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jkf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jkf

博文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观点(之一)【1981】

已有 7998 次阅读 2009-5-29 17:3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

    —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观点(之一)

                            刘学浩

一、知识与智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新时代,传统的教学论—基本上满足于以传授知识为主,把学生当成储存知识的“仓库”,受到了尖锐的挑战。 事实上无论学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在毕业后必然遇到他们所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他们将不得不独立地、迅速的弄懂这些新东西并掌握它。可见,学生及早具有独立的获取知识并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把学校教学安排的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更高的智能发展水平有多么重要!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意志、情感,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教学只有发展学生的智能,才能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深刻而牢固的知识。所以,学校和教师要大力提高教学和教育过程对于学生的智能发展的效果。只要能在学生 237 智能发展上取得较大的进展,不需要额外增加教学时数,就能在教学上取得好的成绩,而且,这样所花费的时间反而会大大减少。发展智能的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它十分有利于学生去掌握多方面的、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把掌握知识作为发展智能的基本手段。最完美的教学,即是发展着智力和智能的教学。只有当教师把知识的掌握视为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手段时,才能实现对人的智力教育,因为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所必要的智力劳动,正是智力和智能发展的基本手段。可见只有努力掌握知识,教师去正确的传授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智能发展达到最佳水平;而智能的最佳发展又会使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不断增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最完美的教学水平体现在:知识保证人的智力发展的最佳水平,而智力的最佳发展又促进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的不断增强。 应当看到:知识是每个学生协调发展的条件,是个人爱好,个人兴趣,发展个人才能以及职业定向的源泉。一方面,不能把教学过程变成单纯的积累知识和死记硬背的过程,另一方面,又必须使学生牢牢地记住每一个学科的基本知识,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能随时动用记忆这个知识的仓库。科学基础知识、每门课程作为每个学生协调发展的条件,作为这个或那个学生的个人爱好的源泉,个人志趣和职业方向形成的源泉,也是必要的。所以,要掌握牢固的,深刻的知识,养成根深蒂固的求知欲。 通过系统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努力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发展智能,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追忆的个性特征的发展。包括身体发 238 展和心理发展。可见,这种一般发展,就是使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诸方面得到普遍发展,全面没发展的同义语。 知识和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的发展虽然同掌握知识是密切联系的,但是,掌握知识和发展毕竟是两回事儿,并不完全相符。知识量和智力发展水平之间不能划等号,尽管后者依赖于知识量。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它不能归结为知识的积累。真正的智育,在于使人生目标向往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生活。因此,智育的内容,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它包括: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智力劳动技巧,养成终生对精神财富的内在需要,养成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需要。每门课程的知识对形成、培养活跃的创造性的智力,都具有教育潜力。须知每门课程都影响到几乎每个人一生的精神世界,都应当是永远燃烧的特别的智力光源。每个学生一面获得各门功课的牢固知识,一面找到自己喜爱的科目—并远远超过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这不仅是个性全面发展的规律之一,而且是丰富的充满多种兴趣的集体生活之所需。这样,知识才能成为学生的需求,丰富着学生的精神生活:学生的个性才能充分暴露出来。否则,学生的精神生活只限于课堂、教科书、完成必要的作业,这样狭窄的小天地,那就谈不上什么智力教育,谈不上教养的特殊目的。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才能和对智慧活动的广泛兴趣,提高做人的尊严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尽量发展,在接受文化财富之后,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体会到一个聪明的,天才的劳动主宰 239 者尊严感,从而感到幸福。就是说,知识不仅是升学和就业所必需,更重要的是照亮生活道路的光源,完整而多方面的知识,是主要精神财富。而基于这一财富之上,将产生、形成、确立新的智力兴趣。所以,我们反对只用学习知识的分数这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决不能使任何人从小就感到低人一等。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是在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向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中达到一个高度,表现自己。个人的智能有不同,但是,应当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让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要挫伤他的学习积极性,而要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

     二、发展智能的条件与途径

  1.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不能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也不能对学生毫无感情。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志向、智慧和性格结构,这有助于去热爱尊重学生。要了解他们的爱好、才能、精神世界,他们的欢乐忧愁;如果在教师的眼里学生只不过像一种什么容器,可以把一定的知识、技巧灌到里面去,这样当然不会促进他对学生的爱。教师如果对学生没有感情,缺乏了解,就不可能有效的传授知识,更不可能卓有成就的发展他们的智能,因为: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关,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就爱好、兴趣、愿望、志向、情感方面来说,教师对学生就分辨不清。

    2.发展学生的智能,就要在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爱好、原有的智能结构的基础上,积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诱因,激 240 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为了在教学上取得予想的结果,单是指导学生的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即创造学习的诱因—诱使人去活动的原因,即动机。动机似乎能把人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高年级学生意识到自己对祖国的义务感,为了对人们多做贡献,就应该多学知识,发展智能,这是强有力的动机;几种动机共同在起作用,会形成“动机的结合体”;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和巩固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学生的知识越深入,认识了以前未知的东西而感到欢喜,体验到紧张的脑力活动的满足,乐意去完成复杂的作业......这样,学习的内部诱因占了主要地位,分数就会退居到此要地位了。

