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zz193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zz1937

博文

增强保护区科普与监测能力,提高保护区科技水平

已有 4322 次阅读 2009-2-7 09:18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 保护区

200872684,随六部组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组,对江西武夷山、桃红岭、鄱阳湖、九连山、井冈山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这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江西国家级保护区的基础建设的现状和科技水平。在考察过程中,听取了他们的介绍,阅读了有关资料,并对保护区的野外站和保护区的设施进行了实地考察。虽然是走马观花,但印象十分深刻。在考察过程中,不断的思考,有一些想法,提出来与从事保护区工作的同志们共同讨论。

1.     国家级保护区的现状与问题

5个保护区的成立大都有20年以上的历史。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目前基本建设已经比较完善,基础设施齐全,而且规模较大,起点较高,有了较好的办公、交通、住房等条件;人员数量比较充实;保护区的日常维护较好,没有发生大的破坏保护区的事故发生;与社区关系较好,共建共管有许多很好的典型与成功的事例;背景调查、研究的深度虽然不平衡,但都有了基本的调查资料等。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保护区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措施还不能适应国家级保护区发展的要求;硬件与软件发展不平衡,硬件较好,但软件不适应;与基础建设、基础设施相比,科普能力、监测能力设施相差较多;新技术的应用有待加强;经费还有许多困难等。这里仅就进一步提高科普与监测能力问题谈几点看法。

2.     增强保护区科普与监测能力,提高保护区科技水平

这些国家级保护区的发展,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继续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应特别强调要增强科普与监测能力的建设,提高保护区的科技水平。作为保护区的管理部门,对如何提高保护区的科技水平,可以做出规划,自上而下提出要求,并进行有关方面的组织工作。关于这个问题,王献溥等(2007)曾提出当前保护区的建设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有一定道理的。

2.1编绘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图或者植被类型图.

一幅准确的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图或者植被类型图是保护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背景资料,而其动态变化则应是保护区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因为生态类型图或者植被图可以比较全面与从整体上反映生态环境的变化。当然,生态类型图或者植被图的动态监测不是一年或者两年监测一次,而是五年或者十年监测一次就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来说,十年监测一次也许是合适的。我们考察的江西五个国家级保护区大都有20年以上的历史,所以进行一次生态类型图或者植被图的编绘是必要的。但是,这些保护区的面积都比较大,而且地形复杂,进行一次植被调查有很多困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资料。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资料区分植被类型绘制植被图是比较成熟的。早在1991年,陈桂琛等使用了MSS、以及青海湖环湖部份地区的TM和彩红外航片,对湖区沙生植被进行了研究,划分了植物群落类型。1999年,袁金国对长春净月潭地区植被遥感分类研究后也指出,利用基于遥感技术的植被指数进行植被类型的识别,方法简单、快速、可靠。当然,应用遥感技术与遥感资料绘制植被类型图或者生态系统类型图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专门的训练。所以,有关部门组织保护区进行一次相关培训是必要的。

2.2建立固定的观测样地十分必要

长期的动态监测,监测保护区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组成成分的变化,不可能在整个保护区进行,必须选择几个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样地,在这些样地上进行。至于样地的大小、样地的类型、样地的位置,应根据不同保护区的特点来确定。对一个保护区来说,对不同的植被类型,要选择不同的样地。这里所谓不同的植被类型,主要是指群系为代表。如在井冈山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中的苦林、钩栗林、鹿角栲林等以及竹林中代表群系。有的保护区,山比较高,在山顶有草地,同样要建立有长期观测样地以进行草地的动态观测,如在武夷山山顶有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草地。对一个保护区来说,这种固定的样地不可能太多,一般来说,四、五个足矣。至于选择那几个群系作为一个保护区的代表,这需要进行认真的研究,十分慎重的确定。因为这样的的样地一旦建立,就将长期保存下去,而不可能经常变化。目前,我们考察的五个保护区都还没有建立这样的观测样地,所以也不可能进行我们需要的动态监测。

2.3绘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图并进行定期监测

自然保护区被认为是开展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最有效的途径(蒋明康等,2006,是珍稀濒危物种就地保护的主要方式。在自然保护区,因为珍稀濒危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得到保护,所以这些珍稀濒危物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在我们考察的保护区,就有许多珍稀濒危的物种,在井冈山保护区,有国家一、二级保护的动植物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有南方红豆杉、资源冷杉等,在九连山保护区;属于199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21种(刘信中等,2002)。可是这些珍稀濒危的物种究竟有多少?分布在什么地方?能不能自然繁殖和更新?多年来变化如何?多年的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其变化有没有影响?如何影响?对这些问题我们都没有很好研究。就珍稀濒危植物种而言,我们除进行上述研究外,绘制不同珍稀濒危植物种的空间分布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4建立保护区的科普体系

科普是保护区的重要任务。通过科普,提高人们对保护区的认识;通过科普,普及有关植物、动物以及生态环境有关的知识和保护的认识。而做好科普,要应用多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手段。一个好的科普展览馆和知识领域全面、科学素养较高、善于表达的讲解员是开展好科普的两个重要条件。科普展览馆建立在保护区内是比较合适的,它应是保护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展览馆,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尽可能创造一个互动机会。在展览馆内,要尽可能收集各方面的标本和实物,如保护区内植物、动物、土壤、岩石和矿物。我们考察的几个保护区,有的保护区有比较简单的展览馆,有的有植物标本,有的有动物标本,有的没有。希望这方面的工作,能够引起有关方面更多的重视。

2.5充实保护区的监测仪器和设备

要监测,就要有监测仪器与设备。比如你观测气象条件,就要有相应的温度计、量雨桶等,观测土壤条件,也要有相应的采样设备与测定仪器。就是最基本的植物调查,也要有测绳、尺子、剪刀、标本夹子、吸水纸等。而这些很简单的设备,一些保护区也不是很齐全。我倒是希望有关方面能够关注我们的保护区在一些最基本的监测设备和仪器方面的建设。其实,这些东西并不需要很多的投资,但却是十分有用的。目前,我倒是建议在保护区的保护站设立一个气象观测哨很有用。这样一个观测哨就按照要求观测温度、降水的变化,它不需要很贵重的仪器,但是资料却十分有用。而每个保护区建立45个观测哨就可以了。

总之,根据我们对江西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考察,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在继续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应特别强调要增强科普与监测能力的建设,提高保护区的科技水平。实现保护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至于对保护区的科学研究的要求,我认为不可能要求很高。认为“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灵魂”(卢小冬等,2007)。或者“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灵魂。”(李贞等,2007)。我认为至少在现阶段是不合适的。这里面有一个保护区的定位问题,在我看来,保护区,包括国家级保护区,在目前我国情况下,其主要职责应该是管护、科普、监测和一定的研究,过分强调研究是不现实的。

在这次考察过程中,得到江西省张海星、吴英豪、李小港以及武夷山、桃红岭、鄱阳湖、九连山、井冈山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领导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助,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50-213331.html

上一篇:恩师李连捷教授的点滴回忆
下一篇:满怀热情 实事求是 普及生态科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