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影响我国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因素分析

已有 6048 次阅读 2009-7-14 16:39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摘要:国际分工包括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两类,最近这些年后者的作用尤其显著。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之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取了影响我国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七个因素(关税是否降低、经济开放度、实际使用外资额、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市场规模和基础设施)进行分析。剔除了相关性较弱的经济开放度和虚拟变量关税是否降低,对其他五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然后将这两个因素与主成分一起对VS进行回归建模,得到相应的回归方程。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字:垂直专业化分工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一、       引言

 

最近三、四十多年来,全球贸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全球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迅速增长,1962年的9.2% 上升到2003年的41.5%;另一方面,生产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更多产品的生产过程不只在一个国家内部完成,而是在多个国家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 于是每一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 于是产品的生产通过多国多阶段方式共同完成。这个现象就是所谓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以下简称为VS)。最早提出VS这个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1967),他指出VS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多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中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并形成一个跨越许多国家的垂直贸易链。随后这一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后被许多学者广泛地加以引申、转换,他们以名称不同但意义相近的名词来概括这一崭新的经济现象,除了垂直专业化,还包括国际生产分割( international fragmenta- tion of production )、国际生产分散化( international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全球生产分享(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国际外包(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产品内分工(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价值链切片( 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 等等。比较得到共识的是RapoportYi(1998)提出的,“垂直专业化”的生产贸易方式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第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第三,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由此得到的产出除用于国内消费与投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总结以上研究可以认为,垂直专业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原来集中于一国(地区)生产的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每个国家(地区)只专业化于部分生产阶段,通过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的贸易链,完成最终生产加工的分工、生产与贸易模式。

20世纪80 年代以来, 东亚地区(尤其以我国为代表)成为了制造业垂直专业化贸易最为显著的地区, 我国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从1992年的14%增加到了2003年的21.8%,提高了近50%,尤其是电器制造业、科研事业、电子制造业和机械工业等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均超过了20%, 而当今只有英国、加拿大等少数几个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率超过20%, 美国、日本均不到10%。垂直专业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依据比较优势重新配置资源的结果, 催生了新的生产和贸易模式, 给世界及我国经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垂直专业化使我国的劳务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安置了大量低技能及熟练劳动力的就业;垂直专业化已经成为国家之间贸易发展的重要牵引机制, 带动了我国整个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垂直专业化使利益平衡机制发生了变化, 各国利益围绕价值链体系紧密联系,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贸易摩擦, 缓和了双边政治关系。事实也表明, 服装、纺织等垂直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且呈下降趋势的行业也是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抵制最多的行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对外开放度的加深,垂直专业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 因此有必要对VS贸易的影响因素做深入研究, 以便为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制定适宜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的测算问题,Hummels 等人(2001) 以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他们把进入出口产品中的进口投入品的价值及其比例作为考察垂直专业化的指标,而不是衡量总产出或总投入中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比例,因此对垂直专业化的定义较为严格。根据Hummels 等人的定义,垂直专业化贸易量VST = (进口中间品价值P总产出) ×出口价值。在国内学术界,吴福象(2005) 、刘志彪与吴福象(2005) 、平新乔与郝朝艳(2006) 、张小蒂与孙景蔚(2006) 均使用Hummels 建立的VS 指标,对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做了计算。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VS分工成为发展最快的国际分工形式(徐康宁,2006)。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从国际贸易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垂直专业化对贸易理论的拓展(胡昭玲,2007) ,垂直专业化的决定因素(卢锋, 2004) ,影响因素(刘志彪、吴福象, 2005;史明珠、王建华, 2006;胡昭玲, 2006)与成因分析(刘晓昶、刘志彪, 2001) ,对垂直专业化地位的测算(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 2006;刘志彪、刘晓昶, 2001)以及对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张小蒂、孙景蔚, 2006;胡昭玲, 2007)。“垂直”主要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VS”则指上下游企业进行分工与合作,各自在产品生产价值链的某个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田文,2006) 。另外还有一些国内学者用VS分工来解释世界贸易的迅猛增长和中美贸易的巨额顺差问题。如平新乔(2005) 发现关税壁垒的降低不是过去20 多年来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GDP 增长速度的原因,只有“垂直专门化”的生产与交易才能够解释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张;“垂直专门化”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一体化”与“生产分散化”两个过程的统一。邱斌(2007) 研究了VS贸易对美中贸易逆差具有单向促进作用。