     3.发展学生的智能,要引导学生去独立挖掘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作为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那么,学生发展智能的内因,内在动力是什么呢?这就是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特别是他的内心需要。要逐步学会使学龄初期儿童形成一种自己去弄懂他们所不懂的问题的内心需要。需要乃是人的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会想办法去满足这种需要。要尽量满足学生独自挖掘知、探索知识的求知欲,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生活、对科学、对艺术等各个知识领域的广泛兴趣。所以,教育艺术的基础是学习的愿望,激奋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准备。要加固这个基础,没有它就没有学校。这相当于我国学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的主体原则。当学生开始去自己努力探求知识时,教师要及时看出这一点,给以接应和指导。但是,不要那些絮絮叨叨的教训,不要那种一对一的个别训练 241 和强加于人的不感兴趣的课外活动。 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想要知道比他在课堂上已经知道更多知识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又成了唤起学生去学习、掌握知识的一个主要刺激因素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知识的明灯,—因而才能成为教师。只有在学生身上燃气无数求知的思想火花时,丰富的智力生活之舟才能事项知识的海洋。 掌握知识的过程,可以发展智能:而运用知识的过程更有助于发展智能,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往往成了滞销货物,积累它们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是为了流通,不去加以运用。而运用,更有助于获得新的知识。要把只是作为发展智能的一种手段去灵活运用:要尽量使知识不成为最中目的,而成为一种手段。要使知识不变成静止、僵死的学问,而使它们经常活跃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学生的相互关系中,以及生动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中离开这一过程,则真正的智力、道德清肝、美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去发展学生智能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从智力教育的第一步起,就要特别注意知识的活跃性、积极性,也就是注意知识的运用。这事使知识不断发展加深的决定性条件。只有在知识不断发展和加深的时候,学生的知识越多,学习才能越省劲。如果知识是死的存储物,堆放在头脑中,学生就会越学越困难,变得愚笨起来;反之,当知识是活的,处在创造性运用的过程中,学生就会越学越机灵,变得聪明起来,更加渴求知识热爱知识,就有助于智能的发展。这样,学习成为学生自愿的劳动,他肯主动地独自去挖掘知识,每次遇到原先 242 学过的东西时,能从事实、现象和规律中发现某种新东西,并能对这些事实、现象和规律的某些新的方面和特点,加以考察和分析。像这样去独自挖掘知识,当然就能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

      4.影响学生智力和智能发展的主观因素是多方面的,绝不局限在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比如: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勤奋;学生的遗传素质、感觉器官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否健全灵敏;学生个性的意志、性格、情绪等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等等,都能影响学生智能的发展。 5.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还必须努力使学生的班级小组形成生气蓬勃的集体。在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中去因材施教,这是使学生的多方面的智能开花结果的必不可少的土壤和园地。只有集体丰富多彩、生气蓬勃的生活,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才能开花结果的条件。要通过集体来影响个别学生,教师必须组织这个集体,使集体的生活跟学生的精神需要,愿望和志趣有机的联系起来。教师要时刻看到每一个学生都在自己的注意圈里。这样,在形成集体的基础上来实施个别对待,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获得巨大的力量。要能这样来组织学生集体生活—既为某个学生,也为班上所有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

     6.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就要使学生的学习生动活泼,过着一种活跃的、沸腾的课堂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积极的提出问题,独立的探求知识,让学生自由的发展各自不同特色的智能结构。在课堂上和其它活动中,要有教师和学生协同一致的求取知识的气氛,—这是一种充满着人与人之 243 间的真正温暖的气氛,要尽可能在学生的普遍发展上取的最大成就,就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师生在课堂上都能自由的呼吸。使学习在一种和睦友爱而又丰富多彩的温暖的班级生活气氛进行,学生会联系教材的学习,提出许多问题。应当鼓励学生提问题,这是他们对事物进行思考的标志。只要课堂上笼罩着这种认真工作的气氛,学生所提问题的数量,就自然而然的是有限度的。而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回答是不对的,除非所提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大纲范围,而且是学生没有力量讨论的。如果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涉及到予定在以后的课堂里才会教到的材料,—可以只是涉及一下,用不着对这些材料作深入的讲解。要让学生把自己的各种印象、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教师则以高度的机智加以引导,并参加到谈话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师生要有有精神交流,堂上要有炽烈的创造性的气氛,—这只有当学生渴望认识未知的事物,而教师也为用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从精神上培育他们成长的信念所鼓舞时,才能稳固的形成起来,才会产生互相怀有好感、互相尊重和友爱的气氛。显然,只要每个学生能够与同学和老师相互交流自己的认识,就能打开他的思路,丰富课堂内容,建立真正的集体活动的气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过着一种积极的—甚至可以说是沸腾的精神生活。

