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柏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青柏 2001年元2日首次青藏铁路线路考察

博文

就算是个纪念吧 精选

已有 4725 次阅读 2008-3-9 23:00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一直想写点什么,可确实不知道该写什么。青藏铁路建设已经运营一年半了,也许可以讲讲我参与青藏铁路科研工作的一些事情,就算是个纪念吧。

         2000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青藏铁路工程的建设,我有幸成为了第一批首次对青藏铁路选定线路进行踏勘的研究人员,内心的确很激动。我1986年到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开始就一直从事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特别是青藏公路10年的野外调查和研究工作基础,我又有了能为我国高原多年冻土区铁路做贡献的机会。青藏铁路建设是我所冻土科学工作者几代人愿望,我们年轻,我们赶上了。
新世纪的第一个工作日,我和刘永智研究员、俞祁浩研究员一起,随同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的同志一行18人离开了兰州,开始了青藏铁路首次冬季调查工作。虽然我已经到青藏高原10年了,高原生活应该比较适应,但对青藏高原冬季这么寒冷恶劣的天气,我仍然心里没底。由于有比较多的科考人员都是第一次上青藏高原,在青海省格尔木市作了短暂的适应性工作。宾馆里基本已经没有人了,大家都忙着回家过年了,但所有科考人员都很兴奋,不停地忙着作着此次科考的准备工作,讨论着重点科考的地段和要考察的冻土问题和现象。 
       2001年1月5日我们一行18人,穿着厚厚的鸭绒衣、鸭绒裤,带着帽子和手套,带足了干粮,出发了,去往那令人神往的地方。 
      青藏铁路冬季调查主要考察一些冬季的冷生现象,如冻胀丘、冰椎、冰漫、寒冻裂缝等,这是夏季无法看到的一些冷生现象。第一站我们停在西大滩,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分布下界的北界位置,大致向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的科考人员介绍了多年冻土分布的一些特征,考察了我所在西大滩建立的多年冻土长期观测场。随后驱车前行考察了昆仑山长隧道方案和短隧道方案的线路一些冻土问题,大家顾不上寒冷天气,拿出图纸比对和讨论昆仑山隧道方案的优缺点。第一站的工作是极为艰苦和难挨的,高原缺氧环境和冬季寒冷刺骨的风,经过昆仑山隧道方案的徒步考察,每个人都筋疲力尽,但大家顾不上疲劳,又前往了昆仑山垭口附近对62道班冻胀丘进行考察。62道班冻胀丘是我国高原多年冻土区发育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它约有18m高,长约140m,宽约45m,是一种含有冰核的隆起土丘,62道班冻胀在青藏铁路修建的过程中被炸开了。冬季冷生现象的发育对青藏铁路建设危害比较大,东北多年冻土区的铁路就因为路基下存在冻胀丘,危害行车安全,但被炸开后路基立即就发生了不均匀变形。冬季就专门调查与冻结过程有关的冷生现象。随后我们有重点对不冻泉地段发育的河冰椎和泉冰椎以及形成的冰漫等进行了考察。
        冬季在青藏高原上进行科考工作是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必须下车徒步考察远离青藏公路的铁路线路。自不冻泉往楚玛尔和高平原,青藏铁路远离青藏公路与5km左右,我们一行12位科考人员徒步考察了近5km, 对一些地表出现的寒冻裂缝进行考察和认识,考察线路上是否出现冷生现象,然后徒步5km走到公路上驱车前行。这样紧张地完成一天工作,到五道梁找旅馆休息。
       五道梁由于高原局地小气候原因,人在此地居住非常难受,加之饮用水质极差,很多人不愿意在此驻足,但我们不无去处,只有在此休息。晚间零下28℃温度,即使旅馆生炉子也难耐寒冷,冻得连衣服都不能脱,只有再裹上一层稍有点热气的被子,尽管大家都非常疲劳,但也只能半睡不睡、迷迷糊糊随便酬和一夜了。本想第二天尽早上路前往考察,但汽车不太争气,早上起来折腾了一上午有一辆物资供应车就是发动不着,最后只好拖回格尔木。我们在没有充足的物质供应的情况又上路了,赶往下一个考察地点,由于没有充足物质供应,我们只好比较快地前行,但也一直考察到唐古拉山兵站才有了喘息的时间,那一是下午的4点钟了,大家都很想下车透透气,休息一下,顺便吃点东西。可从未发动的汽车上转移下来食品,全部都冻了,水果罐头、肉肠、鸡蛋等都冻得硬硬的,根本没法吃,只好等着解冻后再吃。于是,大家就只好坐在兵站门口饶有兴趣地说起了笑话,难得这样好的工作气氛,大家心里都非常地热乎,没有怨言。
