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倪伟波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5-5-30 15:49:6
潘建伟:让中国立于量子通信之巅

 
29岁的他凭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与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虽然成名海外,但他却心系祖国。
 
回国后,他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使国内几乎“零基础”的量子信息实验研究得以快速起步,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隐形传态,同时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
 
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潘建伟。
 
学有所成 毅然回国
 
1987年,17岁的潘建伟放弃了保送浙江大学等高校就读经济管理类热门专业的机会,毅然选择了自己钟爱的物理专业,进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在中国科大,他第一次接触到量子力学,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1996年,在中国科大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学位后,潘建伟来到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投身Anton Zeilinger教授门下攻读实验物理学博士学位。
 
为了能尽快进入实验量子物理的前沿,潘建伟几乎整天都泡在实验室里,摆弄着以前从未见过的光学器件。
 
经过一年多的日夜艰苦努力,他和实验室的同事们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实验,即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的量子隐形传态。这个实验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被认为是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同时被美国物理学会、欧洲物理学会和《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进展,并被《自然》杂志特刊纳入“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2001年,潘建伟放弃了国外为他建立实验室的机会,回到母校中国科大。
 
谈及回国,他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从没想过不回国。当初出国,就是为了做实验研究。积累了一定知识和技术以后自然要回来,这是从出国那天开始就决定好的事情。”
 
初衷未改 奉献科学
 
回国后,潘建伟发现国内技术条件不足以支撑一个在国际上持续领先的研究小组。同时,量子信息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技术和较高强度的经费支持。
 
2003~2008年间,潘建伟便开始国内、国外两头跑。一方面在中国科大实验室大力发展光量子信息技术,另一方面在欧洲从事冷原子量子调控方面的学习与合作研究,并通过在国内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等方式培养该领域的研究力量。
 
2008年,潘建伟将其在海德堡大学的实验装置整体搬迁回中国科大,同时将这几年在欧洲精心培养的一批优秀年轻人才引回国内,形成了一支优势互补、创新能力强的团队。
 
自组建至今,团队成果1次入选《自然》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技亮点”、2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3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国际物理学重大事件”、7次入选由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中国梦,都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之努力,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潘建伟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5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