      7.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室就要同学生建立起一种亲密无间的、融洽合作的友爱关系,而不能采用分数威胁、依靠惩罚等等消极限制手段。学生—这不单纯是可以向他的头脑里填塞知识,并且在他身上训练出准确无误的起作用的技巧的学习者,而是我们社会的未来的公民。教师和学生 244 在课堂上彼此交流自己的认识,阐明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争论,证明自己的观点—不单是指靠它的内容,也靠交谈者的兴致勃勃的面貌、眼神、表情、手势,......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所以,教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是总让学生处连续不断的紧张状态,不是让每一个人单独的去苦思冥想,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跟教师、跟学生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有时是相互争论。只里面有游戏的成分,有开玩笑的也有笑声——。这绝不是靠惩罚和分数的威胁所能形成的生动活泼的气氛,而是由于课堂上极其活跃的集体的智力活动吸引着学生的全付精力。即使出现了违反纪律的情况,学生自己也会自觉改正的。 这种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和沸腾的课堂生活,是发展学生的智能的极好的条件和环境。但是,旧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不可能为发展学生的智能提供这样良好的土壤的。教学上那些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的教条,妨碍教师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关系。教师怕违反传统的教科书、教学法上的那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超出大纲、教科书范围的问题,教师通常就会指出—不是本课要教的内容。这样,与学生之间就没有真正的交谈。教学法指导书严格规定了教材的进程,强迫教师照搬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教师不得不维持表面上的纪律规范,这些都是教学上的形式主义的来源。而形式主义必然疏远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课堂上那种积极而充实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取得发展智能的良好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威信。教师本身被认知的过程深深的吸引着,队学生的问题反应很敏感,很仔细的听取学生的问题和理解不清的地方,鼓励学生 245 去证明他们所提出的见解,它本身以一种高昂的激情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他机警的注视着整个班级,以便选择适当的时机,激发一下学习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或者给学习好的学生一个发挥长出的机会。他不仅是用语言,而且能用他的眼光,去鼓励和激发学生探求真理的志向。他不是跟班级对立,而是跟班级融为一体,与此同时,又不丧失他作为导师和年长的同志的威信。这样的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智能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学相长。 8.要发展学生的智能,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独立的观察、感知、理解、钻研,这是教师应当着重花费功夫切实抓紧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凡是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教师则知道朝那个方向加以指导;对学生的想法,有些加以支持、发挥,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消。这也是学导式教学的关键所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按照他的思考方式、感情和性格特点去感受教材(文艺作品),有的学生,课堂可让他做比较复杂的习题;有的学生,可向他推荐课外书、科普小册子,引导他独立专研,扩大他的眼界,进来那个发展他的爱好。要仔细观察,研究和估计到每个学生的特点,以达到成功的教学目的。包括:发展学生的真面素质,入队教学感知的精确性、注意力、理解力、思维的性质、知识的力量,对科学的态度等,而且教师要下功夫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他带好找到出路,并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是更加重要的!不仅要满足学生那些已有的需要和兴趣,还要从多方面形成学生的个性。这里不允许听其自然的--必须把这个活那个学生所 246 缺发的东西,填补进去。

      9.要发展学上的智能,教师本身的知识与智能水平应当比学生高出十倍、百倍,这样才能运用自如的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的智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当然,教师传授知识要想达到这种地步。就必有尽可能丰富的知识,拿到课堂上传受的只不过是他知识储备的百分之一。只有把自己掌握的百分之一拿到课堂上来传授的教师,才能所做真正热爱自己教学科目的人,他不仅给自己的学生以是在的知识,而且唤起了他们的求知思想。他把个人对学生的影响,看作是把自己的智慧智、慧火花、根深蒂固的求知欲传给自己的学生,也都热啊哦他的知识领域,也都充满着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师只有传授这样的科学知识,他们反映了周围世界的规律及对象和现象的内在本质特性和相互联系,并被学生牢固的掌握,这样的科学知识就能对学生的智能发展发挥重大影响,进一步是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干劳动和文化艺术的真正本领。因为这样的科学知识,不仅是从事一定活动的依据,也是从事活动的定向工具,是学生活动的导向指南,可以成为活动的调节者。而智能在这样的活动中,自然会更好的形成与发展起来。所以。当前在国外许多培养人才的学校和机构,强调学生必须有广泛的跨学科基础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人,知识面广,思维敏捷,容易在科学较差的地方找到重大研究突破,懂的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具有多方面智能,可以比较快的获得结果。所谓博才可以取胜的道理,同样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

      10.要发展学生的智能,其中有一个最基本的培养目 247 标,就是要是每个学生成为尽可能聪明的人:会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据有充实而高尚的精神生活。学校毕业生可以不懂某发面的知识,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未来的数学教或拖拉机手......都要善于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成为头脑聪明的人。为了掌握知识,就必须善于学习。学习不应当归结于不断的积累知识,训练记忆力,死记硬背。小学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逐渐培养儿童紧张的和创造性的进行脑力劳动的习惯,是脑力劳动成为心爱的工作。总之,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教会学生使用知识......必须鼓励每一个学生创造性去应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与此同时,还用重视学生的精神生活对智能发展的影响。学生的脑力劳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他的内心世界。忽视这一点,会导致悲哀的结局。 11.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不能一刀切、搞平均主义、要承认个性差异,去扬长补短,人尽其才。学生的智能水平是有差异的,每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也不相同,各人能力的特点是客观存在,不能强求一律。有些人能成为发明家,诗人,而有些人则能成为汽车司机、厨师……。但是,不应使那些智能水平较差的人感到这是一种不幸,自己低人一等,要让每个学生都首先在他能够上去,超过别人的那个活动领域里充分地发展,树立起他的自信心和尊严感。只有当学校里的精神生活莛旺盛时,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才成为乐意的,诱人的事情。教师要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在智力发展最平常、最困难的学生面前,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其中拔尖,显示自己的出色成绩,感到自己不 248 是才能短缺,而是精神生活丰富、能进行创造性劳动、有益于社会的幸福的人。

