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文物,难以承受之重

已有 4767 次阅读 2009-3-13 21:07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物,难以承受之重

 

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已经过去的五千年里为世人创造了极为丰富的令世界为之瞩目的璀璨文明,这些灿烂夺目的文明为我们带来无与伦比的荣光,为现在的我们和将来我们的子孙带来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我们的发展带来了比别人更为沉重的历史负荷。

正因为我们肩上担负着比别人沉重得的传承使命,也因为我们与那些文明的物化形式有着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所以,尽管有人认为法国佳士得拍卖行于当地时间225在法国巴黎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不是文物,尽管有文物专家说这两个兽首只值十多万元,但它们还是拍出高达数亿的天价。而国家文物局在拍卖结束后第一时间紧急下发《关于审核佳士得拍卖行申报进出境的文物相关事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佳士得拍卖行在法国巴黎拍卖的铜制鼠首和兔首是从圆明园非法流失的。佳士得在我国申报进出境的文物,均应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如果不能提供这个证明或证明文件不全,将无法办理文物进出境审核手续。《通知》还规定,文物部门如发现佳士得申报的进出境文物可能是被盗、走私文物的,应立即向国家文物局和公安、海关部门报告。从而导致中国买家蔡铭超因担心拍品无法入境而拒绝付款。这一异常事件,户籍改革一样,不仅是当今中国社会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刚刚结束的两会代表委员们会间热议的话题。

据统计,清末民初因战争、不正当贸易等原因,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等国家及地区,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这一浩劫之后,中国文物又经历三次流失浪潮:一次是二战时期,侵华日军多受过相关的教育,对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加以保护,然后再集中起来用轮船运往日;改革开放以前,以国家文物商店为经营单位,政策规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却允许大量出口,嘉庆、道光时期的很多官窑瓷器、书画以极便宜的价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时代的真文物,因鉴定失误,被当成仿制品卖了;1980年以后形成了以港澳为跳板,从内地到欧美的中国文物走私链条。有关专家介绍,目前留存在国外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有一百六十多万件,流失在境外民间的中国文物据说有一千七百多万件。大部分都凝注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民族情感,因而都是无价之宝。即便是追讨回这些文物中的百分之一,也要我们付出难以想象的人力财力物力。如果再加上国内数不胜数的文物保护(全国有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2000万件可移动文物),无数不只是中华民族还是人类文化瑰宝的文物对我们的保护传承能力就是近乎极限的挑战了。

在我看来,我们最需要保护传承的是,不是那些极其珍贵或昂贵的文物,而是那些文物背后的无形内容。一般来说海关物品的抽检比例为5%,在这么低的抽检率下,海关总署的记录都显示,有的海关一天居然可以查出上千件走私文物,想象一下没有被抽检出来顺利出去的数量。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上海站原站长许勇翔告诉记者:后来我们在海外发现了大量的佛像、石雕,这些不可能携带的东西,只可能是集装箱出去的嘛。因为1990年代以后政府部门都经商,出去的集装箱基本免检。于是有人形容,改革开放以后的文物走私,八十年代开始走,九十年代开始跑 由于各种原因,留存国内的文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虽然19502月,梁思成与建筑家陈占祥一起提交了《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在这份建议中,他们提出在城西建立现代北京,对旧城区则加以保护,并在两个城区中建立干道用于连接。但是,一位国家领导人站在天安门上指着北京城对他说:“毛主席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于是,北京城应声而变,老北京一转而成重工业城市。门楼拆掉了,牌匾拆掉了,更多的历史遗迹则在其后更疯狂的10年里毁灭。于是,当政治不再指挥一切之后,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又变成了历史与文物的一大劫。洛阳商代天子驾六遗址让位于市民广场,龙门石窟上修了度假村。(此段的主体内容来自《中国文物流失链调查:大量文物疑由集装箱走私出境》

所以,我说,那些有形文物里面所蕴含的才是我们文化的精华。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即便人家把它们都给我们送回来,我们如果不是被它们压断脊梁,也会再一次将这些一件又一件地卖给国外的文物贩子或文物收藏者们,当然也有可能弃如敝履,在随后的各次运动中慢慢地消化掉它们。

 

相关文章:《文物局局长就"圆明园兽首文物拍卖"事件答记者问》http://www.gov.cn/gzdt/2009-03/13/content_1258460.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220173.html

上一篇:家电下乡之后……
下一篇:让人大开眼界的经济学家名言
收藏 IP: .*| 热度|

3 刘玉平 刘进平 杨秀海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08: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