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唯尔(Elsevier):与中国科技一起成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yuguo 科学出版人

博文

传统出版与数字化(断想二则)

已有 4754 次阅读 2008-4-28 15:47 |个人分类:无事乱翻书

 

(一)

前几天,谷君从东北来,相约黄君一起小聚。我们三人有很多共同点,一是年龄相仿,都快奔四了。二是师出同门,都在SFU的加拿大出版研究中心学习过,与中心主任、导师Lorimer关系都不错。三是都曾在出版界工作过,我曾供职于出版管理部门,他们两位在出版社服务过。三人初识于2003年,五年后再聚,发现各自有了一点变化,我从体制内挪到了体制外,黄君在国外镀金后回国在一外商出版公司供职,谷君转了一圈,又回到东北某出版社。想当年,我们还在加拿大注册了一家出版公司(我出主意,他们出钱),幻想着将来经营自己的公司,据说名字现在还保留着。

席间谈起各自的工作,他们俩外眉飞色舞地给我介绍现在出版界的热闹,据说民营书商十分活跃,市场上90%的畅销书都是他们策划的,最有名的包括“磨铁文化”、“日知图书”等工作室,前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策划者,后者专门出图文书,用谷君的话说“把DK(英国一家出版社)研究透了”。

这些都曾是我熟悉的话题,但现在已经渐渐离我远去。谈话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变化,我跟他们谈的是:爱思唯尔数字化的收入已经占到了集团总收入的80%,我们又开发出了一些基于网络的研究工具:Scopus, Scirus, 2Collab, Scirus Topic Page等等。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差异在哪里?这里的关键是,无论是Happer Collins还是国有出版单位,他们都还在传统出版界工作,而爱思唯尔已经与传统出版分道扬镳,正向数字出版进军,或者用公司的战略来说,要做scientific information solution provider.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无高下之分。数字出版不会完全取代纸质出版,纸质出版仍然是一个价值1000多亿美元的全球大市场,从阅读习惯来讲,我还无法想象,一人个会坐在沙发里,点着昏黄的台灯,左手燃一根雪茄,右手举一电子阅读器,细细品味《红楼梦》。

服务对象不同决定了策略不同。爱思唯尔服务的是科研群体,对这个群体来讲,重要的是提高科研效率,爱思唯尔的任务是投资在电子化网络化的研究工具上,使科研人员能够花更多的时间从事真正的创造性劳动。但对大众出版和普通读者来讲,阅读更多的是一种体验,一种趣味,一种欣赏。电子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不会成为主流。

(二)

周末送女儿上课,三个小时,我躲在旁边的一间星巴克里,边啜咖啡边看材料。每周这个时间,是我的阅读时间,我有大量的材料平时来不及读,现在正好过目。

有三份材料是关于Reed Elsevier总公司的情况:(1)公司CEOCrispin Davis爵士被评为information and Entertainment产业全球十大最具影响力的CEO。排在第一名的是新闻集团的默多克。

(2)最近在伦敦召开的股东大会,大家兴致勃勃地在谈论Reed Elsevier的几个战略步骤,一是在2007年卖掉Harcout,二是今年年初宣布将卖掉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并收购美国Choicepoint,一家从事risk assessment的美国公司。Harcout和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都是非常好的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占属一属二的地位,之所以要卖掉,主要是它们都还在传统出版领域操作,而总公司的战略方向是数字化,是online。分析师们都看好公司这一战略举措。

(3)还有一份是《每日电讯》对公司CEOCrispin Davis爵士的采访,他们清楚地描述了数字化革命在科技出版领域的发展过程:5年以前(采访在2005年),公司几乎没有任何数字化收入,而现在,数字化收入增长非常快,在科技医学公部(指爱思唯尔),数字化收入占全部收入的75%,在法律分部(指律商联讯),数字化收入占70%。

从传统出版到数字化信息解决方案提供——我为置身于这一快速转变之中而兴奋。我在传统出版领域工作了12年,太熟悉了。人往往有这样一种心态:太熟悉了就缺乏挑战,就缺乏激情。我虽然没有科技背景,但每次收到公司内部发来的关于新的网络研究工具的开发和更新,都感到很兴奋,都会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解。

边想边去学校接女儿,无巧不成书,一抬头,发现“磨铁文化”的大型标识就在学校的大院里,玻璃门门关着,里面密密麻麻垒满了书——还是传统出版啊。黑红相间的标识下,公司的口号还是蛮有新意的:磨铁文化——与文化死磕!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86-23280.html

上一篇:电邮之痛
下一篇:观复博物馆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