      三、智力及其发展

    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是指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 1.观察力。进行观察是很可贵的;能够积累关于自然界的表象,还能掌握仔细观察事物的技能。观察应当在认识自然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观察是借助于感觉器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实现的。那么,怎样发展观察力呢?应当把学习过程中提供的那些可能的加以充分利用,不必专门去搞什么观察力的特殊训练。在参观旅行、劳动课及其他许多课上,都可以发展观察力。从小学一年二期起,每学期都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活动。应当把阅读(课文等)和参观、观察结合起来。孩子们对自然课和参观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观察,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解,同时也提出许多问题,自己讲述在校外的见闻。显然,这种教学方法是能够激发儿童认识未知事物的内心需要的。在儿童独立观察客体的情况下,他们能够作出更加完满和正确的描述,这要比教师对直观教具进行说明而学生单纯听讲,其效果更好。所以,在课堂上要注意组织独立观察,使学生自觉领会教材,掌握独立工作的技巧,促进智力发展。学生有了较强的观察力,就会获得很多知识,从一件事物上能够“看到”更多的东西。这样就可以促进思维力和整个智力的发展。因为他越是进行精细的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就越想弄懂这些问题。所以,培养观察 249 力,也就启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兴趣,有助于学生思维主力的发展。教师必须首先学会观察大自然。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是智力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使学生善于在相互联系中观察现象和物体。回到家里,他们也仔细观看平时看惯了的那些东西,看出了过去没看到的东西。而发现越多,问题也就越多。这些问题不可能得到解答,好的是孩子们提出了问题,思索着问题,学着向知识的源泉——周围世界请教,好的是他们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观察,不仅可以巩固旧的知识,而且可以吸收新知识,还能进一步使知识得到运用。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可以使旧的知识变得更巩固,还可以汲取新的知识,使知识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活跃起来。这样,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象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所以,让孩子们成为周围世界的考察者,发现者,让真理不只是教师传授给他们的现成结论。如果发现能激动孩子的心,真理就能成为他个人的信念,人一生都会珍惜这种信念。通过这样的观察活动,能把对学生进行的智育与德育、美育紧密地联系到一起。 观察力可以说是获得知识过程中感性认识阶段的智力因素。观察和感知可以说是得到一切知识的第一步,它能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分析、判断所必不可少的基础。事实上,一切科学几乎都发端于观察。教师在使用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具进行演示、组织实验或参观等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很重要的一项教学任务。应当让学生在认真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细微观察,深入理解抽 250 象的科学概念和定律,敢于大胆地去寻根究底。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也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观察力发展得强弱,对学生整个智力的综合发展及其个性的形成,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见多才能识广。学生看得多,知识面广,就能引起对问题的联想,思路就会灵活。学生对周围世界有了多方面的深刻的认识,能够形成他们的鲜明的良好的学习态度。他们多么渴望能对近旁的、周围的、还有远处的事物多知道一些呵!而教师却迫使他们几乎天天跟词句和数字打交道。这种片面性和令人厌倦的单调性,自然会打消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2.记忆力。旧的传统教学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多次的单调的重复”,迫使学生反复咀嚼已知的材料。要求学生连续重复而企图一下子记住,必然是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从小学起,就应当区别两种教材,一种是要一字不差地牢记的,另一种是不需要逐字死记的。 第一次阅读或对直观客体的第一次知觉,对于牢固的记忆特别重要。要达到知识的巩固性,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认真思考教材;还要从各个角度,各种联系中来理解教材。如果各个因素之间没有联系或者联系薄弱,那末它们就不能长期地记忆。要注意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联系的多样化和多方面性,形成紧密结合的知识体系,就能牢固记忆。如果学生主要是死背教材而很少对它进行思考——这样积累的知识,对于形成科学地世界观是不会有益处的。 增强记忆力最重要的条件,是对有关的材料要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深入思考其内容;经常在记忆中再现已有的知识,跟别人谈论它,回味它,或者实际使用它,就会自然而 251 然地记住;复习可以跟思考、跟无拘无束的交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还有一些东西完全可以无意的识记,有些教材,背诵反而妨碍学生对它的理解,所以要作具体的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有个科学的方法问题:复习时应当给旧教材增加某些新东西。这要比单纯地再现学过的东西有利得多。在每一次复习时,教师都应当把某种新的环节编织到学生头脑里已经形成痕迹的网络里去;或者讲解以前有意地留下未讲的东西,或者补充以前故意没讲的某些细节……在安排新知识的获得,或新习题的解答时,都一定要让学生用到以前学过的东西。而后者又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的。知识的巩固性,不是靠大量的复习,而靠借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的。这个广度,并不意味着范围很广,最主要的是知识之间的本质上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地、恰当地揭示这种联系,那么,要领就会形成一个严整的体系,个别概念的划分则在这个体系之内进行。学生在有机的联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新知识,其效果要比进行多次的单调的复习好得多。 总之,智力教育的再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可用残忍的态度对待儿童的记忆。逼迫学生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其中也包括记忆力的发展,不能不说是这种残忍态度的后果。学生经常被迫硬记他们并不理解的东西,硬记那些不能在他们的意识中引起鲜明的概念、鲜明的形象和联想的东西。记忆代替了思考,死记代替了鲜明的感受。这是极大的陋习——使中小学生变得愚蠢,会扼杀他们的学习意愿。对于抽象的规则,学生运用它去解释的具体事例越多,它就会记得越牢;相反地,学生越是把注意力 252 放在死背规则上,它倒忘得越快。把最必要的东西记住——这是预防学生到了高年级时学习负担过重的十分重要的条件。要划清哪些该牢记,哪些只需理解的界限。要掌握的知识越多,巩固记忆的工作就越重;而巩固记忆,这实质是大脑间歇性的改善。对问题考虑得越深入,记忆得就越牢固。没有理解之前,不要试图去记忆,这会浪费时间。只要周围世界成为学习思考,记忆和判断的环境,学生敏捷的记忆力不但不会减弱,而且还会增强。

