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评一位政协委员的大学生“练摊”论 精选

已有 5986 次阅读 2009-2-14 21:10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我不知道本文提出的观点是否站得住脚,请各位大侠尽情拍砖。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绝症,除非有救世主,否则谁也解决不了。
    
       根据一位游客提供的网址,我搜索到了一位政协委员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高论,文章发表于2009年2月11日,现节录讨论的部分内容如下:
         
      日前,广东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委员温洋建议,政府可为有心做小生意的大学生开一些跳蚤市场,让大学生也当当“走鬼”。
   
    “
走鬼”是广东一些地方对小摊贩的一种通俗的称呼,实际上就是当个体户,“练摊”。此语一出,立刻引来各方热议。
 
    
权宜之计还是必经之路
  
    
据广东省就业指导中心统计,今年该省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33万人,比去年增加4万人左右,加上外省到粤求职以及往年暂缓就业的学生,预计今年有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僧多了,粥却少了,今年用人单位总体需求呈下降态势,春节后开始的南方人才市场新年系列招聘会上,入场纳贤的企业较往年减少了三成,所供岗位至少缩减四成。
    
    “
在国外,大学生毕业到饭店刷盘子,自己摆摊做生意的很多,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必须是白领或公务员呢?”2月5日,在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召开的交流会上,温洋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当不成公务员,不妨当‘走鬼’。”温洋表示,将在即将召开的广东省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政府在建设小区、学校等基础设施的同时,考虑建设一些配套的大型自由市场、跳蚤市场,将摊位免费或免税提供给大学毕业生,增加他们就业的机会。
     
      我们很多人动不动拿国外说事,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做过统计,美国的大学生毕业后有多少从事端或洗盘子的工作?勤工俭学的不算。你咋不说美国的工人比教授有钱呢?美国农民比中国农民的日子舒服呢?这里涉及几个基本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2、国家为什么要扩招?
3、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大学生?
4、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到底在哪里?
  
        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这个问题相信所有上过大学的人都能回答,答案肯定不是“练摊”。现在老百姓供一个孩子读到大学毕业需要多少成本相信不难算出来,我就不去细算了,这个成本肯定是以万甚至十万计的,如果花费这么大代价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练摊”,我想这个孩子的家长肯定是脑筋出了问题。中国有十亿农民,考上大学的这些孩子中有多少来自农村?对此我没有做过统计,所以不好猜,但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县级以下的村镇。他们为什么花那么大代价要孩子们考大学?答案很简单,希望孩子们走出去。如果是为了走出去“练摊”,用不着读四年的大学,甚至三年的高中都可以省了,七年的机会成本哪!他们可以梦想着做很多事,可他们还是选择了读大学,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
    
      在进一步阐述我的论点前,先来看看世界各国的农民是个什么状况,根据网络资料显示:
 
印度:农民要领工资
      2005年印度议会以口头表决的方式批准了政府提交的《全国农
村就业保障法案》。根据法案,印度政府今后将每年斥资4000亿卢比(1美元约合43卢比),确保印度7.2亿农村人口中每个家庭每年都能获得100天的就业机会,并领取政府发放的工资。 
 
    印度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很有特点的。第一,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农民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津贴,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第二,无房的贫困农民可以获得政府的建房补助,以得到基本的居住条件;第三,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由中央和邦政府给予补贴,印度的小学教育实行免费政策,在条件好的邦,中学教育也实行免费,学生可以免费得到书本,有些邦的学生还可以得到免费午餐;第四,对贫困人口购买粮食实行低价政策,以保障其基本的生存需求。

    日本:世界上最舒服的农民 
 
     从1973年开始日本农民的人均收入就超过日本城市居民了,至今如此,大家都争着做农民。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日本时,从东京乘坐新干线到京都,一路下来卡特问,怎么都是城市的景观没有农村呢?陪同他的人告诉了他,其实沿途大部分景观都是农村。——日本政府给农民制定了非常优惠的税赋制度,农民的税负担很轻。日本没有农业税之说,更没有各种摊派。从事农林水产业的个人和企业的税收,被纳入全国统一的税赋体系之中。
在医疗方面,日本农民完全无后顾之忧。即使是农民年老了失去劳动能力,没有储蓄,他们也能够依靠“国民养老保险”过上比较宽松和舒心的生活,他们每人每月可以领到10万到15万日元不等的养老金。而且,在医疗方面也同样有各种保险或保障,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人,根本不需要自己花钱看病。

韩国:农产品不愁销路 
  
       20世纪60年代,韩国十分贫穷。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政府首先投资了20亿美元, 免费向各村提供300包水泥。于是桥梁、公共浴池、河堤、村级公路等修建了起来,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韩国基本构筑起了乡村公路网,实现了村村通车。茅草屋变成砖瓦房,油灯变电灯,是韩国农村面貌变化的第二步。在建房的同时,农村开始实施自来水化,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在全国推广高产水稻品种,使韩国稻米生产跨入划时代的发展阶段。1988年后,韩国农民在全国范围内组成了“农协”,它是韩国农业领域最大的民间组织。农协成立了“农协超市”,在全国农村都设有农产品收购站和保鲜库,解决了农民卖菜难和卖粮难的问题。据统计,2002年,韩国农协系统全年销售农畜产品93亿美元,为农民提供生产资料10亿美元,生活资料14亿美元。
  