      吃过饭后,我们又驱车前往安多找旅馆修整和总结这几天来青藏铁路科考的收获。到了安多,天气和缺氧加之藏族同胞歌声笑语到3、4点钟,我们无法入眠,有些人干脆爬起来吸氧、看书。无奈第二天还要前往远离青藏公路40km的无人区考察青藏铁路线路,我们必须强迫自己“睡觉”。
经过一整夜失眠的痛苦折腾,我们驱车前往无人区,一路上大家都不说话,但可以听到轻微的鼾声。由于路况条件根本不允许我们驱车前往,我们只好将车停在安多段无人区入口,步行往前看一下。当时河流已完全结冰,到处可以看到河冰椎、泉冰椎,加上从山坡上流淌下来的洁白闪光的冰漫,着实为我们考察和认识这些冷生现象提供良好的机会。有些河冰椎就像一朵巨大冰凌花,看起来非常得漂亮。
      此次科考队员,大多是年轻人,总也忘不掉在巨大的冰漫和河冰椎上嬉戏一会儿,巨大的冰漫可以让我们暂时忘记疲劳的饥饿。躺倒了从冰漫上往下滑感觉就像是。。。。。然而短暂的快乐并没有使我们忘记工作使命,我们必须找到前往无人区的路。回到旅馆后我们讨论了第二天进入无人区可能遇到各种困难,作了最坏的打算。无人区我们所有的人员都没有进去过,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可能会遇到什么样困难。
     次日清晨我们起得很早,坐上前往无人区的车。这次遇上一次不同,从前往木里煤矿的简易公路进去。这条简易公路已经很久没有车走过了,汽车小心翼翼地找着路,一点一点地靠近无人区,虽然大家心情都很复杂,但好在是冬季,地面都已经冻结,有点颠簸但不致于陷车。汽车带着我们一心18人进到了铁路无人区,大家都很兴奋,终于我们进来了,看到了铁路无人区的样子。说老实话,无人区的科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我们第一次揭开了无人区神圣的面纱。一路上科考工作还算顺利,我们也尽可能地多深入一些,一直跑到大家都认为不能再去的地方才听了下来,对我们所看到、所感受到的东西一一地进行了讨论,对着铁路初步设计图寻找着青藏铁路所要穿越的地段、河流、生态环境特征等。
     虽然此次铁路初步踏勘工作仅为时18天,但我们还是通过此次初步踏勘,初步认识和掌握了青藏铁路的线路所穿越地貌单元,多年冻土条件特证、冷生过程以及需要对线路做出修改的地段。
2001年第一个工作日开始的冻土踏勘工作,收获是很大的,也为青藏铁路吹响了建设的号角。2000年后,为了青藏铁路的建设,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启动,拉开了青藏铁路冻土科研工作的序幕。为了能够拿到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之后我每年都要到青藏铁路沿线考察几次,而且有时一待就是几个月,为了能够尽早地获取青藏铁路施工前的冻土的地温资料,我们曾几次徒步寻找青藏铁路冻土调查的勘测孔,赶在路基修筑前将测温探头放到测温孔里。为了使测温线不致被施工过程中弄坏,将测温引线引到路基以外10m的地方,我们常常自己动手来挖一段20几米的引线沟。常常我们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但我们还是要坚持,否则工作就会前功尽弃。记得设在昆仑山的一个监测孔,最后还是被路基埋住了,无法获取宝贵数据, 但也只能感到遗憾了。青藏铁路无人区考察,刘永智、马巍和我几进几出,为的是获得无人区的一些宝贵的数据和资料,且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中科院寒旱所很多的科研人员堵在为青藏铁路建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很自豪,也很骄傲,我们是青藏铁路建设的新一代。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老一代冻土科学工作者,他们为青藏铁路建设前期科研工作付出了青春年华。我们应该为他们自豪和骄傲。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46-17615.html


下一篇:野外工作是最好的老师
收藏 IP: .*| 热度|

1 冯雨晴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