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科学创新过程的可持续性问题

已有 4591 次阅读 2009-7-11 13:2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就人类文明进程而言,科学创新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过程。

       一般地说,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是学科思想上逐步深入的过程,是相关实践经验上的长期积累过程。两者间的相互作用(验证或反证)是科学创新过程的基本推动力。

       就具体学科而言,无论是理论上或实践上的停滞不前,都不意味着创新过程的停止。这里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问题。

相对的,短期内的创新过程的停止是常见的。但是,这类暂时性的停顿如果是出于放弃理论上的深入研究或放弃实践经验的收集整理,则该学科就会失去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对已经充分发展的具体学科而言,由于学科本身已达到很深入的思想性及实践经验的巨量性,进一步的创新就会变得更为困难重重,因而也就趋向于失去科学创新的结果。但是,如果相关的创新过程也停止的话,则失去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条件。

       现代的科学创新,就传统学科而言,面对的就是科学创新过程的可持续性问题。

 

       在科学理论上,如果出现创新性,则有两种典型模式:一是继承性的开拓(外延);一是修正性的重构(内涵)。

       对于继承性的开拓,学科的接受能力是比较强的。对于修正性的重构,阻力就非常大。

       在我国,对于继承性的开拓,人们的反应是怀疑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小人物的继承性的开拓是被嘲讽的。对于修正性的重构,就更不用提了。在我国文化中,还缺乏这份整体的民族自信心。如果我国科学界不能建立民族自信心,则科学创新过程是不可持续的。

       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无论是对继承性的开拓还是修正性的重构,如果主要是由中国人完成的,则,出于历史性的、现实性的偏见,科学发达国家的反应是拒绝性的。

       因而,如果以科学发达国家的反应来评价中国人的科学创新,可能的结果是:导致我国科学创新过程的不可持续性。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我国实现科学创新过程的可持续性。这样,就有一个如何有效的保护我国的科学理论创新的问题存在于现实之中。

       这种保护是困难的。如何界定一个科学理论是对原有理论的继承性开拓?最初的标准是新理论的严密性、深刻性,最终的标准是实践证明。中间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

       对这个过程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对创新者个人而言,一般说来倾向于使用新理论的严密性、深刻性标准;而对科学界,一般说来倾向于使用实践证明性标准。

       对重大的开拓创新,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在科学发展史上,是高等学校充当了这个保护可持续性的角色。这样,就有结论:我国高校能否有效的保护对科学理论的继承性的开拓是我国实现科学创新过程可持续性的必要条件。

 

       如何对待在科学理论上的修正性的重构?这种理论创新有“革命“性含义。对此,目前全球科学界都在表面上尽力回避;同时,又在某种名目下在内心努力追求。在科学理论上的修正性的重构一般地说是群体的工作结晶。

       在我国,如果一个不完全成熟的修正性的重构理论被提出来,是否能够吸引(形成)一群人来作这项工作?并且能够持续下去?由于前景是灰色的、过程是漫长的,因而,其可持续性问题更大。

       进一步的说,是否允许发表一个在科学理论上的修正性的重构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高校虽然能解决部分的保护问题,但更重要的保护可能是依赖于我国科学界整体的有效操作。

       这样,就有第二个结论:我国科学界整体能否有效的保护科学理论上的修正性理论重构是我国实现科学创新过程可持续性的充分条件。

 

       就现实情况而言,在我国,科学创新过程的可持续性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有效的保护也不得力。而对科学创新过程的最终结果则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换言之,追求没有、也不需要过程的科学创新结果,并且是“对的”科学创新结果。对传承性漠然置之。

       在上述大背景下,作为个人,应如何保护千辛万苦而取得的科学理论创新并使之能成为科学创新过程的一部分呢?

       最直接的回答是:发表出去,让更多的人能读到。

       但是,现实是,受身份、地位的影响,科学理论创新论文难于在传统期刊上发表(尤其是修正性的重构理论)。

       因而,如果以在传统期刊上发表来作为评价标准,按此模式,则没有发表的科学理论创新难于得到有效的保护。也就谈不上可持续性了。

       即便是前人的科学理论创新论文早发表了,又有多少后来者能够读到?而读者中又有多少人会继承该工作(持续性)?如果答案是否定性的,则科学创新过程就会很大的重复性、间断性,也是不可持续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要害是:科学出版业和图书馆。

 

       但是,如果一个人单纯的把可持续性的希望寄托在科学出版业和图书馆上,则一般地说,他会失望的。

       在目前的现代文明中,他应充分使用网络发表方式。

       网络发表方式有两类:一类是传统期刊的网络化;一类是自由网络发表形式。如何选择是一个大问题。追求读者面广还是追求权威性?

 

       不幸的是,单纯的发表出去并不能保障该科学创新过程在我国能够持续下去。在一国,可持续性的另一个充分必要条件是:传承性。这是我国研究生体系应当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普遍性的采用SCIEI论文作为科学成果的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科学创新理论的最有效的发表模式:自由网络发表形式。这样就又回到了出发点:科学创新过程的可持续性根本问题—-对过程的有效保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43007.html

上一篇:关于变形运动分解的理论观点
下一篇:热力学中的基本论题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