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寒热适当,五味调和,人各不同

已有 4834 次阅读 2009-4-30 20:46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中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中医, 营养, 饮食

 

药有药性,食物有食物之性。食物与药物一样,本身有着性味的偏胜,食物之性中医学也分为四气(或四性)——即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咸苦。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凉者温之”等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饮食养生。不过食物的四性,不如药物的四性那么清楚、鲜明,一般只分成热(温)性和凉(寒)性两大类,而介乎两大类之间者则归入平性——亦即不冷不热之类。因此,实际上是把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及平性三大类。在常用食物中,平性食物居多,温热食物次之,寒凉食物较少。

食物之温热寒凉,是根据它们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来确定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比如发热时食用西瓜、梨或荸荠等,可清热解渴,这类食物即属于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食物,一般属于温热性。例如阳虚怕冷的人,多食羊肉等食物,可温中补虚,抵御寒冷;而腹中冷痛者,饮生姜红糖水可温中祛寒,于是羊肉、生姜就归入热性食品之中。每个人体质不同,宜根据不同的体质特点来选择不同的食物,如热体,宜多食寒凉食物,不宜吃辛辣燥热的食物;寒体或寒证,宜多食热性食物,不宜吃太多的生冷瓜果等。

食物的“味”,即是指食物的具体口感味觉,它是抽象的性质概念,早先可概括为“五味” 。即:酸、苦、甘、辛、咸,后世还加上芳香、淡、涩等。不同性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性味相同的食物其作用也近似,或有相同之处。五味的作用与药物“味”的作用基本一致,为酸收、苦泄、甘补、辛散、咸软等。但也会有些不同。日常生活中,甘味食物最多,咸味和酸味次之,辛味再次之,苦味食物最少。

“五味调和,饮食口嗜,皆不可多得,多者生疾,少者为益。”指出五味偏嗜,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五味以调和且适度清淡为宜。不同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调养与治疗作用,摄入之食物五味比例基本协调,才能使人体阴阳气血及脏腑机能协调,正气旺盛,身体健壮。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或某几味,五味失去调和,则可由于五味有所偏盛而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正气受损,病邪乘虚而入,这可以说是诸病之源。对于健康人如是,对于病人,五味之调和更宜讲究,切忌偏嗜,否则将加重病情,变证丛生。   

而在讲究“寒热适宜,五味调和”时,同样须兼顾个体的不同特点。如食盐为咸,它是维持人体体液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保证人体正常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然嗜咸,摄取食盐过量,会提高高血压发病率,加速和促进某些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病人的病情恶化和死亡。若摄入盐量过少,则又会出现乏力、疲倦、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昏迷等症状。因此,食盐须适量,这是共性。但高血压、内分泌疾病及肾病的患者就要少食盐,沿海地区居民也应适当控制盐的摄入;然而,体力劳动者、炎热夏季等又应适当增加盐的摄入,因为需求或消耗增多了。

    总之,须强调寒热适当,五味调和,但这又人各不同,同样有着个体差异,须因人而异。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00-229192.html

上一篇:路透社:吃红肉过多增加死亡风险
下一篇:关于健康与疾病之间“交界性区域”的思考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9: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