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nweiwang 追根溯源,需要一颗执着好奇的少年心

博文

土卫六电流活跃迹象意味着有生命存在?

已有 3527 次阅读 2008-12-1 11:0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就目前所知,土卫六的温度应该在-180以下,如此极端寒冷条件下存在生命活动的可能性很小。尽管在我前面的博文最坚强的生命中曾提到,水熊虫可以经受-271的冰冻,但那只是因为水熊虫能够启动假死状态,即便如此,它也只能在低温下呆数小时。

 

但是最新研究报告称,土卫六云量密集的天然电场发现电流活跃迹象,类似于地球闪电辐射能量,而闪电又被认为与生命起源密切相关。在传统的进化理论中认为,地球生命起源于最早形成的有机碳水化合物分子,而这些最早的碳水化合物分子产生于强大的闪电电荷与地球发展早期阶段的水的相互作用。西班牙Granada大学Juan A. Morente说:截至目前,在土卫六的大气层尚未发现雷电活动,但是发现电流迹象是证明电活动存在无可辩驳的证据。

 

2005年,由欧洲航天局发射的Huygens号探测器进入土卫六大气,成为进入土卫六大气层的第一个探测器。Huygens号探测器一进入到卫星的大气层,一阵强风使它倾斜大约30度。Morente研究组对欧洲航天局Huygens号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研究。据Morente和同事描述称,这次意外的倾斜事件使得惠更斯探测器发现土卫六存在类地电气共振,否则的话就错过了这一重大发现。该结果发表在今年6月份的Icarus[]杂志上 (Icarus,2008,195:802) 

 

Scripps海洋学研究所Jeffery Bada认为,闪电引发地球上生命诞生这一进程也可能发生在其它环境中,包括土卫六上。今年初,科学家发现土卫六表面上有充满液态碳氢化合物湖泊,使得它成为第一个除地球以外发现液态物质的星体。Bada说:如果土卫六大气中发生闪电现象,那么也就是有最早的有机碳水化合物分子产生,而更进一步地说,生命的孕育诞生需要液态的水。需要说明一下,Bada并未参与Morente的研究工作。

 

但是,目前土卫六的水是冰冻的,并且坚硬如花岗岩。然而,如果土卫六的冰岩石融化,那么环境会变得更利于生命生存。具有液态水的星球才会形成氨基酸,然后进一步演化成蛋白质和其他的多糖类、以及高分子脂类,在一定的时候有可能孕育成生命。针对生命出现之前的状态,Bada说:我认为土卫六是巨大的、无比寒冷和毫无生机的。宇宙中生命广为存在,我认为这种概念是可信的。

 

支持土卫六上存在生命的理论指出,各种天体活动会暂时使它温度升高到足以使冰消融成水。也许过去就曾发生过土卫六表面冰融化成水,或者将在未来某一天发生。但是Morente称,利用现在的科学知识还无法确定过去或将来土卫六表面冰融化成水的可能性。另外他还认为,天文学家所知道的是土卫六不存在自己的磁场,由于没有磁场保护,所以当它有时运行在土星的磁气层外时,便直接暴露在太阳风之下;这意味着土卫六的磁场作用力在不断地变化,使得其表面更容易遭到宇宙射线破坏;而如果不能有效地阻止这种辐射,土卫六上存在生命还是不可能的。

 

 

[] Icarusintercontinental aerospacecraft range unlimited system (航程无限的洲际宇宙火箭)的缩写。另外他还是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一个人物。

Icarus是最聪慧的艺术家和工匠Daedalus之子。Daedalus奉命到Crete岛去为国王Minos建造神奇的迷宫,迷宫里面有凶猛的半牛半人怪物迈诺陶(Minotaur)。等到Daedalus失去国王恩宠后,他和儿子Icarus先是被关在迷宫里,后来又被囚禁在沿海的一座石堡中。不久,聪明的Daedalus想到脱逃妙计。他们把剩饭留下来诱捕海鸥飞入高塔中,然后耐心收集鸥鸟的羽毛,同时还从蜡烛里收集蜡滴。第达罗斯以羽毛、线和蜡为自己和儿子各自黏制了一幅翅膀。他们终于准备好飞向自由。Daedalus在替儿子绑翅膀时,警告他不要飞得太快或太高,以免阳光的热融掉蜡。当他们父子俩从岛上的石塔展翅飞翔时,当地的渔夫和牧羊人仰望天际,还以为他们是天神呢。当Icarus发现克里特岛已抛在身后时,不禁欣喜若狂地展翅高飞,整个人全然沉浸于飞翔的自由中。不知不觉间他飞得愈来愈高,后来他太接近太阳,仿佛能触及天堂。但不久太阳的高热融掉蜡,他翅膀上的羽毛也纷纷掉落。Icarus此时惊醒,但为时晚矣。他像叶子般坠落海中,零散的羽毛飘落在海面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545-206516.html

上一篇:生命进化时标
下一篇:人类历史还能延续多少年?
收藏 IP: 61.167.6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3: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