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博文

科学家能从人文学科中得到什么? 精选

已有 8811 次阅读 2009-4-8 06:42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文学科

 

科学与人文是人们理解周遭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从历史上看,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中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和强调专才教育,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有严重化的倾向。学文的不知科学为何物,学理的写文章文不通字不顺。从做科学家的角度看,科学家能从人文学科中得到什么样呢?

 

一、科学家能从人文学科中得到文采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大意是“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科学家为了传播自己的科学成果和理念,就应从人文学科中获取文采。

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例,他就能诗善文。60年代初期,华罗庚为青少年写了一本通俗数学著作:《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他曾用他的一首诗作为序:“神奇妙算古名词,师承前人沿用之,神奇化易是坦道,易化神奇不足提。妙算还从拙中来。愚公智叟两分开,积久方显愚公智,发白才知智叟呆。埋头苦干是第一,熟练生出百巧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1]由此可见其文科功力。

再举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罗素,罗素一生涉及哲学、数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历史、宗教和政治等各个方面;他著有《数学纲要》、《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心的分析》、《意义与真理的探究》、《人类的知识:它的范围和界限》等40余部著作,而他值得称道的是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婚姻与道德》)。他的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不能不说与他的文采有关。他曾著有小说:《X小姐的科西嘉历险记》(The Corsican Adventures of Miss X)、短篇小说集《郊区的撒旦》(Satan  in the Suburbs)和《有名人物的梦魇》(Nightmares of Eminent Persons)。

1945716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弹在新墨西哥州南部核试验场试爆成功,美国原子弹之父、Y计划领导人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看到爆炸的火球和蘑菇云引用《博伽梵歌》(Bhagavad-gita)的名言说:“我成了摧毁世界的死亡之神(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这里可以看出作为一名科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深厚的人文素养[2]

 

二、科学家从人文学科中得到丰富的想像力

 

据说,第一个提出将原子能量制造武器的人不是科学家,而是上个世纪具有多个头衔的英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赫威尔斯(H.G. Wells),这些头衔包括科幻小说家、喜剧小说家、社会小说家、社会哲学家、未来预言家和人类历史学家等。虽然他在《获得自由的世界》(The World Set Free1914)中对原子弹的工作原理进行了错误的描述,但他是“原子弹”一词的发明者(他所描写的原子弹爆炸情景与后来的实际情形十分相似),并受到理论物理学家吉拉德(Leo Szilard.)的注意。虽然当时伟大的英国实验物理学家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公共宣称不可能利用核能,但吉拉德在他的私人信件中写道“我有理由相信,目前有关物理学的发现在工业上应用,作家的预言会证明比科学家的预言更准确(I have reason to believe that in so far as th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f the present discoveries in physics are concerned, the forecast of the writers may prove to be more accurate than the forecast of the scientists.)”。果然不久,吉拉德就将核链式反应注册专利,并与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共同开发出核反应器来[2]

 

三、科学家从人文学科中得到人文关怀并使人性张扬

 

从某种角度讲,科学是一种冷冰冰的利器。科学技术是人类生存的手段,而非终极目的。对科学技术的盲目祟拜和科学技术在思想领域的无限扩张可能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导致科学主义、伦理困境、背离人性目标、剥夺人的尊严,甚至毁灭人类自身。爱因斯坦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因此,科学家应适当关注人文学科,并能从人文学科中得到人文关怀,使自己从事的科学技术事业使人性张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参考文献

1http://www.shuxueweb.com/2006/zlkf/HTML/583.html

2http://www.jhunewsletter.com/news/2006/03/31/Opinions/Dissolving.The.Walls.Between.Science.And.Humanities-2242007.s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224943.html

上一篇:《科学网读者笑一下序》:我为什么译笑话?
下一篇:文傻、文痞、文丐
收藏 IP: .*| 热度|

25 周可真 赵星 张志东 王桂颖 胡良军 任胜利 祖乃甡 郭向云 马昌凤 梁进 鲍博 青水洋 张檀琴 王德华 曹聪 钟炳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立 马丽丹 迟菲 魏东平 蔣勁松 贾文峰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