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在我心中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健康在我心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教授

博文

修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精选

已有 5435 次阅读 2008-3-7 08:3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和媒体朋友探讨如何为老百姓提供科学可靠的健康信息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  黄建始

 

各位媒体的朋友,各位健康教育界的老师和同道,下午好。

今天一方面和媒体朋友探讨,一方面向健康教育界的老师和同道们汇报一下我本人关于大众传媒和健康教育方面的思考。

我为什么会选这个题目呢?因为我感觉到现在市场上真假猴王太多了。怎么才能真正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呢?今天讲的是我本人在流行病学和健康教育这两个领域的一些思考和学习体会,跟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想和大家探讨的内容有下面几部分。第一,目前市场上的健康信息供不应求,因此就出现了鱼目混珠、真假猴王的现象。第二,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健康素养是关键。我们要相信科学,但千万不要迷信科学。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手头上的照妖镜,就是我们研究流行病学的人经常用的判断因果关系的框架思路。如果大家能了解这个框架,我们说话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随便,那么没有根据,就不会有时把自己搞得很尴尬,很狼狈。

为什么目前市场上的健康信息供不应求?因为生活好了、慢性病多了、关注健康的人多了。SARS之后市场上突然出现了大量的健康需求。但是,基本没有供方。传统的医学系统,大医院是人满为患,小医院是门可罗雀。医生只管治病,不管院前、院后的事。北京的一个研究发现,中风病人治好出院后,有的回到家里照样抽烟、吃肥肉。过了三年,这些治好的中风病人中,五个有一个又再次中风了。市场上充斥着假药,到处都是“名医、神医”,挂高科技牌“羊头”卖保健品“狗肉”。大多数医学家基本不能适应市场,出现“失语”。

于是,这些玩艺就出现了:“喝酒可以护肝”,“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科学证据在哪里?

于是,狼来了:致癌物的恐慌:苏丹红致癌、啤酒致癌、牙膏致癌,等等完全是草木皆兵。还有肥胖恐慌,搞得许多小姑娘都不敢吃主食了。还有一个怪现象就是“不舒服了就去打吊针”。我刚回国时不能理解,所有学医的人都应该知道“能吃不打针,能打肌肉针不打吊针”,可是现在最好的医院也给能吃能喝的人打吊针。我请教我们医院一位传染病学教授为什么?她回答我说:“我不给他(病人)打,他要打我呀。”行医环境差到这地步,我们的医生都成了“白眼狼”了,还能正常行医吗?

于是,拉大旗作虎皮的事也发生了:“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十大垃圾食品”,我开始看到正规媒体报道,以为是真的。那天下午在福建卫生干部培训班上一讲,第二天早餐,大家都来问我“教授,我们还能吃什么?”的确,除了白稀饭以外,我们早餐上的油条,萝卜条,腐乳,都是垃圾食品。当时挺尴尬的。我想,不对呀,中国人几千年不都吃的这些吗?为什么吃垃圾食品还吃出世界上每五个人就有一个中国人?于是就去找来源。找到那本杂志,没有文献来源。那就到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去找。也找不到消息来源。还算运气好,在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找到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主任的电子邮箱地址。我就按地址给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主任发了一个电子邮件,说,我在中国媒体上看到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十大垃圾食品。我在你们网站上怎么找不到消息来源呀?有没有这回事?第三天,我收到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主任给我回的电子邮件,说,我,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主任,不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过十大垃圾食品。而且,我们也从来不提倡把食品分成垃圾食品和非垃圾食品。我仔细一想,是呀,什么食品吃下去最后排泄的不是垃圾?

