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茶坊,一品茗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树涛 噩梦醒来是幸福

博文

谈中国大学的准入机制 精选

已有 5189 次阅读 2007-12-22 00:04 |个人分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06年11月6日,CCTV《第一时间》报道说:“台球神童丁俊晖……去年获得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冠军,他成名后的一句名言‘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曾引起社会激烈的争论。丁俊晖的“读书无用论”让经纪公司头痛不已,经纪公司认为这不利于塑造丁俊晖的品牌价值,于是对他进行了崭新的形象设计,第一步就是进入大学深造。于是先后有上海交大、复旦、西南交大三所国内著名高校发出了主动邀请,西南交大甚至表示,如果丁俊晖愿意来,学校甚至可以特事特办免去一切费用,并帮助丁俊晖获取读研究生的资格。最终丁俊辉选择了上海交大。”这则新闻一经报道,在全国掀起了强烈的反响,它实际上折射出一种教育上的深层次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格准入的机制问题,即大学的资格准入是什么或者说大学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拔人才?

我国大学准入机制也一直是学者和大众争论的焦点,高考应试所带来的对青年学生兴趣的剥夺、人性的压抑、综合素质发展的限制等等弊端已无须赘述,随着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以素质为导向的资格准入在大学中开始盛行,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采用的单独、提前命题避开高考应试的做法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但同时大学的资格准入机制应以学生什么样的素质为导向?这种资格准入规则的制定受什么样法理的限制?高校特招现象中的自我约束能力有多大?

大学的招生质量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所大学未来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将提高大学的美誉度,而大学美誉度的提高又会反过来提高生源的质量。根据自己的专业设置,各高校都希望能招到在其相应专业拥有相应天赋或潜能的学生。因此特招生的招录,本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偏才、怪才的存在是客观的。当年钱钟书、吴晗,数学糟糕,文史拔类,清华破格特招,至今传为佳话。但是对于特招丁俊辉似乎并非基于发挥其天赋和人才培养的初衷,更多的是“聚集人气,扩大宣传”的需要,也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其美誉度,而这种方式所提高的美誉度恰恰是不真实的,是对广大老百姓的愚弄。丁俊辉的天赋是打台球,而上海交通大学招丁俊辉入学,并非要发挥其这一天赋从而提高其台球专业的美誉度,丁俊辉很可能学习的是历史专业,这可能恰恰是他的弱项。以此推理,上海交通大学所提高的美誉度是虚假或者说是泡沫式的美誉度,而且这种虚假美誉度是与丁俊辉提高其学历以符合“台球是项绅士运动”的真实动机相交换的,这种丑陋的交换所带来的虚假美誉一旦被人们识破反而是对大学公信度的重创。所以世界一流大学很注意避免犯类似的低级错误,资格准入机制严格而又公正。比如说按照上海交通大学的逻辑,如果当年克林顿总统任期结束后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似乎更能提高哈佛大学美誉度,但是哈佛认为克林顿能够领导好一个国家却不能领导好一所世界一流大学为由拒绝克林顿担任校长。当有记者问哈佛大学校长,如果比尔·盖茨想回哈佛完成学业,哈佛是否允许?哈佛大学校长毫不犹豫的说“NO!”而事实证明,哈佛大学对于名人的拒绝丝毫没有影响其美誉度,它严格的人才准入机制恰恰有力地支撑了它的公信度。

 一流大学对丁俊辉的特招是自掘我国高等教育的坟墓。按照人们的常识,越是好大学其准入资格应是越高,被准入者所具备的专业天赋和潜力也应越强。如果按照个人的专业潜能来招生,丁俊辉以一个初一就辍学的学生身份以先前的观念是不具备资格的,他被特招则是对这一观念的彻底颠覆,从而引发下面的推理:大学的准入资格根本就不需要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它的准入资格完全可以降低很多——甚至不需要上高中。因此,它恰恰是对“读书无用”的证明,打台球都可以一步跨入一流大学,读书作什么用呢?一流大学尚存多少神圣呢?中国高等教育准入资格尚存多少难度?大学拥有适度的招生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是在被赋予权力的同时,大学亦有恰当使用这一权力的义务,但是丁俊辉被一流大学特招恰恰表明了大学在滥用这种自主招生权或者说我国大学尚不具备这种自主招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从另一个角度讲则证明大学权力的行使缺少起码的法理监控机制,其结果随着大学自主权的增大,大学自治的展开和深入,这种滥用有导致权力失控的危险。而这从根本上对抗和颠覆了自治的大学精神,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趋向的颠覆,动摇了其根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806-13075.html

上一篇:从“象牙塔”到“十字街”看大学自治的变迁
下一篇:《哥本哈根》的追思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