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顾炎武与清朝官员的交往(1)

已有 8231 次阅读 2009-2-5 22:47 |个人分类:顾炎武专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是以明朝遗民身份进入清朝的。遗民的身份意味着什么?在中国古人心目当中,遗民是忠君爱国者的典范。而在中国古代众多遗民人物中,殷周之际的伯夷和叔齐又是模范遗民,最受后人崇仰,尤为后世忠君爱国者所心仪。例如,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在其《九章·桔颂》中就曾以伯夷自比: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象兮。那么,伯夷和叔齐兄弟作为生活于周代的殷代遗民,是怎样为人处世的呢?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这就是中国古人心目中遗民人物的典型形象。屈原作为一个爱国诗人之所以广为世人传颂,一个重要原因,也正在于其以伯夷为师,对楚国耿耿忠心,终始不变,其行亦似伯夷、叔齐之义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终以投汩罗江自尽。屈原以后,最突出的遗民人物当推宋元之际的郑思肖(1241—1318)。他作为生活在元代的宋朝遗民,其行虽不似伯夷之类最终自绝于异朝,却绝不像顾炎武竟然还同异朝官员有往来。且看其生平事略: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福之连江透乡人也……初,讳某,宋亡乃改今名。思肖即思赵,忆翁与所南皆寓意也。素不娶,孑然一身。念念不忘君……遇岁时伏腊,辄野哭南向拜,人莫测识焉。闻北语,必掩耳亟走。人亦知其孤僻,不以为异也。坐卧不向北,扁其室曰“本穴世界”,以“本”字之“十”置下文,则“大宋”也……赵子昂才名重当世,公恶其宗室而受元聘,遂与之绝。子昂数往候之,终不得见,叹息而去。无何,货其所居,得钱则周人之急,田亦舍诸刹,惟余数亩为衣食资,仍谓佃客曰:“我死,则汝主之。”盖不以家为矣。自是无定迹,吴之名山、禅室、道宫,无不遍历,多寓城之万寿、觉报二刹。疾亟时,嘱其友唐东屿曰:“思肖死矣。烦为书一位碑,当云‘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语讫而绝,年七十八。[1]

 

与顾炎武同时代的许多著名遗民人物,皆不似顾炎武这般同清朝官员有密切往来。顾炎武却不同。从顺治十八年(1661)起,他就开始同清朝官员往来了。其年,他游杭州,在西湖遇施闰章(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人,1618—1683),遂与之订交。施氏顺治六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督学山东,转湖西道参议,以裁缺归。与顾炎武会面时,他刚复出,奉命守西湖。此后,顾、施之间尚有书信联系。今存《亭林文集》卷三有《与施愚山书》(此书又载《蒋山佣残稿》卷二,且内容更详细),其中称:二十余年之交,宛然如昨,素心高谊,不可于今日宦途中求之矣[2]

 

康熙三年(1664),顾炎武至山东,与程先贞(字正夫,德州人)订交。程氏以祖荫历官工部营缮司员外郎,入清后以原官用,顺治三年告病归里。其人虽曾降清,顾炎武照样与他交往,且交谊甚笃。康熙十年夏,还曾携从子洪善专程至德州拜访之[3]。及其卒,又作《哭程工部》一诗痛悼之,以致于令王蘧常先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认为先贞以祖荫历官工部,《清诗纪事》谓以顺治三年告终养,则曾降清,以原官用,且曾腰玉为清效奔走。虽为时甚暂,而大节终亏。《纪事》以为细节,过已!先生以搘柱正气为己任,而相契之深如此,尤过于史可程,同一不可解者也[4]

 

康熙四年,顾炎武至曲阜,游孔林,继游阙里,得晤颜光敏(字逊逋,更字修来),遂订为忘年交。颜光敏为孔门著名弟子颜渊六十七世孙,康熙二年中举,六年成进士,官至考功司郎中。顾炎武与颜光敏的交往,更简直是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这从顾炎武遗文中多则与颜氏手札[5]的内容可以看出来。

 

上面提到,王蘧常先生曾对顾炎武与曾经降清的程先贞有深交觉得不可解。可是,这对顾炎武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完全不足为奇。他还曾与真正的仕二姓(案:程先贞尚只是以祖荫仕清且为时仅三年。)者曹溶有过较密切交往呢。曹溶,字秋岳,别号倦圃,嘉兴人。明崇祯十年进士,官御史。清顺治初,历副都御史,户部侍郎。既而出为广东布政使。康熙五年(1666)六月,曹溶时任山西按察副使,顾炎武就曾偕其至雁门,访李因笃于陈上年署。是年秋,又专访曹氏于大同署中。彼此还曾赋诗互相赠酬[6]

