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远行的骆驼 研究方向:药物化学

博文

你还在亲自做实验么?(修改版) 精选

已有 7392 次阅读 2009-6-29 22:10 |个人分类:观点评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修改版本:发表在《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09年第13期 评论)

http://www.science-weekly.cn/skhtmlnews/2009/7/490.html

作为需要拿到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生来说,一门实验学科自然要求你亲自做实验了。不然,你要么靠权势、金钱来交换学位,要么靠抄袭来骗取学位。这自不待言。

有意思的是,作为老师,你还亲自做实验么?如果不做实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讲师、副教授、教授还是杰青、院士之后呢?

老师做不做实验可能分这么几种典型情况:

一种有职称晋升的压力,但是没什么钱,又属于单打独斗型,目前培养学生的成本也高,若再碰到能力很低又是混学位的学生,那真欲哭无泪了,权衡再三只好自己鼓捣实验了。否则,不整出几篇像模像样的学术论文,那么在当今国内科研重于教学的大背景下,其职称的晋升必然遥遥无期;

一种是近期没有职称晋升的压力了,也没什么科研经费,自己也基本不做实验了,于是主战场改为教学领域,科研作为副业,每年若有若无的招一两个研究生;

一种是大老板手下的精兵强将,自然靠着大树好乘凉,很容易成为863973等大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而且大老板的博士生多得都用不完,自己当然也乐得不做实验了,虽然不做实验,指导还是必要的,否则挂通讯作者也不好意思呵;

一种自己还有兴趣,但是分身乏术,有课要教、有报告要写、有会要参加,只好零零碎碎的做些实验,此类人物特别喜欢假期,只为可以安心做实验;

一种自己是兼任行政岗位的“双肩挑”型,行政都忙不过来了,实验自然没有时间了,但负责任的还是在关键时刻指点一下学术迷津的;

一种非常Niubious的人物,满世界兼职满世界跑钱型,手下二老板三老板一堆,学生见大老板比见国家主席难多了;问:做试验否?答:把机会让给年轻人锻炼一下么;

如此等等,不见得列全。

那么,天天都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是好老师么?不见得,有可能是环境所迫,非兴趣使然也。天天都不在实验室,更遑论做实验者是坏老师么?也不见得,这种老师往往是资源集大成者,是学生们群逐的“好中之好”。

从做实验的效率上来说,老师们做实验肯定要高,成果要来得快。但显然,如果一个老师天天呆在实验室里,那是客观环境不允许的;而且,要老师去做重复性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那就好比让比尔盖茨弯腰拣一百美元一样不划算。所以,除了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理由外,老师们是有其它理由不去做实验的。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没有说,那就是许多老师知道,许多钱是出去跑来争取来甚至是抢来的,而这是需要时间成本的。

课题组越大,老师不做实验的可能性就越高。一则这种老师都是一堆头衔,公务繁忙;二则其课题组人多得也使得这种行为似乎无必要。反之,课题组小,科研项目也少,老师参与实验的可能性就高,如关键实验步骤自己动手,以期尽快推动实验进展。

老师做不做实验与学术水平不成正比关系。有的很久都不做实验了,但却成了杰青、院士。有的一辈子都做实验,但最多混到教授退休。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许多人有了大项目,可以请到优秀的人才去做;在得到成果的同时,自己也完成了升华。在这劳心者里面,有的是有真才实学的,挑选研究方向,定下研究思路,分析研究成果,最终取得成功;有的还真是靠人际关系取得项目,当上了学术包工头,最终让手下人抬轿子抬进去的。

老师做实验有什么好处呢?首先,自己就成了课题组的榜样,学生自然不敢怠慢;其次,自己参与实验中,有可能发现学生没有发现的现象或问题,感性认识的积累有助于理性认识的归纳,课题的总结和新项目的申请必然得心应手;再则,对期望通过课题作假而获得学位的学生是种威慑,这比让一个学生重复另一个学生的实验而确定研究的真实性是种进步;最后,对有兴趣做实验的老师来说,能第一时间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并怡然自得。

另外,不做实验的一般担任通讯作者即可,但是若是该篇论文中核心实验的执行者,同时也可以兼任第一作者。

其实,做不做实验,归根到底还是自己的一种选择而已。铅华褪尽,必然返朴归真。当有报道国外某一教授退休后,依然以家庭地址作为通讯地址发表自己的论文时,我们又是何种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2009/7

初版本:

学生们自然是要勤奋做实验的(不考虑某些在职特别是领导混学位的,和有钱人花钱买学位的),不然如何毕业?

 老师们,你们是什么时候不做实验了呢?是当上讲师,副教授,教授,还是杰青院士?

是什么原因呢?没时间,还是觉得没必要?

这里分几种情况:

一种是几乎不在实验室,天天在外面找钱和应酬;

一种是重点把握一下几个关键点,比如开题,中期,答辩前等等,其它时候也见不着,自然也是不做实验的;

一种是大多数在实验室,但是决不亲自做实验,只是指导;

一种是大多数时候与学生一起做试验;

一种是不招学生,自己单干或与其它老师合作;

如此等等。

我耳闻目睹一位老师退休后仍然在亲自在实验室做试验,他给我的说法是自己喜欢就做了,只听学生的汇报是不可能自己也真正弄清楚的。说得很平淡,但不可能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我想这种情况下,老师对学生的榜样是无穷的,同时也有助于至少遏制课题组内一些学术不端的情况,如数据造假。

补记:决没有贬低哪一种人的想法,只是端出目前的学术生态。



导师与学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231-241010.html

上一篇:我们高校也被经济危机闪了一下腰
下一篇:我们学校提高研究生待遇的新举措
收藏 IP: 128.211.252.*| 热度|

10 王德华 钱霍飞 曹聪 杨轩 吕喆 陈华宾 李晓光 李学毅 侯振宇 boyxiang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