在实证方面,不少学者对影响VS贸易的因素已经做了研究, 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合约环境、关税、贸易壁垒等制度因素(Kei-Mu Yi,1998; Kei-Mu Yi, 2005; Egger, 2003) ; 二是交易成本、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非制度因素(Grossman and Helpman, 2002a, 2002b; Jones, Kierzkowski and Chen Lurong, 2004) 。国内史明珠、王建华(2006)对我国垂直专业化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得到了相应线性回归模型,但是解释的过于牵强。笔者在其基础之后改进了两个变量,第一,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改为国内实际使用外资额这个指标,因为这个指标比FDI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实际的VS程度;第二,Kei-Mu Yi2005)发现关税对VS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本文笔者采用关税是否变动这个虚拟变量的形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计量模型

 

借鉴以上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 再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选出一些相应的指标,对我国影响VS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提出主成分因子进行回归实证分析。

 

 

.变量的选取

(一)制度因素:

1.关税是否降低(X1):由于在VS生产过程中涉及中间品经历多个国家, 而我们知道产品每经过一个国家就会由于关税而成本上升。如果生产需要经过分布在N个国家的N个连续环节, 那么如果平均每个国家关税每降低1%, 这个产品的关税成本就会下降N%, 从而使国内一体化生产转向VS生产。如果大幅度降低关税,将会极大地促进中间品贸易和VS生产的扩大。因此可以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降低是促使发达国家把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原因。

2.经济开放度(X2):这是个综合型指标,包括一些国内的制度文化环境等等。笔者用外贸依存度来代替, 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一般认为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则 VS的可能性越大。极端的,如果一个国家完全实行闭关锁国制度,即使国内具有再大的比较优势,外国的分工也无法进入该国国土。

3.实际使用外资额(X3):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一,之前的文献都是用外商投资额来表示,但是实际上笔者认为实际使用外资额才能更好的反映一个国家接受世界分工的实际情况。因为实际使用的外资额越多,从而说明这个国家居民接受外来资金、文化、思想的能力越强,这越利于VS的开展。

 

(二)非制度因素

1.劳动力成本(X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其参与国际分工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体现的一个比较优势,因此劳动力成本越低,则VS越强,在本文用职工平均工资(Income)来表示。

2.劳动生产率(X5):如果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一个优势,那么劳动生产率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另一个发展中国家竞争时的优势。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员之比这个指标来表示。

3.市场规模(X6):是否有足够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将决定最终生产企业是否愿意采取VS模式, 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越多, 最终生产企业越倾向于专业化, 而这最终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因为企业总是偏好于选择空间广阔的市场, 因为在较大的市场环境里更容易找到具备特定技术要求的中间产品供应商以满足最终产品生产商的需要。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因为国内生产总值能反映某地区的经济规模, 是市场容量最适合的替代变量。

4.基础设施(X7):企业为了减少搜寻合作厂商的成本, 更愿意在通讯和交通设施好的国家寻找合作伙伴, 所以基础设施的改进也有利于贸易的VS。本文中用运输和邮电总产值之和来表示。

 

二、数据

本文实证的样本区间是19922003, 数据中关税税率来自于《海关统计年鉴》, 垂直专业化比率VS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垂直专业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关系》,其余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

1.    数据预处理

首先,关税对VS的影响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身的高低并不是影响VS的显著性原因,但是其是否向下进行调整才是对VS影响的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关税变量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如果当年关税降低,则记为1,如果没有调整记为0

第二,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要对原始数据x3~x7取自然对数来消除指标间量纲、数量级的不同。

 

2. 构建模型

 

于是构建VS受以上各因素影响的回归模型如下:

VS= + + + + + + + +

其中 为截距, ~ 分别为 ~ 的估计系数。根据经验可预期系数估计系数 ~ 的正、负号,分别为: 应为正数, 即这些因素都与VS呈正相关,因为关税率降低的下调,有助于中间产品贸易成本的减少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和贸易的垂直专业化;而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外资利用能力的增加、国内劳动率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设备的优化导致的高效率贸易垂直专业化程度也必然提高  应为负,因为劳动力成本越低, 越有利于促进生产和贸易的垂直专业化。

 

3.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SAS统计软件得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一:

                             

