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porter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记者团 擎如椽之笔,做无冕之王

博文

繁华都市中一个“反差的故事”【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已有 4294 次阅读 2008-3-13 16:33 |个人分类: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http://news.gscas.ac.cn   时间:2007-11-7 14:34:05   来源:《研究生院》   作者:易蓉蓉
 
 
施裕丰

 
“2002年他刚到实验室来的时候,真的并不起眼,起始条件不是特别好,不是毕业于最好的学校,成绩大概是中等偏下;人很腼腆,在小组会上发言,不知道是不善于表达还是紧张的原因,经常结结巴巴,说不出来。”这是施裕丰留给导师裴钢的第一印象。
 
“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表达很自如,做事也成熟了很多,写文章也像模像样,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施裕丰在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实验室的5年是怎样转变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主要是他突出的个人勤奋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裴钢说。
 
“一年级的时候,我迅速完成了从仅有一些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到有一定实践能力、能初步规划、设计试验的科学工作者的转变。做人上,我也削掉了年轻 人的很多冲动,去掉了很多不成熟的想法,处理事情、想问题比较实际。以前老做白日梦,想着做一个课题,一年之内会有个什么结果,能在什么期刊上发表什么文 章。后来我就明白了,做白日梦还不如去实验室踏踏实实干些活,把实验做好。而我后来发表文章中的发现就是在平常的大量实验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
 
硕博连读的5年,施裕丰经常每天都十几个小时呆在实验室,以至于有段时间,劳累过度的他“视网膜脱落”。但这些事情,施裕丰在采访中从来没有提过,倒是他的同学和导师都清楚地记得他勤奋刻苦的细节。
 
凭借不怕吃苦和坚持的精神,终于,在2005年,他和他的同事在《Cell》杂志上发表《Novel Nuclear function of beta-arrestin 1: Regulation of histone acetylation and gene transcription》,不但揭示了β-arrestin 1蛋白的一个新颖的功能:作为细胞浆到细胞核的信号分子传递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而且还阐明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直接从细胞膜到细胞核,通过组蛋白的 修饰调节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今年,施裕丰又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Critical regulation of CD4+ T cell survival and autoimmunity by beta-arrestin 1》,文章称在免疫细胞中发现了“β抑制蛋白1”与促进T淋巴细胞存活和自身免疫发病相关,这为自身免疫治疗提供了可能的靶点。免疫细胞抵抗病原体,好似 蜜蜂蜇人奋不顾身,“战斗”结束后也往往献出了生命。但如果这种自然发生的“自杀”被阻止,动了“杀机”的免疫细胞反而会攻击体内其它细胞,导致类风湿关 节炎、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病”。由于这一发现可能成为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靶点,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
 
因为表现出色,施裕丰成为了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第八届复旦大学谈家桢基金九源奖学金一等奖、2007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等奖励的获得者。
 
“如果说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话,那很值得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个好的导师,并在一个传统非常好的实验室学习工作。真的,裴钢老师虽然不会对你有 太细致的指导,但他会告诉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你应该做到并且能够做到的,具体的实验细节在很大程度由你自己去琢磨。他也经常和学生谈论实验,提出针对性 的指导,语言很简洁、明确。我后来发表文章,硕士转博士,他都是三言两语就帮我规划好了蓝图。”
 
“我们经常争论,热烈地争论,面红耳赤地。有时,我坚持我的想法,我认为自己是对的并给出一定的证据。裴钢老师也不会因为他是权威而霸道地要你 一定听他的,当需要修正时,他会及时修正。有时他还会因为言语上的不当向你说抱歉,作为一个导师这是难能可贵的。”施裕丰说裴钢老师在很多方面给自己做出 了榜样,“他告诉我to be the best,教给我很多东西,如先进的科研方法、思路、科学的逻辑等”。
 
在施裕丰和导师裴钢来往的中间,我们又看到了科学精神在一位严师和一位高徒之间的传承。
 
“到现在为止,除了裴钢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还有老爸。老爸开了一个小厂,我性格中的很大部分来自他——比较勤奋刻 苦,比较会坚持。裴钢老师曾经觉得我第二篇文章的工作没有太大意义,劝我放弃让我从事另一个课题。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事实证明,这次坚持还是卓有成效 的,非常值得庆幸。”
 
尽管家人觉得施裕丰做科研太清苦,希望他干点别的,“但他们还是为我的成绩而骄傲,一有机会就会自豪地向亲戚邻居夸我。”
 
家住浙江、曾在天津读大学的施裕丰说自己很喜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很喜欢上海。他说上海是自己人生旅途中的重要节点,没有这关键的5年,自己 不知道现在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我对上海印象很好,我不清楚是城市的不同,还是大学和研究所的不同。这里有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师和同学,素质很不错,大 家兴趣也比较一致;这里更具竞争性,可以让人什么都不管而只要埋头工作就是,这里有一个学习工作的好氛围。”
 
施裕丰硕博连读5年如期毕业,在上海生命科学院的论坛上被师弟师妹们视为“牛人”,因为有太多的人因为实验或论文没有达到要求而继续留在学校,6年、7年地待下去。
 
出国是当下学生物专业的学生必经的路,在同学都选择出国的时候,他们很难不作出同样的选择。唯一的区别是选择学成之后回国还是永远留在国外。 “在作出重要选择的时候,我会考虑怎样的选择比较贴近我的目标,更能实现我的价值。因为看到国外的科研水平和国内还是有差距的,我在进了中科院后不久就有 了出国的想法。”
 
再有一个月,施裕丰就该飞到大洋的彼岸,在美国康乃尔大学细胞和分子研究所Scott D. Emr实验室博士后这个位置上,开始书写他另一段平凡却又精彩的人生!
 
对于未来,施裕丰说自己不确定会选择在哪工作,但肯定会选择科研这条路。“我很想在这个时代的生物领域做点突破和贡献!”
 
记者总希望施裕丰和裴钢能说出一些故事,一些与众不同的细节,遗憾的是,这种挖掘没有下文。裴钢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时代出英雄,战争出英雄, 平凡工作中并不是没有英雄,只是英雄的定义有所不同。你们不要企望听到什么实验室着火了,他去救火;那位同学掉水里了,他跳下去救人之类的故事。施裕丰他 们这一代学生身上没有这样的故事。他们更多的是重复做试验,埋头写论文,没有戏剧性,也不要戏剧性。但是你看看在上海这个繁华大都市,南京路上多少人在逛 街购物,徐汇路上多少人在夜夜笙歌,而施裕丰他们却能守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埋头于实验室,踏踏实实做学问,这其实是一个反差的故事。”
 
平凡而重复的故事,天天上演在上海这个大都市,上演在上海生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这个幽静的院落。
 
(来源:《研究生院》,本文作者:易蓉蓉,科学时报记者。在新闻网发布时稍有调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3-18035.html

上一篇:“风火轮”上的激情与梦想【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下一篇:博士路上“三重境界”【知识创新工程中的研究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