还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十大标准”。书上、杂志上到处都是,我自己和我的研究生查了一星期文献,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在那里有这十大标准。

还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道德健康”。我和我的研究生也查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文件。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上明白写着的是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和谐健康,并没有什么“道德健康”。有的人觉得道德重要,就把“道德健康”加了进去。你觉得重要,自己说不就得了,干嘛拉世界卫生组织作虎皮呀?有一次跟一个部委国合司司长一块吃饭,他讲了个笑话。有人居然邀请他去介绍美国人是怎么做政治思想工作的。

还有,“亚健康”。“亚健康”是一个目前还没有被国际主流医学科学界接受的概念。有人就说是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说的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中间态”,说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身体状态分为三种状态:健康,疾病和二者之间的“中间态”。我到世界卫生组织网站上去查,也没有找到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身体状态分为三种状态说法。其实,也有可能某个世界卫生组织的雇员或专家说过此类的话,但这并不能代表世界卫生组织。就象国务院一位办事员或清洁工说的话不能代表国务院的官方意见一样。世界卫生组织的官方观点应该是可以在它们的官方讲话,官方文件和官方网站上找到的。即使我们暂且接受有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身体状态分为三种状态的说法,因为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是躯体,精神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状态。我们知道,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因此完全健康的人是没有的,因此,所有的人都是亚健康,帽子戴上了,永远也摘不下来,除非您病了。

还有,“纳米保健品”。也是拉的高科技的“虎皮”,把普通老百姓搞晕了。我开始也晕了,因为我学物理的时候还没听说过“纳米”。后来,我有机会请教了南京大学一位专攻纳米的科学家。他跟我讲解了半天,我也没完全理解其所以然。但是,我悟出了一点。现在讲纳米保健品如何好就象有人跟你讲现在移民去月球,工资、待遇、生活比美国都要好一样!

除了上面这些万花筒之外,现实生活中“健康”故事也越来越多了。我上次在中央台一个现场直播节目中谈禽流感话题。主持人提到抗病毒药“达菲”已经卖到一千多元了,问我“达菲”能不能预防人禽流感。我说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达菲”能够预防人禽流感,因为还没有人禽流感爆发,也没有相关研究。在场的新闻评论员说那“达菲”预防人禽流感至少有50%的可能吧。我说喝开水预防人禽流感现在也是50%的可能。抛硬币多次,硬币每一面向上的可能都是50%。对于象SARS,AIDS和人禽流感这些新发的病毒性传染病,在短期内是很难有疫苗的。疫苗不是那么容易做出来的。对于这些病,健康教育就是最好的疫苗。

下面几个故事都是2003年SARS危机期间发生的事,我从网上读到的。“奇!中国五十年代医书曾记载非典症状:中新网524电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上官村医疗站站长焦彦龙日前发现,五十年代出版的《针灸医案集要》一书较为详细的记载了一例非典型肺炎症状和治疗过程,并且该书第一章《传染疾病》第六节的标题就是非典型肺炎这个词。据科技日报报道,昨天,焦彦龙已将此情况报告给了市县有关部门。

   此书所说非典型肺炎与目前的非典有何联系,对防治非典有何价值,富平县卫生局副局长纪新民告诉记者,待渭南市防非指挥部的专家组研究后才能确定 .”

我们的县卫生局副局长居然不知道SARS是新发传染病,和医学文献中的非典型肺炎完全是两码事。我们的中新网也发这样的可以作为笑料的“新闻”。

SARS危机早期,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健康教育”张贴:“非典型肺炎是相对典型肺炎而言的,是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症状、肺部体征、血象相对没有典型肺炎感染那么明显。我不知道制作这种张贴的朋友有没有一点责任心。不懂的话至少可以不说,不要把错误的东西拿出来误导我们老百姓。典型肺炎是医学上基本上可以解决的问题,而SARS在当时是原因不明的威胁生命的传染病,叫“非典型肺炎”本身就不科学,症状等明明比典型肺炎感染明显,却硬要说没有那么明显。我们的健康教育如果都这么做的话,中国的老百姓能相信我们的健康教育吗?