 

更有甚者,顾炎武以当年(康熙五年)再次入都,寓兹仁寺,又与孙承泽交上了朋友,还从孙氏处借了一些书,钞之以归。这是顾氏本人在《钞书自序》(载《亭林文集》卷二)中有明文记述的。孙承泽字耳北(一作耳伯),别字思仁,号北海,又号退谷,益都人。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卷三《山书》按语曰:承泽……明崇祯进士,字给事中。李自成入北京,曾受命为四川防御史,后又降清,仕至吏部左侍郎。收藏颇富,著有《春明梦余录》,专记明代掌故。连这样的人顾炎武也结交,足见其在社会交往方面的灵活余地和自由空间有多么大了。与上文提到的那个元初宋遗民郑思肖相比,顾炎武和他的差距简直可以说是南辕北辙!后者就因为赵子昂与赵宋为同宗而受元聘,遂与之绝交。

 

顾炎武与陈上年的交情也非同一般。上年字祺公,畿辅清苑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巩昌府推官,内迁兵部郎。顺治十六年,出为泾、固道;十七年十二月,调雁、平道。康熙六年,裁缺归。后再起任广西布政司参议,卒于任上。其备兵泾、固时,李因笃曾追随之,因学问博洽,祺公视为畏友,其投契之深,有同骨肉[7]。上年调雁、平,因笃也跟从至代州,为陈氏做家教。康熙二年,顾炎武游五台山,经代州,访陈上年于署中(是日适值炎武生辰)访陈上年,同时也结识了李因笃。康熙五年六月,顾炎武偕曹溶至雁门,再访陈上年。次年,顾炎武在北京从孙承泽处借得《春秋纂例》、《春秋权衡》、《汉上易传》等书,又是由陈上年供以薪米、纸笔,抄之以归的。史称陈上年与顾炎武友善,篇章酬答,率以道义相切劘,还说陈上年有个亦以能诗文称的从子名曰正(字正子,号端伯)的更与顾炎武交至笃,其人康熙九年进士,由内阁中书历户部员外郎,礼主客司郎中。康熙三十二癸酉,为贵州乡试副考官。[8] 可见,顾炎武通过陈上年的关系,更扩大了他在清朝官员中的交往范围。

 

就在再访陈上年于雁门的当年秋,顾炎武入都,适逢同乡沈荃(字贞蕤,一字绎堂,江南华亭人,顺治九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亦自关来,二人相遇,交相推许[9]。无论其相互推许的内容是什么,由此也可见其对清朝官员的态度之一斑。是年,顾炎武往山东,并度岁于兖州守彭绳祖署。这说明,此前他已经跟这位兖州地方首脑有很密切的关系了。

 

顾炎武在山东的社交圈中,较为知己的朋友,除徐夜、张尔歧外,几乎是清一色的清朝官员。其中以颜光敏、程先贞最为相知。此外,其关系较为亲密者,当数被程氏以舅相称的李源(字星来,号霖瞻)、李涛(字紫澜,号述斋,1645—1717)兄弟[10]。顾炎武曾自称:李老先生讳源,字星来,原任河津(引者案:清属山西绛州)令,与弟交颇密[11]。其与李涛的关系亦相当密切。涛为乡试解元,康熙三年进士,曾知芮城(时属山西解州)令。康熙十五年入翰林,官至刑部侍郎。顾炎武客居山东时,是李家的常客。康熙六年,他初次寓李(涛)家。康熙九年六月至九月,他应程先贞、李涛之聘,讲《易》于其家;同听者尚有李源等[12]。是年八月程先贞作《赠顾征君亭林序》有云:东吴顾征君亭先生,今之大儒……今年结夏于此,与二三同人讲《易》。复得发其《日知录》一书观之,多考古论世之学,而其大旨在于明经术、抉王道,为之三叹服膺,劝其出以惠学者[13]。顾炎武后来在《初刻日知录自序》中称:炎武所著《日知录》,因友人多欲钞写,患不能给,遂于上章阉茂之岁刻此八卷。[14]可见其初刻《日知录》,是因程、李等二三同人”“劝其出以惠学者而为之的。

