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回顾与思考(3):科学研究工作 精选

已有 4348 次阅读 2009-1-8 12:4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单纯以发表论文为目的的研究/论文不在讨论之列。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主要就是引进消化。随后,逐步形成对某些方面的系统性研究。但这类研究主要是技术性的或技术基础性的。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没有形成系统性。这种状态持续到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就基础科学而言,就是要形成系统性。

 

为什么没有形成系统性?

 

1.这与我国的传统治学理念有关。

考证学的方法在我国根深叶茂。它的论据的出发点是:XXX大科学家,如何,如何。(“言必称希腊”者是也。)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也适合于当时的背景。那时,学是主要的。

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和技术发展下,它的比重应当下降。因而,在基础科学领域应该引入新的方法主流。这有很现实的理由。即使按考证学的方法,在一个问题上,出现XXXYYYZZZ,。。。等大科学家各说其词的情况下,其考证也就变相的形成帮派之争了。我认为,这种现象正在阻碍我国的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但对技术开发研究工作,这种阻碍是微不足道的)。

2.科学论文的评价标准问题。

撇开考证学的方法,对一篇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论文如何评价?如对出发点进行评价,则考察其是否有唯象性基础/经验基础A类);然后,考察其理性推理的形式合理性;再判断其结果的可检验性。这种评价方法在我国被极左派批判了很长时间(唯心主义,从理论到理论,光说不练),因而,恢复名誉很难。但这是对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的基本评价方法。

对结果/结论进行评价,则是否被实验证明就是唯一标准(B类)。

国内目前的问题是:主要采用对结果/结论进行评价的方法(B类)。

但是,对这一评价的限定性条件是:提出的、被实验证明的、结果/结论与其它实验结果/结论的矛盾性是否存在?与已经证实的理论间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如果不考查限定性条件,则这种论文也就到此为止。如果考查限定性条件,则可能出现大批量的否定性、或批判性的、或支持性的A类论文。

 

这就出现危机了:没有A类论文。结果是,B类论文贬值为零。最终结果:满无目标的研究工作。这样,形成基础科学领域的进步也就失去了前提。

 

事实上,基础科学领域的进步主要是经由:发现矛盾性的B类论文引起大量的A类论文;再由关键性的B类论文否决大部分的A类论文;在剩下的A类论文中,再出现大量的新的A类论文;再出现关键性的新的B类论文否决大部分的新的A类论文;依此类推,。。。这就是基础科学领域的进步的基本规律。

 

因而,否决A类论文必将是不能取得原创性成果。

 

3.数字实验的地位。在计算机发达以后,数字实验的地位很快的上升。这类论文应是B类论文的一种数字性形式(C类)。由于数字实验的快速高效,大大的加快了A类论文的发表速度,与B类论文配合,加快了科技进步。但是,这主要是对技术类。就基础科学领域的进步,它只是一种工具。

但是,如果把它与B类论文混同,则后果是可怕的。这是全球科学界面对的新问题。

 

我国,C类论文为主、B类论文为辅、A类论文少见。故,可以直接判断,在创新性领域不具备大的竟争力。基础科学落后。

 

将研究/论文的发表比重调整为:少量优秀的B类,大量的A类,辅之于适度的C类。则,本文说的形成系统性也就达成了。剩下的就是加快更新转变周期。

 

事实上,一国的科研格局/水平完全可以由发表的高端论文的格局判断出来。(但是,科技情报工作者没有去干这事,也干不好。)

 

因而,国内的高端论文发表热是可以理解的。很多单位想作无米之炊(引进大牛)。

 

新的30年里,我国将形成良性格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209189.html

上一篇:回顾与思考(2):基础科学教学质量
下一篇:回顾与思考(4):数学、物理的高深化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0: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