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5-7-30 17:24:57
僵尸肉:都是噱头惹的祸

 
“小饭馆里用的都是僵尸肉”“够长沙人吃27天”“防僵尸肉三招”……不久前,媒体上突如其来的“僵尸肉”风波让普通民众一阵慌乱。可是没过几天,“僵尸肉是假新闻”却又从某微信公众号引爆进而被疯传。
 
剧情戏剧性地反转,颇让人无所适从。十余家各类媒体跟进报道,更是让“僵尸肉”一时间成了传统媒体、互联网和移动端的头条。
 
事件逐渐冷却后,涉事媒体、记者以及一些第三方人士和机构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复盘。有人认为双方都没有明确的证据,属于嘴仗;有人认为记者基本功不够,无法确保新闻真实;也有人关注库存肉的安全性和检测技术……
 
但如果撇开纷纷扰扰的各类求证和辩论,列出让事件得以快速传播和发酵的关键词汇,就会发现标题中的“僵尸肉”“假新闻”是刺激公众神经的“罪魁祸首”,是不折不扣的噱头。
 
仔细通读新华社“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一文,其实通篇叙述的重点只是说海关屡屡查获走私肉,对国家食品安全造成很大影响。但一句信源表述不详的“甚至冷冻三四十年的肉”就被抽象、形象化成“僵尸肉”并做了标题,引起恐慌。而北京科技报记者洪广玉从分析判断加求证的方式对上文提出质疑本无可厚非,但标题突然出现文中并未详述且证实的“假新闻”,一下子让事件升级。
 
两篇“标题党”的文章,辅以没有确切证据的引述,为“僵尸肉事件”的始作俑者。虽然有炒作之嫌,但不可否认的是,极高的人气和关注度,构成了传播学上的成功,换回了很多个人和机构梦寐以求的粉丝数、点击量。
 
迎合公众的猎奇心,制造耸人听闻的噱头,已经逐渐成为各类媒体下大力气最愿意做的营销。然而,是做有噱头、有兴奋点的“人造新闻”,还是做有价值、有良知、有责任感的理性新闻,一直是萦绕在新闻人心中不愿提及的隐痛。
 
无论中外,当前靠噱头和标题党获得事半功倍的案例越来越多,它们在传统媒体人的鄙夷中病毒式地快速生长。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这种噱头战胜新闻价值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分享和流量就是最大的故事。这代表着商业价值,只要被吸引、被点开,新闻本身的价值已经无足轻重。
 
虽然不甘,但这就是事实的存在。因为公众已经成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而非新闻生产者和专家的专业判断,这本身就是时代的进步。公众的点击和转发意味着新闻不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方的互动。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它的本质是要求媒体人生产更好的新闻。
 
然而,当新闻生产只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和制造噱头,将会把新闻自身推向另一个深渊。互联网上曾经泛滥的黄赌毒已经是前车之鉴。仅仅依靠庸俗和噱头的标题党,而不注重真实、系统的优质内容生产,虽可能获得短期效应,但长期来看无异于饮鸩止渴。
 
新闻就是新闻,媒体还是媒体。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都需要用心中的尺度去衡量自己的产品,把握好度的选择。
 
话说回来,“僵尸肉”虽是以闹剧收尾,但还是为“看戏”的公众普及了食品安全的常识,也算是有利有弊吧。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7月刊 社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