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wan

博文

互联网的起因 精选

已有 6004 次阅读 2008-3-10 09:01 |个人分类:互联网|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人物为其做铺垫,    互联网也不例外。 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就是互联网的前身, 阿帕网,   是美国国防部为抵御前苏联的核打击而建造的通讯网络。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两者有间接的联系。从时间上看,    阿帕网的产生正好是美苏冷战的关键时期--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1957 发射成功后, 美国政府为了迎头赶上,立即作出两个回应,   即创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ARPA) 前者是为了发展航空技术和前苏联直接竞争,   后者是为了研究遭受苏联核打击之后的灾难应急技术。而阿帕网则是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所支持的一个项目。只不过,这个项目的设立目的并不是为了创建一个冗余性网络以便与前苏联核战后启动, 因为分组交换技术在当时并不被看好, 很多通信专家认为不可能用分组交换技术来创立这种网络。 这个项目的设立的真实原因其实很简单, 因为当时规划署和很多大学合作搞研究项目, 而这些大学经常为了项目购买计算机, 一旦项目结束, 计算机就成为该学校的设备,只能为该校师生使用。 而当时计算机是很昂贵的资源, 学者们常常为了使用一台计算机而从一个大学飞到另一个大学, 如此以往, 让人很是头疼. 于是一个很自然的想法就是是否可以把所有这些用规划署经费购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让从事规划署项目的学者从他们本地就可以使用它们。 于是就有了阿帕网。

当然,阿帕网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 在这一过程中,   有三个对阿帕网的产生有铺垫性贡献的重要人物值的一提。 他们一个是颇有建树的心理学教授,   一个是推销员出身的国防部长,   还有一个是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高级研究规划署,当然也就没有阿帕网. 他们对阿帕网的影响也让我们看到了美国科技政策的实施过程和政府对科技领导的前瞻性.

这里的军人出身的美国总统,   就是二战期间指挥诺曼底登陆,    后来成为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的艾森豪维尔(Dwight DEisenhower) 艾氏虽然是行伍出身,    却对军方上层和与其盘根错节的军工利益集团非常的不信任,  这大概部分源自于当年他的顶头上司对其新战术的打压. 艾氏本人就是一个很有创新思想的人, 当他还是一个年轻军官时就和当时另一个年轻军官, 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巴顿将军,一起研究装甲战, 结果被他的顶头上司警告,如果他的观点违背“步兵操典”,他将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后来二战历史证明其预见性. 尽管艾氏对军方不信任, 他对科学家却非常信任. 他非常重视科学家提出的建议并且如果可能,总是让他的科学顾问给他提供决策意见.

由于艾氏对军方的不信任,所以当他考虑挑选国防部长时, 并没有从军方务色人选, 相反, 他提拔了一个跟军方毫不相干的商界人才来做这个位置, 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推销员出身的国防部长, 宝洁公司(P&G)当时的总裁内尔·麦克罗伊(Neil McElroy)。

就象中国最顶尖大学的毕业生往往愿意从公务员干起一样, 在商业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 最聪明的学生往往从推销员干起.对此,麦克罗伊做了最好的诠释.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宝洁公司开始干推销员.  后来一步步提升一直干了三十多年, 在此其间,他为宝洁公司创立了“品牌战略”并发明了 肥皂剧这一后来广为流传的商业电视推销手段。

麦克罗伊在宝洁工作的最大收获是他发现宝洁的研发部门对其研究人员的研究兴趣从不干涉. 他们可以随心所欲的研究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而这大大提高了整体研究效率和创新水平,  从而使宝洁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麦克罗伊的这一经历使他在就任国防部长之后与艾森豪维尔一拍即合. 他通过调查发现军方在研发方面各自为政的情况很严重, 许多重复性项目在不同的军种被设立, 研究经费浪费严重, 而且有价值的跨军种的研究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 于是他给打了一个报告,要求在军方内建立一个统一的研发组织来领导前瞻性的科研项目,这就是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艾森豪维尔对此当然心领神会,因为这可以让他进一步削弱军方的传统势力对科技创新的影响。于是在国会批准后, 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于1958年正式成立. 这时距离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仅一年. 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的实施效率可见一斑。

从成立之初, 规划署就明确表示不只是资助纯军事项目. 并且麦克罗伊把宝洁公司的传统也移植到规划署科里来, 签约的科研人员可以随心所欲的研究他们认为有价值的项目. 同是规划署频频与各大科研院校展开合作. 资助的项目也五花八门。 这就为以后麻省理工学院那位心理学教授,约瑟夫·立克里德,的计算机人机共生研究以即阿帕网的立项创造了一个宽松有利的环境。

约瑟夫·立克里德(Joseph Licklider)在被规划署聘认为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主任之前是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主任也是该实验室的创办人。 他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出身于一个牧师家庭, 立克里德在求学其间从化学到物理到数学最后到心理学, 前后转了数次专业, 最后拿到了三个本科学位(数学,物理和心理学)

毕业后他继续攻读心理声学博士学位并到哈佛做研究和任教。1953年他转到麻省理工学院。在那里, 他开始接触计算机,对其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从心理学背景出发,很快确认了计算机发展的方向,就是向对人最大限度的提供决策支持的方向发展。 他对人使用计算机提出了很多准确的预言,并在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人-机共生关系》。尽管这篇文章所描绘的与人的大脑紧密耦合的计算机还没有完全出现, 但互联网的产生是朝这个方向前进的一大步。

立克里德认为计算机应该是向适应于人而不是人适应于计算机方向发展。 计算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完全取代人在各个层次的重复性工作从而把人类彻底解放出来单单做决策。要达到他构想的最终目标, 一个大前提是消除当时的 巴别塔现象, 即每个型号的计算机都需要自己独特的编程语言,调试系统, 分时系统的控制语言以即计算机文件的组织方式, 这些结构的差别使任何两台不同型号的机器之间无法展开合作。

大概是源自父亲的遗传, 立克里德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人。 他也知道如何把一群人组织起来,形成网络,从而建立起沟通,以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目的的重要性.当然, 他的这个网络的成员不是奔向五湖四海去传福音的传教士们, 而是一批由当时计算机专家组成的 称为星际网络的专业人士社团。 通过这个社团网络,先进的计算机思想得以传播, 批判,和实现,也是在这个社团网络里,最初的阿帕网的各种网上讨论组得以形成。 在互联网形成之后的今天,大大小小的所谓 网上社区其实就是以此为雏形的。

立克里德最具有化时代意义的构想就是通过这个星际网络传播出去的。 他在写给星际网络成员的一份备忘录里这样说到:

“设想这样一种情形, 几个不同的(计算机)中心被连接在一起, 每个中心高自独立化并有自己的特别语言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难道(我们)不想或者说(认为)有必要让它们能够有(形成)一套预先约定的语言,从而互相之间至少能够问彼此 '你讲什么语言?'极端一点,这个问题相当于科幻作家所讨论的:我们如何让智慧的但毫无联系的生命体之间开始沟通呢?”

随后,立克里德提出:

“或许只有在很少的场合(我们才需要)所有的或绝大部分计算机能够在一个集成网络里相互合作,即便如此,在我看来,开发集成网络操作功能也是很重要的。”

这就是阿帕网的产生以及后来的互联网的雏形的最初的设想.在立克里德卸任之后,他的接班人,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同其他互联网的众多先驱一起具体实施了阿帕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23-17656.html

上一篇:最早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
下一篇:从分组交换到期货交易
收藏 IP: .*| 热度|

1 张利华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0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