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博文

中国科技论文“丰收”的隐忧 精选

已有 6548 次阅读 2008-3-16 19:59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1115对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结果,2006年我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17.2万篇,比2005年的15.3万篇增长12.4%;按国际论文数量排序,我国跃居世界第2位,较2005年的第4位上升2位。论文总数排在世界前5位的国家依次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和德国。其中2006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7.1万篇,比2005年增长4.3%;按论文数排序,我国排在世界第5位,排在我国前面的4个国家依次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

中国科技论文数量的增加,无疑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因为它至少从某一个方面说明了我国科技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并不等于我国科技水平真得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如果从我国各级科研管理的角度来看,不得不让人有一丝隐忧,因为在上级部门对下属科研院校及各机构对科研者的管理和评估实践中,常以论文数量作为一个指标,这个指标虽然比较容易量化,好操作,但这种作法也有其不良后果。

学术界有“Publish or perish”的说法,发表论文无论对科研者本人的学术生涯,还是对科研机构的生存发展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发表论文与科研本身的关系和学生成绩与学习的关系有点类似,一味追求高分会造成“高分低能”现象,而过分强调科研论文数量也会损害科研本身。

照理说,科学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而论文或专利只是研究结果的总结。

在以论文数量为严苛的评估标准之下,攻读硕士或博士的学位人员要求发表论文,研究机构评估也有一定的数量指标。在发表论文的高压之下,研究人员见面,言必谈paper,似乎搞科研的目的不是解决问题的,而是发表论文。这种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的做法,使研究人员不敢冒风险选择科研课题,而是选择一些“短、平、快”的项目来做,长此以往,损害最大的乃是科学本身。做科研与经济上的投资有点类似,不敢冒风险的投资,是难以取得大的回报的。以植物遗传发育为例,在较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基本都是以基因的突变体为基础的,而从模式植物(拟南芥或水稻)诱导突变、克隆突变基因,再到研究清楚基因的功能与其他基因的关系,少则两三年,多则四五年的时间。综观现在所获得的重要基因,有多少是我国的科研人员所克隆的呢?

在以论文数量为严苛的评估标准之下,有人在利益和压力之下,一稿多投,甚至甘冒“作伪”之天下大不韪,败坏了科研良心和职业道德。

而另一方面,在以论文数量多寡的奖励制度下,有的人甚至以发表论文为赚钱的工具,以大拆小,以少拆多,拼凑组装,专投低影响因子的期刊来获取奖励。这种状况在非实验性学科或领域尤为严重。其直接结果是,有多少论文属于发表后就无人问津的“拉圾”论文呢?

我想,真正的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而不是以论文为中心的。

为中国科研之长远发展考虑,科研工作的管理和评估需要动点脑筋,想点办法,来避免上述所举之弊端。

 

2008316首发于科学网博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18465.html

上一篇:英国高校科研教学体制的几点观察——英国约克大学留学访问总结
下一篇:科研教学管理 ≠ 给科教人员加压加压再加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