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讨论会见闻

已有 5658 次阅读 2009-1-20 16:27 |个人分类:教书育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蒋高明
  

        2009年1月20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讨论会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本届论坛主办单位为广东信孚教育集团,协办单位为安徽教育出版社,《新京报》评论员曹保印为本次会议协调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从2009年1月7日开始,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第一轮征求意见的截止时间是2月底。这是一件事关教育长远发展的大事,也直接关系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与国家文明前景,收到的各种意见很多。
  根据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对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规划和部署。作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它显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主动参与。
  教育关乎民族生死存亡问题,关乎社会公平问题,因此得到社会关注程度是很高的。本次会议的书面建议案将收入《50余知名人士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集》,该《建言集》将通过权威渠道,直接递交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与此同时,会议组织者还将从《建言集》中选择优秀建议案,陆续刊发于《新京报》等全国著名媒体,并通过它们组织系列性讨论。
  参加本次讨论会的,主要是全国人大代表(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含该课题组核心成员)、政府部门官员及研究人员、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非政府组织(NGO)负责人、知名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资深媒体人等知名人士50余人。
  大会组织者在中央党校、教育部、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央团校、高等学校系统邀请了50名专家参加本次论坛,并发言。因为参加会议代表来自领域多,声音也来自不同领域,有些发言也相当有分量,甚至涉及到许多敏感问题,如取消中考、高考、研考的政治课考试,特殊专业取消英语考试,实行大学自治、教育官员原理教学和科研一线,改革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教育公平等等。因为发言人多,每人只给10分钟,发言要有根有据有建议,到时间主持人就毫不客气地轰你下台。本人有幸被邀参加论坛,并做大会发言《教育不能拖新农村建设的后腿》。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北京电视台、《新京报》等几十家国内外媒体,集中报道本次讨论会,网络媒体现场直播本次讨论会,并制作相关专题。
  《建言集》将以《我们的谏言——50余知名人士为<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建言献策》(暂定)为书名,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正式出版,并无偿赠送给参加2009年全国两会(2009年3月3日召开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3月5日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会期5天半)的6000多名代表、委员。
  
  
  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的议题
  
  1、改革开放30年教育的成就和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验;
  2、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对我们的启示;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4、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与战略目标;
  5、素质教育基本目标与实施途径;
  6、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7、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8、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与制度;
  9、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10、关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11、学前教育发展;
  12、特殊教育发展;
  13、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14、职业教育发展;
  15、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与培养模式改革;
  16、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
  17、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8、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19、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20、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1、发展继续教育;
  22、继续教育的制度政策保障;
  23、促进教育公平;
  24、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25、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
  26、教育体制改革;
  27、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28、民办教育发展;
  29、教育法制建设;
  30、教育对外开放;
  31、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32、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33、教育家办学与教师教育创新;
  34、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35、教育信息化建设;
  36、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210913.html

上一篇:转:澜沧江边的那个小山村
下一篇:栽植杨树纯林不利于国土生态安全
收藏 IP: .*| 热度|

1 刘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21: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