    3.思维力。要尽量选用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的教材与教法,尽早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以便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聪明;要从直接观察前进一步,深入就里,能去捉摸自然界里存在的因果依赖性,即现象的必然联系,一事物(因)对另一事物(果)的制约性。而如果因和果都是学生尚未知觉过的,那时,教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学生意识到因果依赖性。在以形成技巧为目的的习题里,也包含大量的使学生认识事物的联系和依赖性的材料——供学生思考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去提出问题、找到答案。在学习教材时,学生会产生不少问题,这是非常好的。单纯听教师讲解,照例是不可能使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只有他自己发觉了在理解教材时,还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漏,留意到某些衔接不到的地方,感到要使知识彼此贯通和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还欠缺某些东西时,他才会真正去掌握知识。这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让学生通过共同的努力寻找答案,或和教师一起,找到了这些答案(这也正是学导式教学重视学生解疑的根据);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而且对他们的发 253 展,都有重大意义。所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己去议论、争辩,去论证自己的意见。要特别重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的技能,这也是思维的一个特点。 以高难度进行教学就是要使学生用积极的思考去克服障碍。所谓紧张的精神生活,并不是靠记忆来工作,而是要思考、推理、独立地探求问题的答案。同时,还要使学生感到克服学习中的障碍和困难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不必人为地在掌握知识中设置矛盾。教材中就包含着很多情景,在这些情景下,学生所学的新旧知识之间会发生冲突。教师应当尽量利用这些冲突,以唤起学生积极地思考,使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上不断上升到更高的阶段。培养思维力是一项复杂的、多方面的任务。科技革命时代对人的智力才能的要求更高了,各科教学都要利用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极其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的思维立足于考察、探索。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要能立即回想那些抽象概念赖以形成的形象和画面。极力作到让周围世界和大自然始终以鲜明的形象、画面和概念哺育儿童的思想意识,不能让孩子变成知识、规则和公式的仓库。应当教孩子思考。智育的直观性和大自然有巨大作用,这些因素是发展抽象思维的手段。儿童开始时是用形象、颜色、声音来思维的,因此,形象思维是转向概念思维的必要阶段;教师如果不善于用词创造鲜明的形象,儿童就很难从形象思维转化到抽象思维。只有当人们去认识大自然并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时,它才能成为教育的有力源泉,才能影响理智、感情和意志。在认识科学真理之前,要有大量事实的积累,分析和对比,所以生动的直观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抽象思维的手段,它有助于形成学生关 254 于各种现象与事物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脑力劳动也要求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交替进行,大学生可以交替阅读科学文献和文艺书刊,这有利于发展活跃的思维力。 思维是大脑的间歇性的工作,大脑瞬间从一个念头转换为另一个念头,然后又重新回复到前者……。反映外界的痕迹保存在意识中的技能、理解认识对象的技能,特别是思考自己的念头,都有赖于这种转换的频率。为了改善大脑的间歇性,可以从学前期起,到八年级止,对自然界和劳动进行探讨、思考、认识。学生便成了研究家。思考还经常同奥秘的手工劳动作业联系着。双手从事操作,智力发展就能改善得更加迅速。手巧必然心灵。从5~7岁起,就可以在孩子们面前解开尽量多的不解之谜。孩子们对此最惊奇、诧异,大脑的间歇性就改善得越显著,孩子们就变得越聪明。他们边观察、边思考,这是表现孩子们的才干的最重要的条件。

     4.想象力。如果没有幻想,则儿童真正的智力发展是不可想象的。幻想性的书面作业,即幻想故事和类似作品在智力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编写幻想故事,凭借想象作绘画,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编写幻想故事的基础,乃是他们活跃的智力所发现的世间千丝万缕的、微妙而多样化的依赖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完整地想象所研究的对象和现象的实际联系和关系,还是完全形式地死记原理、规则和公式,缺乏相应的想象力,这对于能否理解教材、掌握知识有直接的重要作用。有人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 255 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缺乏判断力和想象力的人,是很难在科学事业上作出出色的贡献的。

     5.注意力。事实上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扔并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把握住学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他们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使他们体验到自己正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这就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要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同随意注意结合起来,就要引导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就要在所讲的内容中,有某些是学生已知的东西来作为他思维的导火线;除了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和见闻的广度,使学生获得能够跟教材挂起钩来的已知的思想材料。有广泛的知识面的学生,在感知教材过程中,思考起来越积极,注意力也就越集中,他学起来也就越轻松,也就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脑力劳动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一~四年级的小学生没能回答提问,绝大多数是由于他还来不及想一想,没来得及集中一下注意力。要给孩子想一想的机会,教师在讲述教材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的脑力劳动。教师的注意力不要集中于考虑授课的内容,而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这可以说是教师教学技巧的顶峰。

      四、能力及其发展 要发展智能,其中构成能力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七项能力,即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 256 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这是现代社会全面发展教育与普遍发展的教学统一在一起构成的有机融合的基本能力因素,也是当代科技革命所要求的智力开发与知识、技能熔炼而成的能力的“合金”的基本成分。

     下面考察一下赞、苏二人的观点:

   1.自学—探索能力。(1)小学应当首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要养成学习所必要的技能。这种技能跟学生掌握知识的量应当直辖市。而建立技能和知识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只有当学生善于观察、思索、善于读写,善于表达思想,善于边想边读和边读边想,才能成功地进行学习。学习的能力包括一系列与掌握知识有关的技能;会读、会写、会观察周围世界中的种种现象,会思索、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形象地说,这些技能是工具。没有这些工具,就不可能掌握知识。