这是另外两条当时的新闻:(1)“将在1个月内成功研制出疫苗:经济观察报记者郭为中上海报道, 5月22日下午500,孙树汉带领的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遗传教研室20多名研究人员,终于研制出预防SARS候选疫苗,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周。4月底,孙树汉教授在上海市政府召集的SARS攻关会议表示,…,他所率领的研制小组,将在1个月内成功研制出疫苗。” 现在三年多时间过去了,有预防SARS疫苗吗? (2)“新技术2小时之内快速诊断非典:据新华社北京416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科技人员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继分离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新型冠状病毒后,16日又成功地研制出了非典型肺炎快速检测技术。”时至三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没有可靠的“非典型肺炎快速检测技术”。

问题在哪里? 如果当时我们的决策者,媒体朋友,公众都知道:SARS是新出现的传染病,没有疫苗,没有治疗方法,病毒家族经常变异,起初症状常见,多发于医护人员,死亡率高;如果当时我们的决策者,媒体朋友,公众都知道:开发疫苗需要长期努力。AIDS疫苗美国当时宣布5年开发出来。有充足的研究经费和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结果美国25年后也没有开发出AIDS疫苗;如果当时我们的决策者,媒体朋友,公众都知道:2小时可以有结果,但是,结果不可靠,或者没有多少临床意义;今天我们能有机会看到这些今天看来很可笑的“新闻/健康信息”吗?作为老百姓的一员,将心比心,我们愿意被这样的“新闻/健康信息”误导吗?

   为什么我们会被“假猴王”骗住?关键是整个国民的健康素养有极大的提高空间,从领导到平民都是这样的。根据王克安教授的研究,健康素养就是对健康和健康基本知识的认知、理解和行为。也就是说,你知道哪些是真正的健康知识,并能够用这些健康知识指导你的行为的能力。很坦率地说,我们从上到下,判断健康信息真假的能力都不敢恭维。

健康素养的确是关键。我们是应该相信科学还是应该迷信科学?看看前面说的例子,我们相信科学了吗?前面的证据很显然地告诉我们,恐怕现在还有不少人是在迷信科学而不是在相信科学。

我们是否科学地处理健康信息?包括我们的媒体,包括我们的健康教育的同事们,上面说的例子并没有造假,都是真的,我们的记者也看到书,看到做出的“疫苗”,都是亲眼所见。怎么不科学呢?不是说“百闻不如一见”吗?“百闻不如一见”对不对?下面我讲一个故事,供大家思考。这是一个关于庞迪亚克轿车的故事。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庞迪亚克厂收到一封投诉信:

“尊敬的总裁先生:您好。

这是我第二次给您写信。我不埋怨您不给我回信,因为我信中的投诉有点让人觉得我可能有点“神经”。但这确实是事实:

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吃冰激淋。而且,喜欢饭后全家人投票决定吃什么类型的冰激淋。然后,我开车去超市买。

最近我买了贵厂的庞迪亚克新车。从此,我每次去买冰激淋就会发生一件怪事。

我每次买香草素冰激淋,车就发动不了,买其他任何种类的冰激淋都没有问题,车照常发动。

  我想告诉您我不是没事找事和您开玩笑,这是真的。

我想请教您:庞迪亚克轿车里有什么东西造成买香草素冰激淋车就发动不了,买其他任何种类的冰激淋都没有问题?

  难道庞迪亚克轿车对香草素冰激淋‘过敏’?”

庞迪亚克厂厂长很自然怀疑这封信是不是一个正常人写的。但他还是派了一个工程师去了解情况。工程师很惊奇地发现写信人是一个很有教养的成功人士,住在一个豪华小区。这是一个正常的成功人士。

工程师于是安排晚饭后跟车主人一起去买冰激淋。正好,那天晚上是买香草素冰激淋。自然,车发动不起。工程师又去了三个晚上。第一晚,买巧克力冰激淋。车顺利发动。第二晚,买草莓冰激淋。车顺利发动。第三晚,又买香草素冰激淋。车又发动不了了。

  难道他的轿车真的对香草素冰激淋“过敏”?!

