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材料科学大师(5):布里奇曼

已有 10271 次阅读 2009-3-29 17:52 |个人分类:先贤故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材料科学, 科学家传记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Percy Williams Bridgman (1882-1961)因在高压物理方面的工作而赢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882421日,Bridgman出生在美国麻萨诸塞州的剑桥镇。父亲是一位报社记者。他是独生子,从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养成了喜欢追根问底的性格。1900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904年获学士学位(A.B.1905年获得硕士学位(A.M.1908年以题为《压力对汞电阻的效应》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便留在哈佛大学继续任教。1910年任讲师(Instructor)。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康涅狄格州的新伦敦,从事反潜水艇的声纳系统研究。由于水下工作的需要,发展了他高压实验技术的专长。战后,他返回哈佛大学,1919年升任物理学教授。1926年被聘任为数学与自然哲学Hollis 教授。1950年被聘任为Higgins大学教授。一直到1954年退休。

1905年开始,Bridgman研究物质在高压下的性能。他创建了一种新的高压装置,可产生10 GPa的压力。在此重大改进之前,类似装置的压力只能够达到0.3 GPa。新装置的建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发现,包括压力对电阻、对液态和固态的影响。他广泛地研究了100多种化合物在高压作用下的性能,包括压缩性、电导、热导、拉伸强度和黏度等。在研究过程中,他发现了冰的两种新的存在形式(可在0°C温度以上冻结,比普通的冰更致密、在水中下沉的热冰)。他的研究还覆盖了金属的电导和晶体学,发现了金属晶体的一种新的电效应——Peltier热。他还发展了区域熔炼纯金属和生长单晶的方法。

Bridgman始终对他的高压装置进行不断的改进,曾多次试图合成金刚石。遗憾的是,未能取得成功(他不精通化学,认识不到金属催化剂的需要)。1953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Bridgman装置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叫做“BELT”型的高压装置,利用这种装置在1955年首次合成了金刚石。他们以石墨作原料,并添加含镍的催化剂,所施加的压力可达到6万个大气压,温度约1500°C。高压合成金刚石的成功,引起了轰动,在此基础上后来又合成了多种超硬材料。

1908年起,Bridgman在高压技术方面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后来的40年中,几乎所有的高压研究都离不开Bridgman设计的装置。一位美国学者G.O. Jones在综述高压物理学的论文中这样写道:几乎没有任何其它物理学领域能够与高压物理学相比,高压物理学主要是一个人的工作。他所指的这个人就是Bridgman作为现代高压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Bridgman是当之无愧的。

Bridgman是一位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在工作研究中注重亲身实践,每一项实验研究,他都要亲自参加制作设备和仪器,甚至像加工机械零件,吹玻璃,钻孔这些事他都亲自动手,实验过程中也亲自操作。他很重视独立工作,凡事都强调独立思考,研究工作往往是一个人单干。据说在1946年他获得诺贝尔奖时,一名学生试图打断他的实验记录,告诉他这个消息,但是他却让他的学生走开,以后再告诉他细节。50年的努力,他给人们留下了260多篇论文和13本著作。

Bridgman之所以能够取得别人做不到的业绩,关键就在于他极端重视技术。他的特点是一边创新设备,一边研究高压技术的新原理,同时进行高压物理学研究,从而获得大量第一手数据和有关物质在超高压状态下各种特性的新知识,再根据这些崭新的知识探索进一步提高压力的途径。业已证明,他留下的许多数据对固体物理学的发展是非常宝贵的。

Bridgman也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1927年,他出版了专著《现代物理学的逻辑》,提出了操作主义(operationalism的理论。他认为,除非得到观察认证,否则解释物理概念是毫无意义的,一个概念简单地看来就是一套观察。

他生前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曾经于1942年担任过美国物理学会主席。 



70岁时,Bridgman患上变形性骨炎(Paget's disease),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无药可医。1961820,在新罕布尔州的RandolphBridgman以枪击的方式自杀,享年79岁。他在留言中这样写道:It isn't decent for society to make a man do this thing himself. Probably this is the last day I will be able to do it myself.” 在一些关于自杀的辩论中,他的这段话时常会被赞同或者反对的双方所引用。   

 (欢迎链接,谢绝转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3234-223227.html

上一篇:青年基金申请:功底与功夫
下一篇:材料科学大师(6):莫脱
收藏 IP: .*| 热度|

6 张志东 郭胜锋 蒋敏强 陈国文 ldt581116 airenao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