    (2)从小学到初中应掌握以下十二种技能,(本文把它归类以下六种)进行扎实的训练;要求在六年级(相当于我国初中二年级)全部过关: 第1.观察:要学会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 第2.思考:能对几种客体、事物、现象进行比较和对比。 第3.阅读:要迅速地、有表情地、有理解地阅读,要在三年一期期末过关。这种阅读的技能具有特殊地位,要进行有意识地快速阅读的训练。把阅读变成半自动化的过程,一眼看下去,就能用视力和思维同时把握住句子的完整成分或不太长的句子。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感受。每一行书只要目视停顿2—3次,不仅能理解内容,而且有暇思考联想。 257 这样的阅读,也是对发展和加强记忆力的重要刺激。在小学四年里课外阅读必须超过两千个小时,朗读过200个小时,在小学期间熟记两千个常见词。 ①不要老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本上那几行字。要采用多种积极的办训练儿童阅读的技巧。表情朗读、写字、绘画、交叉进行能消除疲劳,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的能力。阅读——这是通向世界的窗户和学习的重要工具。阅读的速度应当快,只有这样,这个工具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规定一定的阅读标准,才能教会他们阅读。 ②学生在课外阅读科学著作,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两者互相促进。科学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而要把日新月异的概念和规律性,不断的加入教学大纲又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现代学校里,阅读科学著作,就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要激发学深度科学著作科普读物的兴趣,通过课外阅读来发展大纲规定的知识,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新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在学习新教材之前,就让学生积累疑问——这是教学论上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知识要有一个广阔的智力背景或大后方,在讲解教材的同时或以后,读课外书激荡眼也很有益。没有这样的课外阅读,课堂就成了知识的从教室右脑想学神头脑的枯燥无味得喝有气无力的搬家。

    ③大学生的阅读问题:要想有足够的时间,就要每一天都阅读。每天仔细钻研4-6页多少与教学科目有关的学术著作,而每天要阅读(不要做笔记)科学和科普读物 258 不要少于10-15页(包括杂志),所阅读的一切,使用一直学的精神财富,他积累的越雄厚,就越容易学习。脑力劳动要求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替进行。科学著作要同小说交替阅读。

     ④学生的阅读时认识既然的重要源泉。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中,都应让学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科普读物。 有三种与阅读和思考相联系的技能 A.能化分出所读的东西中的逻辑上完整的各个部分,并能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放性(要从三年一期开始培养,六年即使完全过关);

     B.能在阅读过程中队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分析; C.能一边阅读课文,一边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及其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

     第4.表达:能用此举表达思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周围世界,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5.写:要流畅地、足够快地和正确地把教师口述的东西写出来。(这要在四年级末就过关)。同写相联系的还有两种技能; ①记录:能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把内容简要的记录下来。 ②会写作文:A.学生应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东西写清楚。可以确立以自然和劳动为题材的作文制度。在以孩子们看到、观察到的奇异事物为题撰写作文时,语言的诗意及其感情色彩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当儿童对自然美景或眼前事物之秘密深感激动和惊异时,便能够找到对事务 259 取冷漠态度是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准确而明快的词语。

   B.全把难提纲写作文会抹杀学生固有的个人特点。他们自身的创造性就无处发挥了,全班写的都一样,之多在细节上有些差别。让每个学生各不相同的智慧、情感、性格特点都表现出来,就会在学生的发展上取得很大成效。

      第6.查找:其中包括两项技能: ①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有关书籍; ②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有关资料; 这种查找资料的技能,对于进行研究和独立自学、获取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当今时代的“知识激增”,其表现之一就是“情报激增”,往往找不到、看不完、看不懂所需要的资料。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查找寂寥的能力和方法,就会大大提高学习与工作的效率。据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在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要占完成给想课题时间的50.9%,而计划思考时间占7.7%,实验和研究时间占32.1%,编写研究报告只占9.3%。大学生要学会并非阅读而是翻阅那些已十分熟悉的东西。大学时代要非常严格慎重的选择阅读的书看杂志,爱钻研和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是想博览一切,然而这时做不到的。要善于西安至于读的范围,要学会从中排除那些可能会破坏学习计划的书刊,从而不断提高选择和查找所需资料的技术水平。 以上这些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种总的能力——掌握知识的动脑学习能力,是教会学士怎样学习的具体内容。为了发展学习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大纲”,大量阅读课外书籍,比同班同学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爱阅读的书籍(包括 ·260· 文艺和科学著作),其中有几十本是他喜欢反复的翻阅的。此外,还要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它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和特长,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学生到了十二、三岁,还没有以上最喜爱的方面,那就应当感到焦虑,学生会成为那种毫无所长的人。 使学生的探索性的思考不受拘束;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去探索最合理的方案。对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首先并且最主要的——从听课时就要善于赢得时间的积累;要学会如何减轻自己今后的脑力劳动。

     2.表达--表演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自己的口有表述和书面表述;锻炼学生专门选择语言的描绘和表达手段;十分注意恰当的选择材料和说话的情境,促使学生沿着语言发展的阶段不断上升;有很多人非常爱好艺术:绘画、乐器、唱歌、舞蹈。在学生的音乐发展及普遍发展上下功夫,是使儿童在掌握唱歌技巧方面迅速进步的必要条件。教师做示范写小作文、为学生体工队所见所闻和自己感受做出确切而优美的表达的范例,尽量用精确的词句表达事物的各种形态、颜色、声音和运动。低年级小学生可用于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印象······。

