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做事 欣赏 淡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xf E-mail:zc2623@qq.com

博文

中国知识分子缘何成不了大师 精选

已有 12179 次阅读 2008-3-31 16:11 |个人分类:关于知识分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师, 中国知识分子

世上的行业众多,从业者如云,成为大师的极为少数,原因莫衷一是,单知识界而言,因为缺少原创性、突破性贡献,所以几乎没有大师。前一段,季羡林先生之所以推辞“国学大师”的称谓,一见先生的胸怀风骨,晚辈们当以崇敬;二来先生说得本是实情,老先生很清楚自己的专长和贡献所在。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成不了大师,窃以为原因有四,简析如下,一己之见,不足为论,请姑妄阅之。

一、低劣的教育经历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知识分子根本没有接受过成高质量的系统教育。年老的一代,无论是建国前后教育的断裂,还是建国后的文化革命,对于他们的成长造成了致命的损害;中年一代,文化革命的影响更不待说,拨乱反正后的补课多少显得急促,仍然没有享受过高质量的教育;青年一代,低质量的教育遗留和应试教育的当头一棒,也基本上毁灭了他们的教育经历。这样说来,好象我们的教育一无是处,事实上不是,我们的教育还是有贡献的,但如果要说我们的教育是高质量的,那是自欺欺人。但为什么还会有许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呢?那是因为天分和勤奋,其实主要是天分,就如我的老师所言,勤奋原本也是一种天分,并不是哪个人都能做到勤奋的。扪心自问,在各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人,哪一个人不是主要依靠自己的摸索而行,有谁真的享受过高质量的的方法训练。如果没有一些人,安心学问,埋头钻研,现在的成绩更不足观。看看每天拉着旅行包式的书包上学的孩子,我们能相信他们终于享受到了高质量的教育了吗?

二、创新意识薄弱

国家之所以提倡创新意识,首先是因为时代需要,其次是我们缺乏创新意识。从二十世纪初学习西方到如今,百年有余,各个学科有多少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原创性、突破性贡献,大多数的名家,主要从事的是介绍、宣传工作,就如王朔所嘲讽的,全是知道分子。这并不是这样的工作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总是在介绍。看看吧,新近出版的书籍,大多还在介绍着、宣传着,好象介绍、宣传了百年还不够,一本外国学术名著,张三介绍一次,李四再来一次,同一文本反复拉扯,为什么不安下心来,学过之后,自己做些开创性的工作呢?想想如今的知识界,因为外语专业出身而成就显著的事实,难道对于我们中国人不是一个讽刺吗?我没有否定学外语的人的成绩,而是说为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就,而且这样的成就能成得了大师吗?西方人学了我们的火药可以创造出武器,我们学了这么久西方,为什么就不能创造出一些基本的东西呢?每天睁眼看来,全是西方人的创造,我们不害羞吗?如果,我们的研究总是跳不出西方的框架,不能吸收之后进行创造,注定了永远跟着跑。

三、宣传的困难

先说出版。偶有志者,有所创造,出版却成了问题,从一开始就扼杀,他怎么能成长为大师。如今出版学术作品,比印刷非法、黄色刊物还困难,从论文到专著,张口就是钱,有多少研究者敢在编辑者面前硬气,有多少多年的心血依旧躺在抽屉里变黄纸,读一读出版后记作者的心酸,感激涕零之余,侥幸庆生心理可见一斑。爱因斯坦写出论文,如果没人给他发表,也是扯淡,谁能知道他的相对论。中国的网络博客如此发达,除了言论表达的需要外,更多的是因为想传播自己的思想,不能出版,大家只好采此下策。八十年代,学术书籍印刷量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今天能印数千册就是好事。再说采用,对于已经面世的作品,让同行、同辈采用,难似上天,大多数书籍以引用西方为荣,对同行、同辈的成果视而不见,口口声声的学派,沦为帮派,只是没有人家黑社会哪个气势,但绝对有黑社会那个无耻。学术研究原本是相互借鉴而行,如今倒好,不是踩着肩膀而行,干脆一脚踩死,无视其存在。前一段说中国的论文产量,全球第二,可笑之至,不解决根本问题,复制产品再多,有何用处,大师如何能够产生?

四、生存的疲惫

中国知识分子最流行的解嘲语,莫过于“疲于奔命”,校长和院长们每天琢磨着如何创收,普通研究人员每天想着高额的住房、飞涨的物价、各种评审的要求,我们如何能够安下心来作研究,我们倒想和梭罗一样,住在瓦尔登湖畔静静心,可谁有那个资本和胆量。全社会各个行业,跳槽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知识界谁敢、谁能跳来跳去,选择良木而栖。生存的困难,更大的来源在于不正当竞争,连院士都可以跑下来,哪有公平可言,袁隆平养活了多少人,他在他的领域的贡献,人类共睹,可在中国,当个院士也不够,难道等上帝发话吗?今天要你的科研经费,明天要教授分级,等着看,这次分级下来,跑爷们绝对要啥有啥,级别不低,级别高的是有好的知识分子,但混混们肯定不少,又会有多少实实在在做学问的,被分为下等,如此这般,谁还能一直坚持操守,无动于衷,单等妻儿饿死。如果没有培养大师的土壤,大师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科研经费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为什么问题还越来越多,清华大学的校长还自豪地说,我们清华科研经费全国第一,真是无话可说。

这样看来,好象灰色一片,但是我们不能灰心,因为如鲁迅先生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所以,好的导师,好的老师,全在劝他的弟子,不要为俗世所动,要做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要放眼未来,不计较眼前得失。事实上,我们也只能如此,否则,中国知识分子终究与大师无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51-20024.html

上一篇:跑爷
下一篇:清明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4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