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z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诗忠 多年与书打交道,耕耘、浏览,感悟、思考……

博文

对“也谈科学家是怎样一种人”的说明

已有 4808 次阅读 2008-1-2 16:1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学家是怎样一种人?”这个问题看来大家较为关注。短短的几天内,笔者的相关博文有近600人次阅读,并作了点评。其实,笔者当时仅有感而发,真正要对这个问题考虑清楚,还得有赖大家的指点。作为回复,也是负责起见,笔者想结合读者评论,有针对性的围绕这个问题作些补充。

一、如果搞抽样调查,科学家们和老百姓是一样的正态分布!

我在博文中所引用的资料,摘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西蒙顿(Dean keith Simonton)的一篇“创造力与天才”的文章,表明“科学家等创造性天才属于怎样的人”是一个很复杂的人文科学问题。而且,也没有引用完全——仅引用了历史测量法的调查结果,且省略了原作者下面的重要阐述:

然而,上述分类距科学结论还很遥远。毕竟,历史上的天才总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尽管对杰出的创造者来说,患有精神疾病的概率不是很高,但是从绝对数来看,还是占了一大批。因此,在使用这些数据之前,我们必须先要算出发病率,然后才能推及普通人群。第一个这样做的人是哈维洛克·埃利斯(Havelock Ellis)。19世纪末,他研究了被《世界名人大全》(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收入的1000多位创造者和领导者,发现4.2%的人表现出明显的心理病态(如精神错乱),8%的人表现出忧郁,还有5%的人有人格障碍。他还报告说,其中有16%的人曾入过狱。今天看来,这个数字似乎不会引人注目,但是当时恰逢世纪之交,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立即得到了肯定和重视。

即使如此,这个调查数字仍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普通人群的精神疾病发生率等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不堪设想。同时作者还进一步论述道:

近期,内容最为广泛的一项历史测量法调查是阿诺德·路德维格(Arnold Ludwig)于1995年实施的“伟大的代价”的研究。他研究了1000位杰出的人物,包括创造者和领导者。尽管这一研究结果过于复杂,难以在此详加说明,但有四点必须提到:

    1.这些杰出人物中各种心理异常的发生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心理异常的内容包括抑郁症、躁狂症、精神病、病理性焦虑、自杀、酗酒和吸毒,其发生率在70%~80%之间。

    2.个体的心理病理程度与个体的成就之间具有正相关。为了确立这种关系,阿诺德·路德维格设计了颇具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以测量他们一生的创造性成就。

    3.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领导者人群的异常发生率比创造者人群低,而艺术方面创造者的异常发生率比科学方面创造者要高得多

    4.不同的创造群体往往患有不同的精神疾病类型。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和其他症状的发生状况,随创造者所从事的领域而有所不同。例如,在艺术创造者中间,建筑艺术家表现出的症状相对来说要少一些,而诗人却几乎表现出上述所有的症状。诗人和科幻小说作家通常深受吸毒之苦,而写实小说作家却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

从上述这些研究中得出的总体结论是,历史纪录确实支持心理病理与创造性天才之间存在相关的观点

 

假若结合心理病理学诊断和心理测量法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彼此互为参照,可信度自然会更高。根据心理病理学研究,作者谈到:

南希·安德森(Nancy Andreasen)对一些广受读者欢迎的作家进行了有趣的研究,他们都是著名的衣阿华大学作家协会邀请的对象。他把这些作家与在其年龄、教育程度和性别等方面都相似的对照组成员作比较,结果发现,这些作家的情感障碍、酗酒和自杀等发生率要比对照组高出3-5倍。事实上,其中有80%的作家深受心境障碍,特别是双相性躁狂抑郁症的困扰。

……这两项研究都遭到方法论方面的批评,因为它们无法为创造力和心理病态之间的关系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尽管如此,这些结果与用历史测量法研究的发现是相一致的,而且也与本文下面将要提到的心理测量的结果相一致。此外,还有一个并不存在这类问题的心理评估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个特别令人感兴趣的调查范围十分广泛,涉及到19000个来自日耳曼民族的样本,其中294人是天赋极高的创造者。调查结果表明,创造性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心理病理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而创造性成就中等水平的人,其心理病理异常的发生率正好介于杰出的创造者和普通大众之间。因此,正如路德维格的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心理病态的程度与创造力的高低之间有一定的关系

 

根据心理测量法研究,作者谈到:

卡特尔(R.B.Cattell)对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作家和科学家进行了16种人格因素的问卷调查。总体上说,所得结论是对他的历史测量法研究的补充。很明显,这些杰出的创造者与常人有着不同的表现,其中有些表现可以被看作是心理病态的症状。特别有趣的发现是,那些艺术家比科学家在情感方面更不稳定,这一点与历史测量中获得的结果(心理病态与艺术创造力的关系比起它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更为紧密)相一致。

 

二、那份名单很过时了吧,John Nash都没有。

笔者引用的资料发表于20世纪末,不过就凭“19世纪末,哈维洛克·埃利斯研究了被《世界名人大全》(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收入的1000多位创造者和领导者”,“1995年实施的这项研究,调查了1000位杰出的人物,包括创造者和领导者”,以及心理病理学研究“涉及19000个来自日耳曼民族的样本,其中294人是天赋极高的创造者”等认真的描述,我们就该相信,如此规模、追溯时间又这么长的三项研究所获得的结论相近,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更不能轻易用“过时”二字否定得了。

诚然,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尤其是科学人文的研究相当滞后的情况下,非常欢迎新的研究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发表,让人大开眼界。我们非常渴望有志者群策群力,为它添砖加瓦。如果这方面的研究确实达到一定的水平,我作为出版界资深人士,愿意为它尽早结出丰硕的果实效劳。

 

三、科学网博客把中国科学家是什么样的人展示得一清二楚!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宝库吗?!他们的求索精神,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迷茫困惑,他们的怀才不遇,他们的xxxxxx,他们的......在科学网上俯拾皆是!

科学网在展示科学家风采和凸显科学人文方面的效益,有目共睹。笔者在“也谈科学家是怎样一种人”一文中只是顺便以一个普通博主的身份,呼吁科学网能否利用其有利的平台优势,为大家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特别是带有共性、涉及面较大、科学研究和普及方面较敏感混沌,而且大家比较感兴趣、通过争辩有利于理念创新和文化积累的问题,尽可能提供最大的便利——比如开设专题栏目、便于查阅等等,仅此而已。

听说,科学网在新的一年中要改版,这就算是笔者的一个建议,以便让关心科学的华人交流并从中受益。科学网不应该是一个偶尔浏览、看了之后印象不深,结果不看也无所谓的互联网站,对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3-13751.html

上一篇:也谈科学家是怎样一种人
下一篇: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2: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