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度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学义 与学界前辈、各路高手、同仁交流、学习

博文

和谐社会 道通为一--《老子》和谐哲学研究

已有 4382 次阅读 2008-4-12 10:34 |个人分类:未分类

                                        

引言

道家先哲著《老子》,历数千年传于今世,奉为道家经典;凡八十一章,短短五千言,字字珠玑,广博深邃,道尽了人生之真言,处世之情怀,人世之机要,为后世今人提供了生活、生息、生存之指针。《老子》以“道”为统领,充溢着和谐之思想,体现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诸方面。而我们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也包括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各个阶层乃至世界各个民族、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关系。我们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不仅应从当前实际中吸取经验,也理应从我们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汲取养分,从我们的先哲先贤那里寻求底蕴深厚的理论注脚。

所谓“和”,乃“禾”与“口”,按繁体可引申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者和睦共处;“谐”则是“恰”意,人人“皆”“言”,表示大家相融协调。和谐中包含异,承认差别和差异,“和而不同”,允许多样性的存在。和谐的状态是指不同事务、不同要素之间保持平衡协调的关系,不是单一要素、单个成分孤立存在或者是简单累加。《老子》全篇也贯穿着和谐的思想。

一、人与自然同“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的哲学体系发端于“道”,又以“道”为中心或最高范畴建构起来的,不仅用“道”揭示宇宙万物的演变,把“道”视作天地万物的本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天下母”,宇宙的根本,而且还把“道”当作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人类行为处世的准则。“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大道的本体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又永无止境,“渊深不可知也,似为万物之宗祖”[]。“道”具有形而上学的超越性,是一种无规定的混沌性存在,并非虚空。“道”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是人的精神生活与自然存在所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是对万物天性和人类本真状态的回归,是人类理性的自我超越及精神状态的自我提升。

在老子看来,“道”是贯穿天、地、人、物的,道是一,也是一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一就是道,天、地、种、谷、侯王都必须“得一”而后具备其各自的本性。天、地、人等世间万物不仅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还有着共同遵循的本原和法则,那就是“道”。“道主宰万物,万物臣服于“道”,如此就构成了一个浑然天成的、和谐一体的大千世界,即所谓“道通为一”。而老子又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所谓自然,“非‘道’之外别有自然也”,也不是我们理解的自然界,它或许指一种宏大的、人力所不至的境界,具有自身发展的根本规律;或是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而然的道的本质状态,从语言学上分析,写作自-然,自之然,自然而然,语法上看是一种主动的状态。对于现代意义上的自然界来说,自然作为一个主体而自由的存在,不掺杂人力妄为因素;自然界的自然之态,是一种自然自存的、内在的本初状态、素朴状态;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存共生。而另一种与之相对的状态则是――“使然”,或使-然,使之然,主体使自然如何,而充当这一主体的则是人类――人类在同自然的博弈中取得了主动权,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赋予了自己主体的地位。使然状态的自然之态是一种渗透着人力妄为因素的状态,体现了人的意图、目的;而使然之态自人类以降便逐步生成。生活于西周时代的老子也看到了人对自然的这种渗透和干预,敏锐地看到了这种渗透和干预所带来的危害,于是他倡导“见素抱朴”,回归本真,“道法自然”,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道”。

社会的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下,自然之态变成了使然之态,把自然作为征服、夺取的对象,造成了天、人分立,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立,造成了自然之死,而自然之死必然导致人之死、人类社会走向衰末,因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同道,此道不可违背。老子的素朴无为的天道自然观在今天更显弥贵。

二、人与社会同“道”

作为西周的史官,老子深谙“执古之道,以御今有”,对上古之道和原始之道十分重视,对古代原始氏族小国寡民的社会进行了歌颂,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这样的社会里,国小民少,人有先进器具而不用,爱惜生命而不远行;有车船不乘坐;有武器也派不上用场;不用高深的学问,只结绳记事即可;有美好的饮食、衣服、住所、风俗;邻国相安无事,互不干扰,过着安宁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者要求实行自然无为的政策,[]“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这样的统治就是圣人之治,是遵循天道的自然无为,使民“反朴守淳”,“守其真也”,“德化厚,百姓安”,达到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构建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在当代看来,我们是没必要去追随的。但是,他所倡导的自然无为的治世方略对我们而言,也不是没有借鉴之处的。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治国烦则下乱,治身烦则精散”[]王弼释曰:“不扰也。躁则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治理偌大的中国,保持国家的安定团结、人民生活的和谐幸福乃是根本;而要保持这种稳定,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执政者应施政一贯,切勿朝令夕改,劳财扰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自然无为不是不作为,要达到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就是要顺应潮流,顺乎民心,处处考虑百姓的利益,符合规律,尊重科学,合理规范、引导人民群众依据其自然淳朴的本性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统一起来,“以人为本”,同时人民只有在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后,才能相安相敬,各个阶层、社会群体才能和睦相处,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做到人与社会同“道”。