这是工程师亲身经历的事。工程师是个很理性的人。希望我们的媒体朋友们要学学工程师。他不相信轿车会对香草冰激淋过敏。这其实是一个常识问题。我们很多人如果在发文章前稍微有点常识就不会相信轿车对香草树过敏,但我们的确发了很多类似的文章。怎么办呢?工程师决定每天晚上跟车观察,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同时他开始记录所有的观察过程,每天的时间、汽车型号、来回需要的时间等等,很细致、系统、全面、客观地记录。在搜集了几天的资料后,工程师发现了一个规律,买香草素冰激淋的时间要比买其他冰激淋的时间短。

为什么?因为超级市场商品的摆放,香草素冰激淋放在前面,摆在前面的东西一进去就拿到。摆在后面的你转一大圈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因为大家都喜欢买香草素冰激淋,所以商场把它放在最前面,其他的冰激淋就放在后面。

现在的问题就成了为什么停车时间短车就难以发动,而不是香草素冰激淋过敏的问题。问题找到了,对工程师来说解决问题就是小菜一碟。工程师很快发现雾化装置需要足够的时间冷却才能重新发动。所以亲眼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对的。

庞迪亚克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思维指导的观察和判断至今仍然是抵抗胡说八道和迷信的最好保证。

那么,如何用科学思维来指导我们的观察和判断呢?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几位著名科学家的话。

爱因斯坦说:“在我这生中学到的一件事是:我们所有的科学, 对现实的测量, 是原始的和幼稚的,但它仍然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

三年来,我很遗憾地看到了我们许多的同胞们就记住了科学是最宝贵的东西。但忘记了科学是原始的和幼稚的,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的基本精神是怀疑,科学的基本过程是不断地修正原有的结论。

布雷福特·希尔说:“所有的科学工作都是未完成的-无论是观察性或实验性研究。所有的科学工作都有可能被新的知识否认或修正。这并没有赋予我们忽视现有知识的自由,也没有赋予我们在需要行动的时候延迟行动的自由。

如果现在科学进步了,推翻或修正了原来的结论,我们敢不敢承认原来说的是错的?有没有勇气向老百姓说原来我说的科学知识当时是对的,现在新的发现证明原来的已经不科学了?

霍模·史密斯说:“科学家就是这样的人:当他不知道答案时,他会严谨律己毫无羞愧地公开承认。这是现代科学和原始迷信的区别。原始迷信无所不知,除了不知怎么说‘我不知道。’”

如何用科学思维来指导我们的观察和判断?我想送大家一面照妖镜。有了照妖镜,你基本上不会在健康信息方面上太大的当。“苏丹红致癌”,“保健品使人健康”说的都是因果关系。我送给大家的这面照妖镜就是用于在需要判断是不是因果关系时用的。这是一种大家都可以学会的方法,不复杂,这就是我们流行病学判断因果关系常用的框架思路。这个框架思路要求我们在判断因果关系时必须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健康信息来自什么类型的研究?我们经常看到报道的健康类信息会冠上“美国的一项研究证明…”“德国的研究发现…”。产生新的可靠的关于人的健康信息的研究设计有好几种,我后面还要具体讨论。什么样的研究能够真正地证明苏丹红致癌?能够证明保健品有利健康?能够证明经常走路可以活一百岁?我们要看什么类型的研究设计。我们知道许多研究设计是不能证明因果关系的。比如说,关于苏丹红致癌的信息来者动物研究。大家都知道,动物研究的结果是不能直接用到人身上的。要用到人身上,还需要在动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流行病学研究。

