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牛年的牛 精选

已有 9516 次阅读 2009-1-26 03:51 |个人分类:有感而发|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鼠大牛二,但老二要比老大牛,这大概是世界上等级制度中唯一的例外。

    既然是牛年,关于牛的文章肯定会很多。我在谷歌上用“牛”搜了一下,谷歌说:“约有212,000,000项符合牛的查询结果。”果然很牛。其中百度百科对牛的介绍是有权威性的,说到牛的生物学特性时有这么一段:“其共同点为牙齿32枚,其中门齿 8枚,上下臼齿24枚,无犬齿。” 我发现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首先,有胎盘哺乳动物一般上下颌各有3对6枚门齿,一共12枚。有的种类会在进化过程中丢失掉门齿,数量减少。比如人的上下门齿各有两对共8枚。牛的上门齿完全退化,没有上门齿。它的下门齿是三对共6枚。但牛的下犬齿前移并且门齿化,所以看上去像是门齿但实际上是犬齿。百度上说牛的门齿 8枚、没有犬齿是错误的,显然把门齿化的犬齿算做门齿了。此外,“上下臼齿24枚”也不对。哺乳动物的颊齿分前臼齿和臼齿两类,它们的一个重要差别是前臼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要替换,即有乳齿和恒齿两代,而臼齿在一个个体一生中只有一出。说“上下颊齿24枚”可以,但说“上下臼齿24枚”就不对了。成年的牛,嘴巴里上下一共只有12枚臼齿。在牛年头上,这算是痛快地钻了一回牛角尖。

    尽管牛有点制造温室气体的小毛病,还是被人们所歌颂,因为它们任劳任怨地干活,吃的是草,产的是奶和肉。甚至拉出来的牛粪也被用做燃料,可以煮牛奶炖牛肉。这样的动物不表扬,人就有点说不过去。从唐代韩滉的传世名画《五牛图》到现代李可染的牛图,大家都很认可牛。连鲁迅这样桀傲不羁的人,也愿意做孺子牛。牛,就是好。

    现生的牛中,我最佩服的是西藏的牦牛,虽然我见得不多,对它们的了解也有限。一直都希望有机会能见到真正野生的牦牛,看我这一辈子能不能盼到那一天。我在西藏爬过山,山高坡陡氧气稀薄,我扛我自己走路都很吃力,非常佩服牦牛的本事,能帮人背东西负重爬山。如果我没有记错,牦牛是世界上自然环境下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或者至少是大型哺乳动物。

    最浪漫的牛是在新疆哈纳斯见到的。牛大清早起来,晨雾中迎着朝霞跟着牧童过布尔津河上的木头桥,到针、阔叶混交林前的草地上边活动边吃早饭,然后接着吃午饭和晚饭,吃一天。缓坡草地上点缀着牧民的蒙古包和露出地表球形风化后的花岗岩块,远远看去,一片绿色中散着白色的星点,牛们游荡其间,比人还幸福。吃完晚饭它们又挺着鼓鼓的肚子在太阳的余辉中从桥上回家过夜,一路上自由自在地随地大小便,痛快之极。也可以见到当地的图瓦人在他们的木头房子边上挤牛奶,鲜牛奶烧出来的奶茶很好喝。因为水草好,这里的牛都长得很壮很漂亮。相对而言,在内蒙古见到的牛生活就比较艰苦一点,这和自然环境有关。新疆由于很多因素水比较多,而内蒙古除了东部外,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干旱,没有河流。戈壁地区,得靠人们从低洼地处打的井中提水上来给牛喝。牛们因此少了很多牛生乐趣。

    我最喜欢的牛是水牛,在南方种水稻的地区到处都可以见到,主要是耕田拉车的役畜。做知青时我曾经试过赶水牛拉犁翻水田,拿个竹条子做鞭子吆喝,但我把不住犁,走得歪歪扭扭,犁头要么吃得太深,要么刮地皮而过,把拉犁的牛整得很惨。那年冬天天气很冷,我们又没有经验,养的四头水牛都冻病了。我们在牛棚里架了一个火炉子,想把那个四壁透风的棚子温度升高一点,结果除了把牛棚弄得乌烟瘴气外,没有什么作用,最后四头牛全死掉了。从牛圈里把它们一个接一个的搬出来埋掉,工作量很大,心情很低,我们很内疚。那是1976年的冬季。后来四人帮倒了,我也从农村出来到地质队去跑水文填图。否则,77年的春天我们就得自己做牛去犁田了。去年回到下乡的地方故地重游,又看见水塘中、路边上的水牛,很亲切,久违的朋友一样。它们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优哉游哉,没有什么要发愁的事,几岁的娃娃都可以把它们牵着走。

    世界上最可爱的牛是我儿子,他今年应该12岁了。为他准备了一条红绳挂件戴在脖子上。






博物之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211671.html

上一篇:《太平洋两岸的日子》
下一篇:挤火车故事两则
收藏 IP: .*| 热度|

14 武夷山 李小文 郑融 陈绥阳 曹广福 王安邦 肖重发 曹聪 钟炳 杨秀海 李宁 迟菲 biofans cgy

发表评论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