以此相推,要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也要保持各个国家、民族自身的独立性,互相尊重主权,承认不同文化样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及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强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用和平的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避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老子也是反对战争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不以兵强天下”,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荒年”,而且动用武力往往造成一还一报,循环不已,将普通民众置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在全球化的今天,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谐共处,共谋发展,才是时代主题,才是世界之道。

三、人与人同“道”

《老子》之道同时也是处世、养生之道,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人与他人同“道”

在老子的和谐社会里,他希望人人能够不为私利,为社会、为他人来奉献自身,同时客观上实现自身价值。老子从天地长存受到启发,“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11]即不谋求自身的生存,却能长久存在,提出了人只有“后其身”、“外其身”,才能“身先”、“身存”,以无私,才能成其私。只有主观上忘我地奉献社会、服务他人,才能完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这就实现了人人主观为他人,社会客观为人人的社会氛围。[12]

同时,老子还提倡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物之间要相互宽容。“常善人,故无弃人”、“常善物,故无弃物”,“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于挽救人,就没有被抛弃的人;善于挽救物,就没有废弃之物,人和物皆不可抛弃,因为人和物皆是“道”所生。“道”乃“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何弃之有”。在“道”之同一下,不仅不善人不应该被人抛弃,而且不善人和善人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

人与人之间都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宽容相待的仁道精神,和谐之氛围备矣!

2.人与自身同“道”

   在养生方面,老子更是一个修身养性的专家。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基于“道”,行于“无为”,“无为”于养生,就是“至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不争”、“处下”,达到极度的虚空,保持深笃的静谧,抟聚精气而达到柔弱,与世无争,处于劣下之势。然无为非不为,而是无不为,处下致柔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在主观上顺气养性,顺乎本性,通道达一,就能客观上可以无所不为,柔弱胜刚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争不是与人争斗,而是修身获得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可谓养生之极,到达了至高境界。

另外,老子深刻揭示出,认识自我、战胜自我是修身的关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3],了解别人的人,是智者;了解自己的人,是明人。战胜别人,算作有力量;战胜自己,才算强者。只有自己战胜了自身的痼疾,顺乎“道”之规律,修身才有可能,才能从容面对世事变幻,处乱不惊。

人之为人,在于修身;内外兼修,统一于“道”,成之为人。

四、道通为一

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在保持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之后,社会进入了一个深度再生期。长期的经济发展累积了大量的矛盾,蕴涵着诸多潜在的危机,我们在享受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带来的幸福之时,危险、危机、困境也伴随着我们,并在深入的发展中逐渐显露出来。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日益凸显,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资源问题日益严重,企业改革、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问题亟待解决,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取向发生变迁等等。整个社会蕴藏着巨大的不和谐因素。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广博而复杂,纷繁又多样;社会要达到和谐,也必然是复杂的和谐、多样的和谐,是一个全面、健康、协调、有序的和谐,是人口与环境、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的相互统筹,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统一,是自然之态复归、人与自然合一,社会氛围融洽、人与社会共生,人人利他奉献、宽容仁道,人人守静致柔、自胜强生的统一,而这些追究根源,统一于“道”;在“道”的统摄下,社会因素诸方面是相通而又浑一。

经典《老子》历千年而不朽,以“道”传道,道出了历久弥新的处世箴言,道出了亘古不变的世事真理,道出了一曲传唱至今的和谐之歌。和谐社会,道通为一。怎一个“道”字了得!

 

 

参考文献

1.  老子.老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2.  庄子.庄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3.  李耳 庄周老子·庄子[M].北京出版社.2006

4.  河上公.河上公章句[M]

5.  楼宇烈校释.王弼集校释[M].中华书局.1980

6.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商务印书馆.2003



[] 老子.老子·四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 河上公.河上公章句[M]

 

[] 老子.老子·三十九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④] 老子.老子·八十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 参见:李耳 庄周老子·庄子[M].北京出版社.2006

[] 老子.老子·三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 河上公.河上公章句[M]

 

[] 参见:楼宇烈校译.王弼集校译[M].中华书局.1980

[] 老子.老子·五十七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 老子.老子·三十一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1] 老子.老子·七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12] 参见:李耳 庄周老子·庄子[M].北京出版社.2006

 

[13] 老子.老子·三十三章[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85-21411.html

上一篇:科学理论的本质主义原则
下一篇:理论检验的严格性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