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无偈不通

已有 5224 次阅读 2008-4-5 13:12 |个人分类:池蛙集

开会数日,回到小屋,品茗茶,读博文,有如仙境。有道是:会后一枝烟赛过活神仙,会后一壶茶赛过神仙他娃。不敢用“爸”字。在拙文《池蛙开篇》中,曾借洗象池一幅楹联谈“学”的境界,只是将其中一句“无偈不通”妄改为“无籍不通”。今日适逢清明,清风明月,就借仙家事谈“无偈不通”。

 

 

无偈不通

 

陈绥阳

2008-4-4

 

 

    《华严经清凉疏》曰: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一日,普贤乘白象登峨眉, 从九岗子越钻天坡,历石磴而上,到海拔2070处,忽见地势开朗,有一水池,形如六方,便吸水洗象。从此,这池便称为洗象池,清康熙年间扩建为天花禅院。 远处白云还山,猛抬头见娟娟明月;近处青纱绕屋,又倾耳听浩浩奔涛。故峨眉山十景有象池夜月。后之贤者取清风明月,题洗象池楹联一幅:

无偈不通,语出清风多幻化;

有怀必吐,诗归明月细推敲。

才有偶窃思学境,在《池蛙开篇》中篡改“无偈不通”为“无籍不通”。

    ,常读为jie,这里应读为ji,来自梵文Gāthā的音译“偈陀”,意为“颂”,是佛经体裁之一,用于阐发佛理。许多年轻人读偈是从《红楼梦》开始的。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请来一帮人唱戏,其中有一人像黛玉。史湘云口无遮拦,说那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恼了黛玉。宝玉两面受气,心里冰凉,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参禅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末尽善,便又续了两句: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于是便引出宝钗讲慧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悟彻,笑宝玉愚钝,以此阻止他参禅。钗黛都不想让宝玉当和尚,否则怎么办呀。

    把《参禅偈》演绎为现代流行的宝黛对唱,但不是二人转,就是:

   

    ():你知道我爱你吗,我知道你爱我吗?

          我内心求索在寻找证明,我表情达意为获得证明。

          那种感觉就在心里呀,

          没有身外的验证,那才是真正的证明。

          只有到那万境归空,连证验也无的时候,

          那才是至高无上的安身立命之境。

    ():最好连那安身立命之境都没有,

          我们大家才是干干净净。

想那黛玉是在说那赌气的话,就像没有你,我也不活了。

    正是宝钗讲慧能的故事,才使得南能北秀为妇孺皆知,六祖慧能的悟道偈也成为丛林美谈,千古一偈。

    禅宗一脉,从初祖达摩落迹少林始,到弘忍承法,已是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东山寺聚徒授课,唐龙朔元年(661),为选法嗣,令弟子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作偈。若悟大意,即为第六代祖。是时,弟子神秀已为上座,教授师,是有学历职称之人,论资历当然为接班人。慧能初来不久,为烧火僧,有如金大侠的扫地僧,殿堂上说法还轮不到他。众人只等神秀作偈,神秀偷偷在墙上书一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认为该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慧能不识字,自然只能入幼儿学前班,便托人书一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众大惊。然弘忍道:亦未见性;便用鞋擦去。次日,弘忍潜至碓房,见慧能腰间挂着一块大石头,正在舂米,问“累否”。慧能言:我来求法,不觉累。大师遂用锡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讲《金刚经》,并将禅宗衣钵授给他,让他连夜离开黄梅,去南方待机传法。吴承恩也仿效于此,让普提在悟空头上摸三下,示意三更授法。

    所谓衣钵,就是释迦牟尼传下来的一件袈裟,一只钵盂,为祖师传法信物。传到慧能手中,已是33代。众僧不服,有建明追钵的故事。传说神秀用FBI手段监控弘忍,甚至危及慧能性命,那是门派之见。至于后来一些中外著名学者,如陈寅恪、胡适等,考证呈师偈之真伪,已是现代学术问题,而非禅宗信仰问题了。近年,有学者选编“国学十三经”,其中佛经选了三部,即《心经》(唐玄奘译)、《金刚经》和《坛经》。《金刚经》由五祖传授,《坛经》是慧能的口述之作,由弟子法海记录,是唯一由中国人创作的佛经。

    在黄梅东山寺的山门上,镌刻着弘忍大师两位高徒的呈师偈。后在《景德录》、《五灯会元》、西夏文《大藏经》中,有多个版本。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藏有敦煌千佛洞《六祖坛经》(敦煌本),其中,慧能嗣法偈,不是一首,而是两首。我更喜欢其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一句“何处有”远胜“何处惹”。

    大字不识一个的慧能接受衣钵后,去了广东韶关,开创南禅宗;满腹经纶的神秀则去洛阳受聘于后来享用无字碑的武皇,从此形成南能北秀,南顿北渐。

    何为顿渐?顿即“顿悟”,渐即“渐修”。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速。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故名顿渐。因而,顿悟与渐修不过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两种不同的教学思想。

    神秀的“渐修”,是通过长期学习,慢慢悟出其中的道理。因而,从凡夫到成佛是一个过程。神秀认为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的心就像一块明亮的镜台,人要时时拂拭,洗涤尘俗贪欲,不要让那明亮的镜台沾惹上污垢尘埃,才能使心性光洁明亮。过于重视过程的不足,在于执着名相而忘却本体。佛经说要因指见月,神秀却见指忘月。

    见指不见月,也犹如著名学者杜威,1919.5.101921.7.10.,杜威曾到中国13个省市进行演讲。他认为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有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或者说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即过程就是目的。同时,也认为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为经验改造。这与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

异曲同工。弘忍也崇尚“行”,提倡“农僧双修”。

    慧能的“顿悟”,是指无须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在这里,无须有菩提树的助缘,明镜台的信心,学人就是清净心体,见道目标。“凡夫”和“佛”,并无多大差别,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只要于刹那间领悟到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时。《坛经》曰:

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悟真如本性。

是故国人常强调悟性,现代有一美名叫创造性、创新性。

    慧能有普善博爱之心,不仅人性善,而且有佛心。正如近代学者,兰州五泉人刘尔炘,题甘肃兰州五泉山浚源寺:

 

花即是禅,鸟即是禅,山耶云耶亦即是禅,钟磬声中随你自寻禅意去;

男可成佛,女可成佛,老者少者都可成佛,松杉影里何人不抱佛心来。

 

    自心等同佛性,再有无偈不通之学,无籍不通之学,自然是“语出清风多造化。”

   

    然而,世上有人既无佛心,又不能“时时勤拂拭”,以戒为师,那能语出清风。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论》中说:凡大乘者,若不具足菩萨律仪,则只属空名。今有一些喇嘛无戒无法、犯戒背祖,不仅是恶言,而且是恶行,悲乎!

 

 

 

 

无偈不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20622.html

上一篇:金针度
下一篇:诗归明月细推敲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2: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