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对中、西医的哲学思考

已有 6935 次阅读 2009-3-9 11:58 |个人分类:科学之思|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医, 西医

  

西方哲学有一个原子论的传统,由此形成了原子论思维模式。在此思维模式支配下,西方人惯于从物体的构成要素上去把握事物的性质,于是,生物学便从生物体的构成要素(生物细胞、生物分子等等)上去把握生物的性质,这些要素都是属于哲学“原子”范畴的实体性的存在。循着这样的思路,西医对病理的分析,是从找寻病源体入手,于是就有了细菌、病毒之类的概念。细菌、病毒等等的病源体,亦是属于哲学“原子”范畴的实体性的存在。西医的病源体概念表明,在西医看来,致病的原因必是某种实体性的存在。这种医学思维路向,是与西哲的原子论思维路向相一致的。

 

与此相较,中国哲学则有一个元气论传统。这种元气论所谓的元气,是“至小无内,至大无外”而弥漫和充塞于天地之间的东西,它与西哲原子论所谓的原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子是实体性存在,是可以分割的粒物质;元气是非实体性存在,是不可分割的波物质。中国人受元气论哲学传统的影响,形成了整体论思维模式。在此思维模式支配下,人们惯于从构成物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联系方面去把握事物的性质,于是,中医就有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

 

中医所谓五行,就是构成人体的一些基本要素;所谓相生相克,就是构成人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据此,中医对病理的分析,就不是象西医那样从找寻病源体入手,而是从找寻五行关系性质入手。中医并不把致病原因归于某种实体性的东西,而是把它归于某种功能性的东西,这种功能性的东西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五行关系中,并通过五行之间特定的相互作用方式表现出来——所谓生病,就是这种相互作用方式显示出五行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或失去平衡。

 

中医的这种病理分析思路,同样是受到中哲元气论思路的影响,因为元气论所谓的元气被认为是内在地包含着阴与阳两个方面的,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关系构成了元气内部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的运动,由此导致元气在永恒的运动中产生宇宙万物,由于元气内部运动永无休止,故宇宙万物生生不息。而整个宇宙万物的运动状态是受元气内部阴阳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制约的,当元气处于阴阳平衡的“太和”状态时,整个宇宙万物就显示出其动态平衡——万物相互和谐状态。而元气的“太和”状态,就是所谓“太极”。在元气论中,“太极”概念就是表示元气内部阴阳和谐。这种和谐关系是宇宙万物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根据,也是每一物体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根据,亦即这些物体之所以存在的根据,故物物有一个太极,乃是物物都存在的根据。人体也有太极,就是作为人的生命本原的元气内部阴阳和谐。这种人体内部的太和状态即太极是维持人体五行动态平衡的根据。

 

中医正是根据中国哲学特有的元气论宇宙观来看待人的疾病和分析人体病理的。中医对人体五行关系性质的分析,本质上是为了达到对人体元气内部阴阳关系的认识。中医的病理概念,就是认为人体元气内部阴阳不和或失其太和而导致五行关系失调,于是疾病生焉。所以,中医的医理就是通过调整和协调人体五行关系来恢复人体元气内部阴阳之间本有的太和状态。一般的中医是用药物来调整和协调人体五行关系。

 

不过,药物治疗的方式,并非是中医的唯一医术。从中医与道教之间的密切联系方面看,药物治疗的方式是与道教的炼外丹之术联系在一起的。道教的炼外丹之术是服务于其成仙的宗教目的,而中医药物治疗的方式是服务于其袪除疾病的医学目的,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但是它们之间也有内在联系。道教的炼外丹之术至宋代发生转折性变化,即由炼外丹变而为炼内丹了,即不再借助于药物而仅仅靠内炼精、气、神来达成其成仙目的了;与此相应,中医的医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不再把药物治疗的方式作为其唯一的医术,同时更把内养心性作为其重要的医疗手段,这种医疗手段与宋明理学的涵养功夫浑然一体了,于是医理与哲理融合了。

 

这意味着中医发展到宋代有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其医学理念不再囿于人体这个小宇宙,而是扩大到了大宇宙(包括人身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把原来仅仅致力于人体元气内部阴阳太和状态的维持,扩大到致力于大宇宙元气内部阴阳太和状态的维持,而维持大宇宙元气内部阴阳太和状态,就是要达到“天人合一”之境。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不但小宇宙(人体)的太极得以显现,而且大宇宙(整体自然界)的太极也得以显现这样一种人体内部阴阳关系和谐与人体与外部自然之间阴阳关系和谐的全面和谐状态。

 

由此可以说,中、西医是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的:西医的医学眼光是越来越微观,即对病源体的观察层次越来越深刻;中医的医学眼光是越来越宏观,即对五行关系的考察视野越来越广阔。这两种不同的医学发展趋势,导致西医的医术越来越精,其自然科学含量越来越高,而中医的医术越来越粗,其人文科学含量越来越高。从这角度来讲,似乎可以把西医纳入自然医学范畴,把中医纳入人文医学范畴。

 

中、西医所本的哲学理念的不同及其发展趋向的不同,似乎表明了它们是可以也应该互补的。其道理或在于:物质存在是粒物质与波物质的统一或实物要素与实物关系的统一,相应地,原子论思维模式与元气论思维模式(整体思维模式)也应该统一。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体与其他一切自然物体一样,都是实物要素与实物关系的统一,故对人体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是中、西医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相互结合。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从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越来越强,于是作为这个整体中的各个部分或要素(包括每一个个人及其身体)对其整体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换言之,人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所以,对人体的治理与对整个社会的治理也应该统一起来。对人体的治理是自然医学之事,对整个社会的治理则是人文医学之事,自然医学与人文医学相互协同作用,才能维持整个社会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

 

博主按:本文是作为一个医学外行的妄见,仅供医学行家批判之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19245.html

上一篇:法理:博客言论也得小心用词(转)
下一篇:欧美国际政治重心的转移与中国将面临的挑战
收藏 IP: .*| 热度|

6 廖永岩 刘玉平 阎建民 迟菲 刘畅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