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学术界工作不好找? 精选

已有 19485 次阅读 2009-4-16 08:48 |个人分类:教育科研|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术界工作不好找?

2009.04.16

十年前如果谁从海外留学归来,在国内大学或者科研机构找一个工作还相对比较容易,现在是越来越难了。

其实有些聪明人早就看出苗头来了。两三年前,已经开始有不少国内毕业的质量还算不错的博士,主动选择放弃到海外深造的机会,直接找机会进入国内的高校从副教授、讲师甚至助教开始做起,虽然升职的机会不大,但毕竟自己这颗萝卜能有个坑蹲着。

从好的方面看,这种情形的出现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所以前几天中国科协已经正式宣布中国的人才断层问题已经不见了。这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对于对成为大学老师和研究人员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此这般,方鸿渐之流只打算在海外和国内随便混混的人物会越来越难立足,这也自然会要求海外和国内的研究生们也必须要学会不浮躁,没有点真本事还想混水摸鱼就没那么容易了。

比如说,我前些天打听到申请京城某大学对副教授申请者的起码要求是SCI因子总和原则上要超过12。其实我觉得这应该成为任何一个学校招助教的起码要求,估计不久以后也就是这样了。越是边远的地方,这个要求应该越高才好。如果算不上根葱,又身在偏僻的地方,面对激烈的竞争,怎么会有机会到国家基金委和科技部去申请到经费,确立自己的研究和学术地位?不然的话,这些地方很快也就会出现低水平人才人满为患的结果。

可以设想一下,当研究机构的助研和大学里的助教都必须是国内外非常像样的大学的博士或者博士后才能担当的时候,中国的学术和研究水平还能低到哪里去呢?

可是,这样的话,不少新的问题就出来了。

第一个问题,因为学术界的这些职位是由上往下填充的,大多数地方最后会出现教授不如副教授申请人,副教授不如讲师申请人,讲师不如助教申请人的情况。这武大郎的店还怎么开?

第二个问题,如果工资结构不改变,那么低的助教工资,有哪个傻瓜会来从助教做起?

大学生找工作不容易,政府很快有政策鼓励安排就业。现在海内外的博士找工作这么难,政府又有什么政策来鼓励安排就业呢?学术界是不是也有必要考虑“腾笼换鸟”呢?

这些情形如果没有改观,我估计绝大多数人就耐心在海外和家里等着吧,等到现在的那些研究人员们都慢慢退出江湖再说。要不然就祈祷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再弄它个人才青黄不接,这样大家就一下子都有机会了。

这一段时间美国有人担心中国留学生出现大规模回国潮,影响美国的教育、研究和高技术。如果他们来中国调查一下国内研究机构和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面临的各种限制,他们就应该觉得高枕无忧。

清华引进个施一公,就出现那么多人为制造的麻烦,美国人还用担心华裔高级人才大规模回到中国这档子事吗?面对这样的现实,还有人嚷嚷要去抄人家的底,不知道是不是思维有问题。

回想一下,2000到2005年期间,真是方鸿渐们找工作的大好时光。我在那个时候奉劝研究生们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把研究做扎实些,他们常常会叽叽咕咕地说:那么多人研究水平和学术功底比王老师您差很多,还不是和您一样的高级人才。现在博士毕业工作这么好找,我只要那个文凭就行了,我又不想像您一样那么幸苦地一辈子做科学。

您说我还能说什么?

实际上,一个萝卜一个坑。现在注水的博士越多,将来博士们找工作就会越难。大家都这么做,自然的结果就是人才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市场要搞坏很容易,要搞好可就难说了。

从个人的角度,我对于海内外的人才只有一句实实在在的忠告:好的工作永远都不那么好找,千万别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就一下子把自己贱卖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226396.html

上一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下一篇:不要像野鸭子一样急
收藏 IP: .*| 热度|

35 郭益如 周可真 王建设 王晓明 艾云灿 向峥嵘 梁进 刘进平 李万峰 余孟孟 王春艳 刘红超 曹聪 杨文 杨秀海 吴旭峰 毛克彪 李宁 金宝成 刘继顺 刘畅 王启云 宋健民 李志俊 孙健钧 贺天伟 贾文峰 屈新运 孔庆路 luckydog lorrykey hypersurface yguang kincaid wanghech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6: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