               表一:系数矩阵

 

lnx3

lnx4

lnx5

lnx6

lnx7

lnx3

1.0000

0.76178

0.84521

0.83303

0.7525

lnx4

0.76178

1.0000

0.98704

0.99027

0.98967

lnx5

0.84521

0.98704

1.0000

0.99969

0.97952

lnx6

0.83303

0.99027

0.99969

1.0000

0.98354

lnx7

0.7525

0.98967

0.97952

0.98354

1.0000

 

2)主成分分析

由表一可以看出由于各个变量之间都是高度相关的,如果直接做回归分析,必然造成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解决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把一个或若干个与其他变量线性相关的变量排除在回归方程之外但对本文,如果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一些重要变量的遗失,特别是针对本问题,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都非常高,如果简单的排除变量的方法就会导致最终变为一元线性回归了。事实上我们知道影响垂直专业化的因素非常多,无论是哪一个变量都无法取代其他所有变量,因此笔者在这里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这些因素的主成分因子。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主成分指标(因子)的线形组合来表示。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所观测的样本进行分类,并自动生成各因子的权重,简化实测指标系统。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一般模型如以下公式所示:

 

= + +…+

= + +…+

 

= + +…+

其中 为实测变量, 为因子载荷(i=1,2,3…m,j=1,2,3…n) 为选择确定的m个主成分因子, 为主成分因子的权重(即第i个因子的贡献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因子载荷 是第j个实测变量在第i个主成分上的荷载,或者说,第j个变量与第i个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荷载越大,则说明第j个实测变量与第i个主成分的关系越密切;反之亦然。

如果直接做因子分析,由于各变量间过高的相关度,导致最后只有一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如果只提取1个公因子,其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累积达到了83.24%.但是考虑到这样将会丢失很多重要的信息,为了尽可能的保留足够多的信息,于是保留与其他变量相关度相对最小的对外开放度 ;而且考虑到样本容量比较小,主成分的变量又比较多,于是保留逻辑上与其他变量没有必然关系的虚拟关税,让其他变量之间做主成分分析。

ln ln ln ln ln 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者大于1的主成分,只有一个,记为 。其解释力度已经达到93.22%.通常情况达到75%就可以了。由因子载荷矩阵得到 = 0.86316ln + 0.98311 + 0.99849 + 0.99776 + 0.97833 .可以把主成分 解释为:实际使用外资额、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共同作用的变量。于是回归模型为:VS= + + + +

 

3)回归分析及解释

VS=-0.1915+ 0.0916 + 0.2948 + 0.5651 +

  t       2.90    2.93   2.68

p       (0.0211)   (0.0200)    ( 0.0280)

R-Square    0.8066

代入上个方程式,得到回归模型为:

VS=-0.1915+ 0.0916 + 0.2948 +0.4877ln + 0.5555

+0.5642 +0.5638 +0.5528 +

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各自变量的t 值及方程的F 值均通过假设检验。但是在主成分分析中,但是劳动力成本(x4)的符号与之前的预测并不一致。一般的我们认为,劳动力成本越高则可能会影响VS的进展,从而导致VS程度变小。但事实上即使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处于上升阶段, 但其绝对值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较低, 还是有利于吸引国外厂商转移某些生产环节。

于是可认为上述回归方程为影响我国贸易垂直专业化程度的回归模型。从各变量的系数可以发现, 我国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使用外资额、劳动生产率、市场规模及开放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 当实行关税降低时,会显著的使得VS微弱的升高;而当经济开放程度提高1%,即进出口总额占GDP份额每上升1%,垂直专业化分工会上升大概0.2948%;当实际使用外资额增加每1%时,则垂直专业化分工会上升大约0.4877%;当国内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时,垂直专业化分工大概提高0.5642%;当GDP 增长1%, 垂直专业化同比增长0.5638%运输和邮电总产值之和是用来表示基础设施状况的,每提高1%大概会导致垂直专业化分工提高0.5528%

而对于劳动力成本这个因素,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工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非常低,因此其对垂直专业化分工还处于正向作用的阶段。但是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GDP、人均GDP的增加,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在整个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全面进入现代化后,劳动力的供给函数会相应的调整,工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且国家为了减少两极分化,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目标,可能会逐步制定更高水平的最低工资要求。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于是国际分工中低端的产业链产生的利润可能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如果我们不迅速转移我们的焦点,进行产业结果调整,从低端走到高端,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国际化分工可能会从我国转移到其他低工资水平的国家,这将会给国内造成不小的经济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让让国民分享到更多的价值和财富,我们必须大量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果,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

