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好奇与探索( 人之思考15) 精选

已有 5453 次阅读 2008-2-27 10:45 |个人分类:关于人的思考

 

    经验告诉我们,每当谈到好奇,马上会联想到探索。因为好奇与探索,二者表现在发生者脸部的表情和行为的特征都非常相像,而且彼此关系又那么紧密。一个人好奇的时候,内心出现不平衡,七上八下、难以平静,从而会产生自发的冲动和兴奋,迫不急待去追究一些困惑或想不明白的事物、现象,于是自然显示出探索的行为。所以可以说,探索是好奇的表现,好奇是探索的根源,彼此多少存在那么一点因果关系。

 

    其实,事情远没有如此简单。毕竟好奇与探索是两个词,代表了人的两种活动状态。在心理学界,许多学者都将好奇视为一种情绪,理由是它具有情绪的全部特征。一个人好奇的时候,别的人总能从他或她的表情神态、神经生理以及内心体验等方面察觉出一二。好奇跟其他心理活动不同,当然也与其他情绪也有不小的差别。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一旦发生,它不是一般地像别的情绪那样,仅仅是表露出情感和内心体验一下而已——不再有进一步的动作,而是跟兴趣很相似,立马会驱使当事人采取与好奇认知、好奇情感相匹配的好奇行动来。因而,好奇有人将它界定为一种心理需要,而且这种心理需要除了自发的本能反应外,还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这是探索的特征,具有内在驱动的功能。所以,剔除了探索,光停留在情绪范畴界定好奇,让人有意犹未尽的遗憾:至少没有表述完整,没有准确地把握好奇的内涵。为此有人指出,对任何人来说,好奇既可用来描述具体的行为——尤其是探索行为,同时又可作为假设的构念用来说明该行为。可见,好奇中应当包含探索,没有探索就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好奇

 

我们提出好奇包含探索,可从Langevin那儿找到依据。他曾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对好奇及其好奇的分类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1971):其一,好奇可作为一种驱动状态,它可用行为的尺度予以测量;其二,好奇是一种人的个性特征,它可用人格方面的方法进行测量。如果这样的观点有其合理性的话,好奇就不是单一构念,从概念层面上分析,好奇应当有好多个定义,倾向于包容较宽泛的各种特征,因此将探索纳入好奇概念的外延之中,是有证据可稽的。

 

那么探索是什么呢?不用多说,在科学界,探索是研究的代名词,它涉及收集环境信息、探究现象背后规律性东西的一种行为。喜欢咬文嚼字的人觉得,这容易产生如下的争论和问题,即探索行为是根据动物或人类在探索时的行动表现予以界定呢,还是根据所透射出的行为目标或意图予以界定。或许有人会说,这二者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可结合起来应用。但是,若要为大家便于掌握,对探索行为的界定,还是应当有一个简便、独特的尺度。根据外显的行为表现鉴别探索固然好,可是探索不发展到相当的阶段,旁人可能很难断定他是在探索呢,还是性情所致、随便玩玩。事实表明,专心致志探索某奥秘的人,很多时候往往是一个人在肚皮里做功夫,即便自己心中已经形成较为明确的探索目标和意图,由于探索过程和探索结果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要说用通常的观察方法未必能发觉,就是探索者本人也不敢理直气壮向外界宣称:我目前在探索。

 

探索的人,肯定比我这个整天关在斗室里闭门造车的人有发言权。探索是高度自主、需要胆识和智慧的行为,环境最多只能起到催化和提供条件的作用。探索要经历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只有到搞出名堂的那一天,探索者才有资格说自己探索时如何如何的坎坷和艰辛。各种各样的探索,都是以解决疑问和找到答案论英雄,否则一切免谈。回首人类历史,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后辈知晓或写进历史书留传下来的探索事例和探索者,都是成功的探索案例。至于那些成绩不足挂齿或者确实没有收获的探索,相比之下,虽然也应当属于探索,而且在探索事例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被人所谈忘——这些探索者最好的结局是,只有在同行的探索成功者在谈体会、总结经验时提到他们,后人方才知晓。其实,这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大浪费,实在可惜。

 

探索常常只有开头,没有结果。有不少人,为关注的问题探索了大半辈子,绞尽脑汁,最后除了留下一大堆草稿和资料,在外行人的眼光里,当然不知道你在干什么,甚至说你在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也不算冤枉。这是什么缘故?不是探索者不努力,也不能责怪外行人没有人情味,而是探索的行为有时太离奇,探索的性质又决定了其成功的几率很小——它不能按常规办事,不是在做一件既定的重复性工作,肯定能完成。所以,如果要描绘探索的话,那就是:变幻莫测、扑朔迷离、结果难料。许多探索在起步的时候,探索者往往只有一个轮廓性的想法,它很短暂,一闪而过,以后可能永远无法准确回忆起来;它又很粗糙,模模糊糊、隐隐约约,甚至难以用笔描绘出来、用纸记录下来。探索真实只是一种方向性的念头,其中闪烁着迷人的光芒,探索者一旦陷入其中,便有欲罢不能的感觉,而旁人看来却很不顺眼:言语颠在倒四,举止不合常规,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然而,说不定,正是这些举止,恰恰构成了探索的真实写照。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探索不能用通常的行为指标衡量。最好的尺度,或者说最能深刻说明探索特征的,就是好奇。好奇是探索的动因,好奇是探索的归宿。探索者所表现出来的相关行为,如果旁人无法理解,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借助好奇这把“钥匙”,保证能给大家有一个可接受的解释和标准。Loewenstein (1994)指出,好奇牵涉四个核心问题:一是定义和维度,二是原因,三是好奇的意愿,四是情境维度。他还提出第五个核心问题,即表露性和强度。他指出,好奇能引起人注意力焦点的变化和促成结果之突然性。Loewenstein相信,除了稍纵即逝的特点外,好奇是一种强有力的驱动力量,它通过探索得到畅快的宣泄,所以一会儿导致探究行为的冲动,一会儿又表现为对意图的自我控制。如同Pandora and Eve故事中所描写的,好奇会使人故意去接近可怕的结果,一个理性的人常常难以做到这一点。凡此种种,都可视为探索的表现,因此探索的背后是好奇,没有好奇,探索将失去精神支柱

 

    那么该如何认识好奇与探索的关系呢?我们不妨参照McReynolds根据动物实验奠定其有关探索行为的理论基础作些分析。他认为,有两种探索行为:一种是探索行为的驱动,一种是探索行为的适应。对于前者,如生物被激励,是指动物为了从环境接受可感知的新信息,显然这是一种主动的探索(Fowler观察发现,动物可在接触刺激之前而不是在接触刺激之后,产生探索引起的反应),大鼠的迷宫活动可为此作证。对于后者,如生物呆在充满刺激的环境中,必须进行调节和适应,显然这是一种被动的探索。这么说,探索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好奇与探索密切不可分,实际上只适用于主动探索这一种。从通常对探索的理解,即使是动物,只有在没有外界环境刺激包括饥渴(以满足体内平衡)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寻求活动,才称得上真正的探索。而有害刺激引起的偏离体内平衡状态的行为驱动,因为好奇的发生与之相去甚远,严格地说,就不能属于探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16383.html

上一篇:人的好奇天性( 人之思考14)
下一篇:好奇的探究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