第二个问题,结论是不是从流行病学判断因果关系的框架思路中得出来的?流行病学判断因果关系的框架思路要求我们在判断因果关系时分两步走。而且,要讨论研究的缺陷在哪里,研究结论是90%准确可靠,还是60%准确可靠。我这里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一句话,没有一个研究是百分之百准确可靠的。因为所有的科学工作都是没有完成的。如果我们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报道中很多话就不会说过头了,就不会让老百姓不知哪个是对的了。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讲,要证明在人身上是甲引起了乙,比如说苏丹红引起了癌。首先你要证明苏丹红是不是会在人身上致癌。现在所有的研究都是在动物身上做的,动物和人是不完全一样的。现在基因组学进展告诉我们,即使是人,每个人都不一样,双胞胎都不一样。何况是动物,在血缘上离我们那么远。再比如说保健品是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效,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必须经得起流行病学判断因果关系的框架思路检验的。要回答保健品是不是有健康效应这个问题,我们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回答两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问问是通过什么类型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如果研究类型不对,健康效应的结论肯定是站不住脚的。如果研究类型对,我们还要问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这个结论是否是根据判断因果关系的思路来得出的。下面是网上几篇报道的题目或内容。“某某中药通过循证医学验证”,“某某通过循证医学的有力证据”。循证医学的概念是很大的。这样说就好象说“医学预防了张三得麻疹”,没人知道具体说的是什么。应该说“(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预防医学中的)麻疹疫苗接种预防了张三得麻疹”。因此,当碰到“循证医学的有力证据”这类说法时,不能全盘照收,要问几个问题。首先要问“循证医学的有力证据”来自什么类型的研究?研究的种类很多。如果研究是在动物身上做的,或者仅在很少的一部分人身上做的,或者不是解决因果关系的研究设计,证据就很无力了。目前结论最可靠的,最适合人的研究就是流行病学的研究结论。因为只有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的健康、疾病及其有关因素的科学。所有的其他研究有的是研究人的,但不是研究人的健康。有的是研究健康的,但不一定是研究人的。所以你真的要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80%以上准确可靠的结论,至少要有一批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支持。要强调的是,即使有一批流行病学研究支持,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也不一定是完全科学可靠的。因为主要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有六种,不是每一种研究设计都可以用于推导因果关系。有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是用于产生假说的、用于了解现状的。而且,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还受到各种各样的外界因素的影响,还有人类伦理学的要求,等等。所以,要在人身上得出一个象数学物理那样比较肯定的研究结论是很难的,很多情况下研究是没有肯定结论的。人体太复杂了,我们人类其实对自己的了解最少。人体有十亿亿个细胞,每个细胞中的零件就比波音747飞机里的零件还要多。说某种物质可以致癌是太小看了人体神奇奥妙的系统,是把科学简化了。如果某种物质真的和癌的发生有关,充其量只能是导致癌发生的众多因素中的一个。

主要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可以分为六种:1)临床实验,2)社区试验,3)队列研究、4)病例对照研究,5)横截面研究,6)相关研究。横截面研究和相关性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只能为设计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科学研究中叫假说。比如有人做研究看中国烟草总共卖了多少,再看中国得肺癌有多少。看几年或十几年的数字,发现烟草的销售总量每年都在增加,中国得肺癌的人数也是每年都在增加。统计学处理发现烟草销售和肺癌发病率高度相关。我们能说这两者就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能够根据这个研究说中国得肺癌的人数每年增加是由于烟草的销售总量每年增加所引起的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也有研究发现芝加哥的离婚率和印度的降雨率高度相关,还可以发现北京的汽车产出和纽约的犯罪率高度相关。我们很多的调查和普查都是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结论的研究。比如说,如果调查结果发现男人比女人吸烟多,你能说男人就是吸烟的原因?因此,如果说甲引起乙的结论是从横截面研究或相关性研究中来的,结论肯定是错的。

接下来是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这两类研究是观察型研究,不能控制外部的影响,所以做出的因果关系结论最多百分之六、七十准确,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真正的金标准是临床实验,随机双盲临床实验。随机双盲临床实验要求高,难度大,很花钱。据我所知,现在没有一个保健品是经过随机双盲临床实验检验验的。所以,所有的保健品包括维生素所说的功效都是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的,都有水分。