美国:世界上补贴最多的农民

     在美国,农民称之为Farmer(也可叫农场主),而不像中国那地地道道的peasant(农夫)。
  
    美国实行保护性的农业税收政策。农业税收不但不是美国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相反,用于农业的开支却是美国财政开支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高达200多亿美元。美国不但没有专门针对农业的税种,而且还为农业生产及农业投资等提供许多税收优惠。这些措施包括:延期纳税,即农民当年的收成如未全部售出,所存部分可以等到下年再纳税;减税,即用于购买农机设备、建设生产用房等的开支可以从当年销售收入中扣除而减免部分税收。
 
巴西:银行贷款优先农民 
 
    为了鼓励人民从事农业,巴西政府对农业实行全免农业税、低所得税、全额无息或低息贷款的政策。巴西法律规定,所有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25%~30%必须用于农业贷款,利息为8.75%(一般商贷利息为16%~25%)。在贷款给农民时,政府有两条优先政策,一是政府对国民经济需要优先发展的农作物和农业地区,给予特别贷款;二是对具体的农户,根据土地面积、农业产值、农业生产率等,发放50%、80%甚至100%的贷款,可分期还款。
    巴西政府还实行农业保险制度,由巴西中央银行独家经营,分全额保险和分段保险两种。此外,巴西政府还推出了“产品售出计划”。在农作物播种前两个月,政府公布农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农户根据政府公布的最低价格,因地制宜地自主选择种植品种和面积,一旦收获时卖不出去,政府以保护价格让中间商收购,差价由政府补贴。
 
中国:世上最苦的农民

中西部19个省的农村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1.极度贫穷:按联合国的贫困线标准,每天人均生活费1美元计算,中国的极端贫困人口是2.12亿;每天人均生活费2美元计算,中国的贫困人口为7亿。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可能无法想象中国9亿农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其实你可以自己算一算:一年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能干什么?亲眼看过后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得病就硬撑着,吃的是糠和野菜,穿的是粗布烂衫,住的是茅草屋和泥土房。
2.几乎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一个农民老了后只能靠子女维系残年,而农民的医疗保障更是无从谈起。
3.要供养大量公权人士:一个人口不到20万的山城小县,有一正十副共11个县长,还不包括县委书记副书记等县级领导;一个人口不到3万的穷乡,竟有一正六副共7个乡长,也不包括乡党委书记副书记等乡级领导;一个编制不到50人的小单位,竟有一正五副共6个局领导,当然也不包括纪检组长等享受局领导待遇的领导。这些都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颇具“中国特色”的事情。
4.没有表达权:农民把痛苦隐潜得最深,他们没有表达痛苦向上层反应自己权利的渠道。
5.子女受教育难:一个普通农民辛苦一辈子也无法供子女上学。虽然说国家在贫苦地区教育实行“一费制”,但是义务教育实际上是农民自己在办,“义务”徒有虚名。
 6.饱受歧视:先是农民进城后遭到城里人的嘲笑不说,即使在农村,在权力部门眼里,他们也根本算不上公民,甚至够不上人。看看这一件事就知道了,1994年,四川合江县一镇干部在处理一起伤害致死案件的赔偿问题时,公然对群众说:“死一个农民算什么?就如同死一只蚂蚁。”
      
       试想想,如果我们的农民兄弟日子过得舒服些,谁还会花那血汗钱培养一个毕业后没有出路的大学生啊?
   
        在国外,农民收入的相当部分来自政府的补贴,如美国农民收入的30%,日本农民收入的60%,都得益于政府的保护政策。仅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01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如果离开了高科技,这样的农业奇迹根本就不可能!
  
       国家扩招的初衷应该是为了壮大中国科技队伍的实力,而不是为了壮大“练摊”队伍,客观上说,大学生毕业后“练摊”是教育资源与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作为大学生个人如何选择他的人生之路是他自己的事,他有充分的自由,但作为媒体与有关部门,绝对不应该起不恰当的导向作用。如果我们的人力资源真的到了大学生只能“练摊”的地步,那就没有必要再招这么多大学生,完全可以压缩招生。问题是,我们真的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吗?我国有十三亿以上的人口,大学生有多少?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不难做估算,文革前毕业的基本退休了,所以只要估算1977年以来的,1982年第一届毕业生走向社会,迄今为止,共有27届毕业生,最早是每届50-60万,现在是每届500多万,既然是粗算,就取个近似平均每届300万吧,27届共有约8100万,实际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这个数占13亿的6.2%。既然那些喜欢发言的人们总喜欢拿美国说事,就来看看美国的大学生有多少,根据网络资料,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16.2%。看看吧,有多大的差距!如果向美国看齐,我们的大学生还少得很,可是能这么比吗?我们现在具备如此大规模招生的条件吗?每年500万相对于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承受能力而言已经是个极限数字了,当然这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内。
  
        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在哪里?肯定不在水果摊或蔬菜摊,就算“练摊”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那也是杯水车薪。在我看来真正的就业之路有赖于国家体制的根本改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而我们目前所采取的措施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不治本。但这是个大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就此打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215036.html

上一篇:一个博士生的烦恼(我与一位博士生的对话)
下一篇:教育这盏灯好亮
收藏 IP: .*| 热度|

18 翟保平 李侠 王建设 王铮 张志东 李小文 刘玉平 马昌凤 青水洋 刘进平 汪自军 钟炳 杨秀海 陈国文 马丽丹 苏盛 徐峰 iwesun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