    3.健体—操作能力。学生的户外活动、体育运动时间(参观旅行、户外游戏、散步等)要尽量多些,家庭作业占用的时间少些,学生大多爱好运动:足球、冰球、排球、体操、射击、等等;注意引导学生使予现拟定的计划同制作模型的工作进程越来越结合,这事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到发展的标志之一。学生爱好某种专门操作技术:照相、装收音机、制作 ·261· 模型等;在劳动和操作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性的思想。劳动再置于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如果学生看到,在体力劳动中可以解决智力问题实现他的意图,那么他就会创造性的进行劳动;认识和感受劳动的社会和智力方面的意义,是促进和培养个人爱好和志向的最重要因素,学生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所完成的就是实际操作,包含着手工操作,制作出所指定的物品。实际操作跟思考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是劳动技能提高,而且促进了普遍发展。学生不仅要用手作,而且要思考制作某种物品失所观察的现象。让学生主要靠自己去找出正确的操作方法。有的学生操作不了,教师才给与必要的指点,这样,同时也就培养了一些宝贵的个性品质,入学会集体工作,热爱劳动,克服困难的坚毅精神等等。 小学生入学后可总第一学年起,就成立好几个课外小组:技术、泥塑、绘画小组等等,请家长们来帮助给小组作指导。经验证明,让儿童制定制作简单物品的计划,这在一年极有可能做到。从一年级起,就要求学生的双手能作出准确的、有成算的动作。在手工劳动课上,在课外小组里学生学会用纸剪出或者用木料刻出精细的图画。谁学会了使用雕刻刀,能写出漂亮的字,他就会对稍有一点点偏差的地方很敏感,不能容忍马虎了事的作业。这种明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能交给思维以精确性、工作性和明确性。七岁到十四岁的学生学习用双手工作。他们能学会两首歌那一把道具,用右手和左手装配复杂模型的部件,······会用双手从事劳动的能工巧匠们,能够比只会用右手工作的人看到更多的东西。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也使手的得 · 262· 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智育体系中可规定有专门的劳动任务(如创造一种能保证高产的土壤)。每个学生在学校生活里完成这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如用自己的劳动证明:什么办法能够增加小麦的蛋白质成分)。其主要目之一,是形成学生活跃的思维力。劳动的创造过程能激起学生新的智力兴趣,而且为了洞察劳动的秘密而希望有更多的知识,劳动——这种实际操作就是人聪明起来,它给人带来愉快,是精神生活充实,丰富,能充分现楼个人的才干、天资,也提高了人的自尊感。所以,这种思维和 劳动的统一,绝不仅仅是巩固学得的具体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学生一有空闲,就会跑到为他准备好的角落里去探索和钻研,有的改良土,有的育种、有的养蜂,有的搞果树嫁接,有的在驾驶农业机械,有的装配出电子计算机······,70-80%的学生能回开汽车、拖拉机、大多数不能升大学的学生,都掌握了一技之长,都能自愿留在了农村工作。 苏联1974年完成的教育改革,从一年到十年级,每周都有两节劳动课,要授予学生生产技术原理,学会设计和制作各种物品,而不仅仅简单的培养劳动的技能。到九年级还进行一个月的生产实习。近几年又出现了校际教学联合工厂,能使学生掌握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有不列入教学计划的工农业生产劳动,六年级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这些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4.社交—管理能力:学生的一般特点是善良,富于同情心,尊重友谊;学生在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经验的基 ·263· 础上产生的相互关系,卫星城集体主义精神打下了基础。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管理能力,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合理分工和合理使用权班学生劳动力的任务,这是学生不得不思考怎样去组织工作。学生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爱好交往和追求精神上的一致。学生在少年时期特别需要同那些比自己年龄大而又有经验和比较成熟的人交往。少年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重要前提,事是少年积极参加各种集体,以为这种集体能促进他的世界观,智力、情感、审美和创造力等各个方面精神素质的发展。如果在管理上简单的采取禁止、命令、强迫、申斥则会引起孩子的戒备;至于纠缠不休,则要引起他们的抗拒。应当注意避免的。

     5.革新—创造能力。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创造性活动,在劳动教学的教学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向学生提出任务以后,应当由学生自己去克服完成这一任务道路上的障碍,这样,学生好像在尽力一个发明家、设计师的体验。达到预想的结果,就感受到创造的喜悦。大学生对每一件工作都要找出最有效的劳动方法;避免公式化和老套子。从小学就培养创造能力,可以通过艺术活动创造一系列情节完整的图画和场面。遮挡眼药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同学生的意愿、爱好相适应的创造活动,可以促使优良的品质在他们的精神面貌中居于主导地位;创造、脑力和体力的结合是热爱劳动的源泉!

      6.情感—审美能力。没不仅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存在于人们的创造性劳动中,存在人们的英雄业绩和日常的高尚行为中。学生要能看出人的精神美。美的情感,或叫审美情感,世人所特有的本性。人居有一种欣赏和创造美的深 ·264· 刻而强烈的需要。但是,审美情感并不会自发的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而且审美发展和道德发展密切相连,对于没的欣赏可以使人变得高尚起来。没能唤起人的善良的感情,如同情心,忠诚、爱、温柔等。所以要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①欣赏艺术作品。文学、创造艺术、音乐,只有在向学生展示出艺术形象,揭示出艺术形象中体现的崇高思想和情感的时候,才能成为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学生除了对艺术财富的热爱之外,还要有观察力。如:能感知和描述图画的细节。再行艺术也给我们知识,但这些知识又是同我们内心激发起来的情感(这真是审美情感)不可分割。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享受,是在欣赏美是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内心感受。 ②音乐课在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音乐课不仅以它的特殊的内容,而且以这种可也要求学生目标明确,精力集中,有自我监督能力等,在促进着学生的普遍发展。演唱歌曲和欣赏音乐,能给学生以审美享受,使它变得精神高尚。当学生们唱得那么柔和悦耳,动人心弦,脸上露出喜悦的表情时,音乐已渗入他们的心灵,已成为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要之一。对音乐美的感受,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7-11岁孩子的审美感知和同审美感受范围有关的积极活动,都会在情感记忆里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审美能力对美化学生的心灵,促进身心发展,巩固他们的道德观点有着特殊的影响。显然,儿童时期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大自然景象的美、劳动的美、创作的美、对诗歌、语言的美和造型艺术、音乐美的感知,对以后审美要求的性能,对美感和情 ·265· 感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决定性的影响。不管小学审图花的结构多么简单,它里面总要反映出感知、思维、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到少年时期,不仅对审美感受,而且对审美活动的需求更加强烈了。这种活动不仅给他们带来愉快,而且对他们的思想会直接缠身重要的影响。许多少年通过积极创作表现出对语言的审美感受,涌现出了许多小诗人。在男孩子的诗中,主要是从精神方面、世界观方面对周围生活现象加以评论。女孩子则在12-13就能在诗中比较细腻的,冲忙季芹的表达自己的感情,特别是对大既然的热爱。另一方面,少年不仅在同及其有关的劳动中,而且在种庄稼、养牲畜中寻求美感,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到了青年时期,文艺作品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新颖多样、富有诗意的描写手段,能起到精华青年心灵的作用。许多青年认为:生活用品——服装、家具、器皿等,样式、线条、色泽要朴素、自然、大方,这才是美。如果用穿着、家具、室内陈设使自己显得比实际更美些,或者用奇装异服、鲜艳刺目的色泽和线条一味打扮自己,就会损坏人的道德尊严。穿着应当能突出人的美,衬托人的美。更重要的是,学生如果养成了对自己劳动、劳动成果的审美感受,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愉快。所以,情感-审美能力是一个人能看到、理解并且去创造美好的事物,是自己的精神生活更丰富、更有趣味,能够体验到高尚的精神乐趣的一种能力。一个学生如何理解、如何感受和体验真、善、美与假、恶、丑、高尚于卑劣,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品格于行为。