   当然在实证检验方面,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得出的结论只是初步的。如果有机会采用更新的数据来进行分析,应该可以得出其他有意义的结论。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上述实证结果明确了影响我国垂直专业化贸易的诸多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为制定合宜的产业和贸易政策提供了借鉴。

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完善软硬设施, 创造良好的企业运作环境。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给国外厂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使其可以较好地选择合适的中间品供应商, 而且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技术的进步, 使我国有能力加入世界一体化生产体系。经济的增长往往意味着拥有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 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证结果也证实了我国不断改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融入世界生产链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 我国有必要继续推进各省市及地区积极打造小经济圈、完善铁路港口设施、优化通信设施、普及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 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运作环境。

2.给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提高外商投资的利用率。外商投资作为垂直专业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我国的飞速发展推进了垂直专业化贸易。由于国内的优良条件,吸引的外资不少,到时能不能对本国经济起到实质性作用则要看外资的利用率。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硬性基础设施等不到位,外资的利用率还是偏低。因此如果在这方面下够功夫,VS会相应的有很大的起色。

3.继续推进开放、透明、低壁垒的贸易政策,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制度往往是牵引经济行为的根本性因素, 研究结论也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极大地推动了垂直专业化贸易, 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关税降低对垂直专业化贸易量的放大效应则是广大学者的一致观点, 关税的减少大大降低了中间品贸易的门槛, 降低了生产环节全球纵向分离的成本和壁垒。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全球关税会进一步降低, 而我国的关税也将进一步下降, 因此可以预期垂直专业化贸易作为一种新的分工模式必然会继续推进。

当然全球的分工能够提高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在国际上实现共赢。从拥有的廉价劳动力这个比较优势来看,参与垂直分工无疑是促进我国经济全球化的比较好的切入点。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意识到中国参与垂直分工也可能会对国内经济体带来一些灾害:

第一,垂直分工使得外国资本长驱直入,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丧失自主性。垂直分工直接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而且外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因此可能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经济运行面临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外资的流入停止,则发展中国家国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甚至经济发展水平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可能会导致危机。

第二,垂直分工有利于外国的产业核心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外部资本的依附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对外国技术的严重依赖,以提高竞争力和利润率为基本出发点的跨国资本通常会有意识的垄断产业核心技术,拒绝转让。甚至还会扼杀发展中国家有限的技术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有限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往往只能表现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小,企业经济效益差,相应的积累能力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正如前面分析的一样,我国应该抓紧时间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到生产关系要适应我国快速的生产力的发展。

然而产业结构升级说到底还是一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因此迫切在我国创建学习和创新型国家。必须改革陈旧的学习和创新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创建学习和创新型国家。首先着眼长远,重新统筹规划我国教育体制,确立学术研究的独立和自由,尊重受教育和学校教学的选择权,减少行政干预,扶持世界一流学术创新和传播中心;其次,修订国家技术创新计划,完善知识产权及有关法律规定,分门别类地确定适宜的专利期限,进行研发补贴,加大基础知识的研究力度;再次,建设国家基础性信息传播平台,加快信息的搜寻和获取;最后,加大科技创新产业化的步伐,完善融资体制,创建充满活力的孵化体系。

 

 

 

 

 

 

 

参考文献

[1]HUMMELS D, RAPOPORT D, YI K M.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1998(4): 79-99.

[2]HUMMELS D, ISHII J, YI K M.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4 (1):75-96.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世界经济.2006,05.

[4]:《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4005.

[5]刘晓昶、刘志彪:《论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发展趋势》,《江海学刊》.2001.04

[6]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

[7]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7.

[8]刘志彪,吴福象: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01.

[9]徐康宁,王剑:《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中国社会科学》.2006,06

[10]邱斌等:FDI、生产非一体化与美中贸易逆差》,《世界经济》2007.05

[11]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6.05

[12]胡昭玲: 《国际垂直专业化与贸易理论的相关拓展》,《经济评论》,2007 .02 [13]田文,刘厚俊:《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经济学态》,2006.05

[14]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世界经济》2006.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86-243496.html

上一篇:邓玉娇读博,你服气吗?(转贴)
下一篇:季羡林当年为何舍北大而取清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8: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