不同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证明因果关系的能力如下:从强到弱的顺序是临床实验,社区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截面研究,相关研究。有人也许会说这么多学术名词,怎么记得住?我想,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我们能记住MP3,能知道超女,能明白PK,粉丝,为了能给老百姓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信息,学几个流行病学的名词不应该过分吧?我甚至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一点流行病学的常识。有了流行病学的常识,我们可以少上骗子的当,也可以避免传播错误的信息,误导老百姓。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药的根据首先是病例观察和专家意见。然后,主要的根据就是随机双盲临床实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这三类研究很重要的。但是,任何单一的研究做得再好都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没有单一的研究能包括所有的人,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因此,要综合各种不同的研究结果,这就是最近二十几年发展起来的荟萃分析。把类似的研究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研究的数量越多、研究的对象越多、得出的结论越可靠,越有普遍性。科学结论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真正的科学结论不是光凭专家意见。专家意见也并不是专家怎么说都行,而是专家判断产生证据的研究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可靠。专家是根据证据做出结论的。我们有的专家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实,专家意见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的是科学证据。在SARS期间我就观察到一点很有意思的中美媒体在报道SARS相关信息上的差别。我们的媒体每天报道的都是某某专家在说什么。而美国的媒体主要讲的是到目前为止有证据证明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证明什么。对于象SARS这种新的传染病,当时怎么可能有专家呢?

知道什么类型的研究之后,如果是随机双盲临床实验,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这三类(社区实验很少做,可以不考虑),我们下一步就要看研究结论是不是从因果关系的框架中得出的。框架要求我们回答两个问题。1)甲和乙有没有真实的关系?2)甲和乙有没有因果关系?回答甲和乙有没有真实的关系,有两个排除步骤。回答甲和乙有没有因果关系,有七个判断标准。

要回答甲和乙有没有真实的关系,要排除二种可能:第一,甲和乙的关系可能是“纯属偶然”,“瞎猫碰到死老鼠”。比如说,把一个银币抛一定的次数,越多次越好。肯定银币的每一面在上面的机会都占50%。比如说,您说某某保健品治疗感冒效果很好,吃了一星期就好了。其实不吃保健品,感冒一星期也好了。你说甲引起乙,我说这是偶然的发生的。怎么排除甲和乙的关系不是“纯属偶然”?就是写科学论文常说的“统计学的显著性”。比如说统计学P=0.1或者P=0.5。这其实是在说,我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已经证明甲和乙的关系“纯属偶然”的机会只有0.1或者0.5。偶然发生的机会这么小,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甲和乙的关系本身就是虚假的。甲和乙的关系不是“纯属偶然”,也有可能是假的。比如病人自己说的吃药效果。这是吹嘘保健品效果最常用的手段。“某某病人亲身说法:已被医生判了死刑,结果吃了某某保健品,马上立竿见影,保健品到病除。”我做赤脚医生的时候就遇到过。有一次一个12岁的农村孩子咳嗽,我给了他一片抗菌素。小孩告诉我药到喉咙咳嗽就停了。除了说心理作用外,您能说是抗菌素治好咳嗽吗?这种现象在流行病学中叫偏倚。还有一种造成虚假关系的现象在流行病学里叫混杂。比如说你研究心脏病,发现吸烟的人容易得心脏病。光凭这个发现您能说吸烟引起心脏病吗?不能。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烟酒不分家,很多人既嗜烟又好酒。喝酒也能造成心脏病。凭什么说是一定是吸烟造成心脏病。我说是喝酒造成的也有道理。怎么办?我们可以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技术把吸烟和喝酒分开来一个一个分析。每个因素(烟或酒)的责任一目了然。

排除了“纯属偶然”和虚假之后,我们可以说甲和乙有真实的关系。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流行病界公认的标准来判断甲和乙有没有因果关系。这些标准是:1.关系的强度,2.关系的合理性(是否与现有知识吻合)3.关系的生物学可能性,4.关系的时间顺序,5.关系的剂量-反应规律,6.关系的特异性,