     7.意志—调节能力:是善于支配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再把开阔学生的情绪生活、意志过程以及智力活动有机 ·266· 地联系起来的情况下,能够与出的发展学生的自我监督意志—调节的能力。而且,一些一年级小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当复杂的(纠正性的)自我监督形式——及在完成操作时检查自己。考察一个学生,在高年级,还要看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的能力如何。要善于给自己建立一种内在的刺激因素。脑力劳动中的许多内容并不是有趣的使人乐意去做,往往唯一有推动力的刺激因素就是“应该”。 总之,在智能问题上要谈普遍发展,就要普遍发展上述的七项基本能力因素。 五。发展智能是当代社会全面发展的教学的有机综合体,也是各项教学改革大力开发智力要获得的高级“合金”。 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普遍发展的教学,则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各项任务都融汇到统一的教学过程中付诸实现,而且要借助知识去发展学生的智力——感知、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还要把智力在实践生活中同知识,技能进一步结合,再加以发展提炼而成高一级的能创造社会价值的实践能力——自学—探索能力;表达—表演能力;体力—操作能力;社交—管理能力;革新—创造能力;情感—审美能力和意志—调节能力。开掘人力资源,进行智力开发,已开始成为不少国家的重要国策。开发智力,就要大力发展智能。知不仅是普通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也是妇幼保健到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的包括了人的一生的发展任务。因此,深入探讨智能发展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教学 ·267· 的实施方案,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苏联赞科夫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验和实践经验,有许多成功之处可供我们借鉴。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和实验的精神,十分难能可贵。如果不给学生足够的的自由活动时间,而用沉重的课业负担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让学生一连五、六个小时坐在哪里啃教科书,要发展他们的爱好和才能是不可能的。要移到学生去发展各自的所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很值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的。通过实践,一定会创造出我们的新鲜经验来。 总之,赞氏和苏氏针对传统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技能的片面性,提出了全部教学工作要坚持不屑的在发展上下功夫;智育的主要目标——发展智力、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积极自由的发展。他们突出的重视是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用发展促进教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把学生培养成歌星全面发展的有用的人才。他们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验研究,认真的做了理论分析与概括。其中许多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是可供我们参考的;也有些看法未必准确,但是也可以启发我们深入研究。本文着重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这个专题,初步涉及到他们有关“普遍发展”、“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其它论述;所介绍的材料可能反映不出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得思想本质;所做的评论也可能不够确切;发表的看法也是探讨性的。欢迎批评指正。 (1981年4月10日初稿;1981年11月12日修订) 初稿1981年在保定市全国第三次比较教育学术讨论会交流 参见《教学与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 ·268·

     【yixiao.feng0@163.com录入】

=============================================

    读后感 -1

读完文章后,自己感触颇深。毕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确,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们必须学会独立的、迅速的获取知识。因此学校的教学安排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更高的智能发展水平而如文章中提到的一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老师应调起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是给他们灌输知识,而是应让他们自己去真正的理解、掌握知识。应当鼓励他们去自己探求知识,老师不要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应一视同仁,不应对学生有优劣之分。应让整个班级充满温暖,使学生有集体感,增强师生间的友谊,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这样会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总之,师生间应互相关爱,老师多帮助学生,学生多体谅老师。使学生的智能更好的发展。

   读后感--2

   读完这篇文章后,感到受益匪浅。现在的学习已不再是单纯的学生吸纳老师所讲的内容,明白知识的道理。而是要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能,要引导学生去独立挖掘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已从主导学生学习的地位转变到学生学习的助手。可以说,这是教育的一次改革,一次进步。 同时,更要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智力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注意力,这相对于知识的掌握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具备了这些素质,就相当于有一张可以捕鱼的网,还愁没有鱼吗? 其实要发展智能,就不能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爱好,在原有的智能结构的基础上,积极给学生创造学习的诱因,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这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学生的素质。

    读后感--3

    通过阅读文章,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知道了我们学习不只是死记硬背一些道理与定义。而是要彻底的理解与掌握。我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智能训练。 发展学生的智能是当前所必须的,一个人不能只有知识而不会用,这是不行的。老师评适应多给学生一些指导,而学生自己也应当配合老师好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 老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学生自己努力,相信学生的智能一定会很好的发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51-234919.html

上一篇: 论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督导辅佐作用
下一篇:刘学浩---首倡学导式创新体系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