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农民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马红孺 上海交通大学机动学院教授http://www.physics.sjtu.edu.cn/hrma

博文

交大物理(5) --抗战时期

已有 6328 次阅读 2009-3-17 19:47 |个人分类:交大物理|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上海交大, 物理系

 本文内容来自任有恒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交大物理系史”,这部分内容原封不动的收入了“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一书。我对原文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删去了一些内容,对个别资料做了校对。 感谢任有恒先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史料。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交大师生一再要求内迁,转入后方以安定教学,始终被国民党当局所拒绝。 当局看到交大地临租界,容易隐蔽,于是下令阻止内迁,由学校自行“应变”,解决开学问题。 


1937年10月,交大行政机构着手将图书档案“迁过”华山路(交大校门对面,马路东侧即为法租界)进入旧法租界,教室租用原震旦大学红楼(现交大医学院主楼)及绍兴路45号中华学艺社,苟安一时。物理系的仪器、设备迁至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中国科学社的明复图书馆,化学系借用福履理路(今建国西路)的文华墨厂,机械、电机、土木各系的机电设备由各系自行安排,整个交大拆得七零八落,分散上课和实验,如此者八年之久。部分图书、设备、家具等未及搬迁者全部散失。


徐家汇校舍于同年11月30日为日军占领,校内房屋被日本同文书院所占用,未完成而正在建筑的科学馆竟沦为日军养马之厩。 


1937年6月,国民党政府要将交大划归教育部管辖,并与其他大学合并。全校师生群起而反对。反对的理由是: 

(1). 交大建校悠久,成绩卓著,各系科的培养目标是对国家培养工程、管理和科技人才,毕业后都服务于全国各交通部门,历史可以证明这些有用之人都是企事和机关中的骨干,起着中坚作用。交大归属于邮传、交通和铁道等部,迄今已有40余年,似不宜与铁道部脱离直属关系而改隶他部。

(2).交大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一向由铁道部安排工作,供求双方极为协调。学生平日所学皆能各展所长,用其所学,决无改行、失业之苦。在学读书和就业工作都极为安心。今若改属他部,学用都将时刻悬心,难于稳定,对教学效果将有极大影响。 

(3). 交通大学的经费,一向由铁道部支拨。铁道部对交大亦关怀备至,举凡职工经费、教学经费以及基建经费等都能满足交大要求。交大师生寒暑假中乘火车回家能得半价优待,对铁道部的这种优待颇为满意。 

(4). 交大各系教师大半都有数十年教学经验,其教学系统亦各有专长,与他校不相符合。例如交大的工科着重机、电,多为英、美制度,与同济的德国制度有不少差异;管理学院中铁道、公路、实业和财务部门又和普通商科不同,其势无法合并。 

当时的复旦大学仅有数理系,和交大的规模势难相比,勉强合并必将两败俱伤。 

虽有种种不合并的理由和各方校友的呼吁支援,而国民党教育部坚持己见,于1938年8月1日(此时已经抗战开始)下令将交大改为“国立交通大学”,并将交大移归教育部直辖,经费仍由铁道部供应。同时,将科学学院改为理学院;土木、机械、电机改称为系,合组成为工学院;管理学院名称暂时不变。改称后的理学院院长由裘维裕担任,工学院院长由所属三系系主任轮流担任,管理学院院长由钟伟成担任,校一级领导机构亦有所调整,其他则一仍其旧。在八年抗战中,全校在沦陷区的上海,坚持办学传统,保留交大一脉,并保存部分图书、仪器,全校师生艰苦奋斗,与日伪政权虚与委蛇,做出不少贡献。为避免日伪势力接管,曾将交大校名改为南洋大学。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租界。1942年8月汪伪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交大,改校名为“国立交通大学”。此时不少师生员工愤而离校。如:校长黎照寰辞去校长职务,离校;管理学院院长钟伟成、理学院院长裘维裕、教授周铭等都离校自谋出路;土木系主任李谦若、机械系主任胡端行等有职务领导及不少知名教授等也都纷纷他去;无行政职务和不出名教师为了保存实力,保护物资及维持教学等原因暂时隐蔽下来,以待时机。汪伪教育部名义上接收了交通大学,实际上深知人心未得,对学校中的行政、教学、人事等均未干预,除派一赵姓“专员”驻校外,别无干扰。数学系的顾澄教授出任汪伪教育部“督学”,暗中亦有些周旋,但在这抗战的后半期,交大是在忍辱残喘之中度日。 

1942年至1945年中,张廷金教授(原电机系主任),受教授会委托、黎校长指派和重庆政府陈立夫的默许出面主持校务。 

在抗战八年中,学校的校舍、经费都有所紧缩,基本上谈不到发展,但在教学上仍尽力维持老交大传统,学生学习也能保持良好学风,生活尚能严肃朴素。教师生活比较艰苦,一般教师不得不在校外兼职兼课,以维持生计。多数教师都保持“晚节”,等待“天明”。 

抗战八年之间上海的交通大学学生分散上课,物理系教职工亦减缩至最少人数,仅十余人而已。 

1939年国民党政权曾下令:学校要“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同时学校处在日军“包围”之中;法租界当局亦告诫:切勿生事。由于这三重压迫之下,校中师生的一切政治活动都转入地下,隐蔽起来。地下党领导执行了“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每年都有毕业生,也每年都招新生入学,师生都心照不宣,埋头教学。学校当局希望同学不谈政治,免生事端。也有少数学生寄宿(宿舍在今之绍兴路45号),管理比较松弛,放任自由。在这一段时期中,也未发生重大事故。 

1940年8月,国民党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一个交通大学分校(定名为国立交通大学重庆分校),全校教职员仅20余人,其中有交大校友,但不过数人而已。这是因为上海交大未曾内迁,之所以另设一个交大重庆分校,为求以广视听。曾任命徐名材(原上海交大化学系主任)为主任。1942年徐即辞去主任之职,改由吴保丰(1921年毕业的交大校友,抗战胜利后曾任交大校长,)为主任,建校于重庆小龙坎,开始时仅有电机、机械各一个班,有普通物理课程但无物理系,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庆交大始终未成立物理系,亦无物理系学生。  

这一时期物理系的毕业生情况如下: 
1937年毕业:萧立坤、 蔡驹、 朱规兰、 留润州、 陈拔兖(肄)、 邱德荣(肄)
1938年毕业:李延龄、 于延康、 李春芝
1939年毕业:钱家骐、 杨彩、 谭振声、 冯明 
1940年毕业:沈立铭、 黄礼镇
1941年毕业:郁青田、 陈铁云、 徐质 
1942年毕业:凌群宝、 汪维钧、 袁宝月、 袁宝桂 
1943年毕业:于怡元(肄)
1944年毕业:卞祖芬、 汪玉芝
1945年毕业:许槑(mei)、 钱玄



参考文献: 
1, 上海交大百年物理,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上海交通大学校友网, http://www.sjtu.org/sjtuaa/index.php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402-220933.html

上一篇:交大物理(4) -- 物理系的前7年
下一篇:交大物理(7) -- 从上海解放到院系调整
收藏 IP: .*| 热度|

1 李宇斌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