 

康熙十二年,程先贞去世。但顾炎武与德州二李仍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直到康熙十六年他将入关中,还特地从京师赶往德州,对二李作告别性的访问。此后不复相见,但尚有书信往来。今存《亭林文集》卷三有《与李星来书》(1678)一首[15]、卷四有《与李霖瞻书》(1678)一首[16],《蒋山佣残稿》卷一有《与李霖瞻》(1679)一首——均为与李源者;《亭林文集》卷三有《答李紫澜书》(1678)一首[17]、《蒋山佣残稿》卷二有《与李紫澜》(1679)一首——均为与李涛者,都是其入关中之后写给二李的。

(待续)

 



[1]元卢熊:《郑所南小传》,《郑思肖集》附录二,陈福康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 《蒋山佣残稿》卷二《与施愚山》。案: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施闰章不同于一般清朝官员,他是那种多少有些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清朝官员。他在读了顾炎武拜谒明朝诸皇陵的诗作后,竟会说出陵寝诗传涕泪余(《愚山先生诗集寄顾宁人》。案;沈岱瞻《顾亭林先生同志赠言》亦载有施闰章此诗,题作《奉怀宁人社兄》)这样的话,即表明其作为清朝官员其实深怀有对旧朝的感情。但是,他毕竟是清朝官员,他在与顾炎武的交往中,感到相互交谈多少有些不方便,其《都下得亭林先生见寄书奉怀》诗即有云:抗志遗民在,论交直道难。(引自沈岱瞻《顾亭林先生同志赠言》)

[3]案:程先贞《海右陈人集》有《亭林携令侄达夫茂才过访》诗。

[4]王蘧常:《顾亭林诗集汇注》卷四《酬程工部先贞》。

[5] 《亭林佚文辑补》有《与颜修来手札》凡十五首。

[6]沈德潜《清诗别裁集》载有曹溶《答顾宁人》一诗,曹既有答诗,则顾必有赠诗,只是其赠曹之诗至今不可得见耳。另外,沈岱瞻《顾亭林先生同志赠言》载有曹溶《得宁人书寄汉唐碑刻至》一诗,然曹所得顾书亦佚之久矣。从曹诗君子相勖勤(引者案:疑作),金石有潜契二句,可知顾对曹曾以金石之言劝勉曹,而曹则感到其言与他相潜契,这说明曹作为清朝官员亦类于施闰章,对旧朝怀有感情。

[7]王蘧常《顾诗汇注》卷五《重过代州赠李子德在陈君上年署中》题注引王弘撰《山志》。

[8]《大清畿辅先哲传》卷十九《文学传一》,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

[9] 《亭林佚文辑补与颜修来手札》。案:据《国朝先正事略》卷六《叶文敏公事略》载,沈荃任编修以后,又出为大梁道。以忧去,服阕,补通蓟道,左迁宁波同知。未行,特旨召见,复四品冠服,仍入翰林,补侍读。康熙十一年,典试浙江,充日讲官,知起居注,迁祭酒,再迁詹事,直南书房,晋礼部右侍郎。二十三年,卒于官。则顾炎武与沈荃相遇时,沈可能在河南开封(其西北即战国魏时大梁城)任职。

[10]程先贞《海右陈人集》有《星来舅席上次冯巨子韵同赵仲启家周量》、《八月上丁谒文庙毕谒乡贤祠和星来舅韵》和《七月十五夜和星来舅作次韵》等诗,则程先贞与李源为甥舅关系无疑,只是不知其是否嫡亲。

[11] 《亭林佚文辑补与人书》。

[12]沈岱瞻《顾亭林先生同志赠言》有李源《雪霁霖瞻宅陪饮即席赋呈亭林先生》诗一首有讲《易》从君曾问字句。

[13]引自沈岱瞻《顾亭林先生同志赠言》。

[14] 《亭林文集》卷二。

[15] 《蒋山佣残稿》卷二《答李紫澜》与此为同一书。

[16] 《蒋山佣残稿》卷一《又(与李星来)》与此为同一书。

[17] 《蒋山佣残稿》卷一《又(与李霖瞻)》与此为同一书。



史海钩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6-213085.html

上一篇:艺术天赋寓于艺术修炼之中——答祖乃甡老师
下一篇: 学术造假的社会本质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