性的人他的信念就一定是可靠的,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则他的所有信念都是不可靠的吗?充其量,德行只能保证信念形成的可靠性比较高而已。再者,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曾说:知识即美德。如果按照德性知识论,我们如何评价苏格拉底这句名言,这里又涉及到循环论证的危险。那么德性知识论该如何处理葛梯尔的两个反例呢?

另一个是对非充分问题的处理。在戈德曼看来,邦久的反例并不能驳倒他的理论,以上面的透视眼为例 ,既然他有证据证明他没有透视能力,他就应当推出不具备这种能力,但他不去这样做,结果只能非确证的得到以上信念。

在阿尔斯顿看来, 这是内在主义提出的高层要求。阿尔斯顿指出,为了确证地相信p,我必须确证的相信理由q能够充分地支持p;而确证我的信念q又需要确证地相信r能够充分地支持q,如此一来,就陷入了确证的无限回溯。基于此,阿尔斯顿反驳了内在主义对理由的充分性的可把握诉求,从而反证出外在主义在对理由的非充分性理解方面是合理的。

    对于普遍性的问题,阿尔斯顿尝试通过建议从经验输入到信念输出的过程类型是符合在信念形成中的可操作功能的自然心理类型。费尔德曼(R.Feldman)柯内(Earl Conee)在确证理论时,提出关键短语是“以…为基础” (on the basis of)。并赞同基础关系对信念确证的正确描述是必要的。坚持只要主体的证据陈述与他的信念有某种因果关系,那么确证都是正确的。尽管没有从可靠主义的框架下完全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困扰了所有的认识论研究派别,同时,它也开启了一种新的研究视域。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确证过程中的可靠论的诸多研究进路的分析。可以清晰发现当代认识论研究的特点与理论旨趣。本文就可靠论在知识确证中的必要性、充分性和普遍性这三个层面论述了可靠论取得的成就与遭遇的困境,并对信念确正过程的可靠论进行了修正。作为一种展望,可靠论的研究应该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通过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可以很好地补充可靠论在论证中的薄弱与模糊之处,希望这是一条值得注意的关于知识确证的新进路。

Review about reliabilism of knowledge justification

Gu xian i Li xia 2

(1、2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Abstract: Reliabilism is a creat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justification . Reliabilism concentrates on reliability theories of belief–form mechanisms, especially process reliabilism.Here has analysed the process reliabilism about justific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and reliablists reply these problem and make a modification through combining with several points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s:justification; reliablism; process

参考文献:

[1] Ramsey, F. P. (1931). “Knowledge,” in his The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Other Essays, ed., R. B. Braithwaite.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2] Unger, Peter (1968). “An Analysis of Factual Knowledge,Journal of Philosophy 65: 157-170.

[3] D M Armstrong. Belief , Truth and Knowledge [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3.

[4] William P. Alston, An Internalist Externalism, in Synthese 74, 1988.265.

⑹⑺Alvin Goldman.What is justified belief?A. in George S Pappas ed Justification And Knowledge C.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9. 9-10,14,14.

[8] 希拉里.普特南.理性、真理与历史[M].童世骏、李光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5.

[9]BonJour, Laurence (1980). “Externalist Theories of Empirical Knowledge,” Midwest Studies in Philosophy 5: 53-73.

[10]Quine,William Van Orman.The Web of Belief, Harvard UniversityRoman House Press,1978. 9

[11]Alvin L Goldman. Epistemology and Cognition[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107 ,

[12][14]路易斯.P.波依曼.知识论导论——我们能知道什么?[M].洪汉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56220.

[13]Alvin L Goldman. Epistemic Forkways and Scientific Epistemology[A]. in Ernesr Sosa and Jaegwon Kim ( ed) Epistemology : An Anthology [ C ]. Blackwell Publishers,2000. 439

作者简介:

1 娴(1979-),女,中南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

2 侠(1967-),男,中南大学哲学系 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 


 说明:文中图片就是戈德曼教授,来自于戈德曼教授的主页。另外,这篇小文章发表在即将出版的《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估计已经能够出来了吧。
 

“真理”的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244440.html

上一篇:中石化的吊灯——我们时代的北斗星
下一篇:科学网博客最新数量统计
收藏 IP: .*| 热度|

10 甄平 马雷 刘进平 闫宏秀 杨秀海 黄富强 吉宗祥 王立 刘成刚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