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学 http://www.xinkexue.co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rqian 关注开放的科学,关注科学2.0

博文

科学2.0:新的在线工具将引领科研之革命

已有 3994 次阅读 2009-1-15 02:04 |个人分类:科学2.0|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2009-1-13
作者:Grant Buckler 译者:阿平

     维纳斯海岸海洋检测站位于加拿大西海岸。作为互联网在海底的延伸,它已经能够向海洋学家们提供不间断的海底信息数据流,而这些数据在以前是需要通过昂贵的 海底探险才能得到的。它的姊妹设施——加拿大Neptune也将在明年夏天正式启用并通过其下的8个节点向海洋科学家们提供空前丰富的海底信息。
    数据的获得固然让人欣喜,但科学家们不得不面对将这些海量数据进行筛选这样一件艰巨的任务。所以,加拿大高级研究网络运营者——CANARIE公司目前正 在研发一系列被称作“海洋2.0”的工具,以简化数据获取过程以及帮助研究者们以新的方式处理这些数据。其中的一些理念与创意,与目前流行的消费者网站如 Facebook、Flickr、 Wikipedia 和 Digg等非常相似。

    海洋2.0工具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系列WEB2.0的交互技术正在源源不断地被应用到科学研究领域。Michael Nielsen是一个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的物理学家,他目前正在写一本关于科学的未来的书。他说,自从17世纪科学家们开始将他们的研究发表到科学期刊以来,科学研究的模式一直都没有发生变化,而在线工具可以从很大程度上促进这种变革的发生。

    这种改变正在发生,因为科学技术既提供了机遇同样也创造了需求。加拿大Neptune的副主任Benoit Pirenne说:“人类对海洋的采样能力正在突飞猛进。”科学家们需要新的工具来帮助他们处理那些有幸得来的数据,而这些正是海洋2.0所能提供的。在 其他科学领域,情况也是这样。

标签技术(Tagging)
   处理这些海量数据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使用标签技术来管理日益膨胀的数据,这就像Flickr的用户来用标签标识他们的照片、博客和网站的读者使用 Digg(译者注:比如“顶一下”的功能)功能来表达对文章的认同。在海洋2.0中,科学家们能够通过将海洋中采集到的视屏和图片资料用标签进行标识,来 辨别罕见的生物以及观测不寻常的现象。
   总部设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加拿大空间科学数据门户(CSSDP)目前正在研发一种在线合作工具。 Robert Rankin是阿尔伯塔大学物理学教授和CSSDP实验室主管(principal investigator),他预测说科学家们将使用标签技术对特定的数据条目(如一些研究者们感兴趣的特殊过程和现象)进行标识,而你最终得到数据库基 本上也经过标签化处理的。

像Flickr用户用标签来标识照片一样,很多研究者已经开始
使用标签来标识他们的数据,并以此管理和分享信息。



   如果说标签技术是Flickr和Digg的类似物,那么其他的创意则更像是Facebook。Benoit Pirenne预见到海洋2.0也会包含一些像Facebook那样的社会化网络功能,在那里,研究者可以将自己的简历以及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和所专长的领 域发布到网站上。当一些科学家的研究项目中正需要一些具有特殊专长的专家的时候,他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站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以找到最合适的合作对象。

合作网络(Networks)
   自然(Nature)杂志从2007年2月份起开始运营Nature Network,它像一个科学家们的会场,但是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其中主要包含博客和讨论组等。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它认识或者保持联系。Nature Network的高级编辑Corie Lok说:“在实验室里,你总是会感到很孤立,对那些年轻的科学家来说更是如此。”Eva Amsen是Nature Network的一个活跃用户,同时也是一个博客作者,她目前刚从多伦多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她评论说:“这是一个科学家们交换意见、获得解决问题 的办法的好方式,以前只有在自己的实验室内才有这种内容的交流。我有幸能在一个很大的研究机构学习,但事实上在那里我所看到的是,人们都在更狭小的空间里工作,更本缺少交流的机会。”而在线工具,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与同事交流的机会。
  自然杂志还有其他Web2.0的创意,其中包括:Nature Precedings(为生命科学研究者提供发表预实验结果以及预发表他们的电子版文章)、Connotea(在线文献管理系统,像个科学版的De.licio.us)。
  像博客以及 Twitter 之类的网站允许普通人发布他们日常生活的日志一样,一些科学家也开始将他们实验室的科研工作甚至数据通过开放式实验记录(Open lab notebook)分享到网站上。美国费城的德雷塞尔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开放式实验记录的倡导者Jean-Claude Bradley说:“我们所做的,就是将我们的实验记录完全对外开放,并且保持实时更新。”目前,每天有200名左右的用户访问他的实验记录所在的维基网站。他还补充道:“开放式实验记录可以让科学家们知道其他科学家在做些什么,有时还能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一些问题”。
  “这些科学2.0相关网站目前还只是在试验性阶段,其推进也面临很多的困难。”Nielsen说,“其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目前的科研文化中过分强调正式 发表的文章,已使其成为评价声誉、申请科研经费、决定人事任免的关键因素。”他还说:“目前你只能通过发表同行评议的文章来发展你的职业生涯,而将知识贡 献到维基中并不能帮助你获得那些。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途径来承认这种对维基以及其他在线网络资源的贡献,而且我们也有证据表明,这些以后都将会发 生。”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能够将自己的文章以电子版本预发表到很多在线设施上,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已经可以跟踪科学家们对这些预发表文章的引用情况,以此反映文章作者的成果的影响力。鉴于此,Nielsen说:“事实上到90年代晚期,电子格式的预发表文章(至少在物理学领域)已经和正式文章一样重要 了。”(笔者注:在物理学界,许多论文在正式出版之前,草稿会先发表在arXiv电子文库当中。但是,物理学界已经达成共识:草稿在arXiv 上发表的日期就是论文的正式出版日期。这样就杜绝了从草稿中剽窃想法的可能。而在生物学领域,科学家在正式论文发表之前,很少会让别人先看到内容。在艺术界和人文学科方面,他们的理念不同,做法也不相同。
   “能够帮助研究者们完成他们工作的在线工具正在慢慢地流行起来,而能帮助我们真正取代传统上以发表文章为职业规划的技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发展,但是他们一定会到来。”Nielsen说。
   Lok说:“这真是一个让人激动的时代,是个科学2.0正真活跃起来的时代。”
 
  
原文地址:Science 2.0: New online tools may revolutionize research
翻译不当处,还请指正,新科学 阿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774-210164.html

上一篇:取消药品加价后,公立医院还有好日子过吗?
下一篇:阿里巴巴卫哲:中国经济将呈U字反转
收藏 IP: .*| 热度|

2 许培扬 jiangxh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4: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