7.关系的实验室证据

首先要判断关系的强度,流行病学研究如果发现关系的强度两倍以上,比较可靠。还有是否合理?是否和现有知识吻合?有没有生物学的可能性?比如说芝加哥的离婚率和印度的降雨量应该没有什么生物学的可能性吧?还有关系的时间顺序。先怀孕后生孩子,这是一个不变的生物学规律。如果甲和乙的关系是生孩子在前怀孕同一个孩子在后,这就没有生物学的可能性。再比如女人得前列腺癌,男人得子宫癌,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关系的剂量-反应规律说的是抽一支烟造成一点伤害,抽两支烟造成二点伤害。能发现这样的规律更好。而且,这些标准符合得越多越好。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一个流行病学研究能够完全满足以上七条标准的。所以,我们所有的和人的具体健康有关的研究结论都是不完全的,最多百分之八、九十准确,包括吸烟和肺癌的关系。有一小部分肺癌就和吸烟无关。再比如说前段时间媒体炒得很厉害的一个话题就是“淮河流域污染严重,造成当地居民得癌症的很多”。其实只要我们明白癌症不是急性传染病,恐怕就不会下上面的结论。企业污染河流,河流污染土地,污染的土地种出的食物吃了之后至少要十年才有可能和癌的发生有关。现在得癌也许会和十几年前的污染有关。但不太可能和近几年的污染关系太大。这都是常识。癌症的发生有基因和环境的关系,有启动、促进、发展阶段。很多致癌因素是启动阶段,启动以后没营养也不行。癌和正常细胞抢营养。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癌症一时也不一定能成气候。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估计烟草、肥胖和饮食造成60%的癌症死亡,环境和食品污染只造成3%的癌症死亡。哪个重哪个轻?把对健康威胁不大的食品小污染炒作得那么厉害,而中国成年男人每三个就有两个吸烟,中国有一亿多儿童深受二手烟之害却没有人关心。这不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又是什么?

今天,科学证据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消除由于肿瘤造成的死亡和危害并不是要完全治愈所有肿瘤,而是说在消除某些肿瘤的同时,控制其它暂时还不能消除的肿瘤,这样的话,肿瘤患者就可以带瘤生存,而不是死于肿瘤。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与狼(癌)共舞,没有必要谈癌色变,更没有必要草木皆兵。可靠的研究证据告诉我们,前列腺癌到了六、七十岁之后不治疗比治疗好,不治疗活得更长,生活更有质量。新的科学证据每天都在出现,科学家估计200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 17.6% (一百九十万)是由于感染了乙肝,丙肝和 HPV, EBV, HTLV-I, HIV等病毒,细菌如幽门杆菌( bacterium Helicobacter pylori),寄生虫(schistosomes or liver flukes)所造成的.

最后小结一下,如何保证健康信息的科学可靠?相信科学但不迷信科学。单独一项研究不能下结论。任何再可靠、再权威的单独一项研究,都不能下结论。至少要一批可靠的研究才能下一个结论。科学可靠的关于人的健康信息,应该有大量流行病学的研究支持。如果没有的话,那就是从动物实验或者从其他不是以健康为中心的研究中来的,不应该全盘接受,应该心有疑问。相信科学证据而不是只是相信专家。专家应该根据科学证据来说话。金标准是随机双盲临床实验。可靠的健康信息应该来自经科学家同行评审的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在论文中要有数据,也要讨论局限性。要小心没有参考文献的所谓“健康信息”,使用之前要慎之又慎。即使有参考文献还要看参考文献是来自一流学术杂志还是取自三流学术杂志或非学术杂志。健康信息事关老百姓的生命,马虎不得。再怎么强调健康信息的准确可靠也不过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82-17243.html


下一篇:并非耸人听闻的情景
收藏 IP: .*| 热度|

1 张星元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