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人类文明百舸争流。自18世纪以来,现代化成为一种世界潮流。随后在19世纪,现代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追求,并成为20世纪的一个国家目标。
在21世纪,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在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国伟大复兴。
纲举目张。在中国复兴梦的有力指引下,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简称“现代化中心”)潜心现代化研究,每年都站在世界前沿提出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现代化的世纪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运河战略新四化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此次战略既有第一次现代化的内涵,如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有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如信息化和创新驱动,属于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现代化中心主任何传启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2010年,中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因此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从初等发达国家晋升中等发达国家,然后从中等发达国家晋升发达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提出了一条新的可选路线——“运河战略”,希望可以藉此迎头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
“运河战略”拥有怎样的基本内涵?何传启给出了一个独特视角。
他指出,运河战略是以未来的(21世纪后期)世界前沿为目标,选择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综合现代化路径,积聚两次现代化的精华,避免两次现代化的误区,两步并作一步走。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皆是两步走: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开始第二次现代化。
中国将“两步并作一步走”,既可以走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化新路子,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让中国可以迎头赶上未来的世界先进水平。
按照“运河战略”的原理,《中国现代化报告》先后提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图:经济现代化路径图(2005)、社会现代化路径图(2006)、生态现代化路径图(2007)、文化现代化路径图(2009)、农业现代化路径图(2012)、城市现代化路径图(2014)、工业现代化路径图(2015)等。
作为“运河战略”的理论基础,综合现代化理论有十个政策要点。同时,先进生产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早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现代化“四步走构想”
“运河战略”要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我们现在水平有多高?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给出了一个答案。在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中,中国处于70名左右(131个国家排名,不同指标表现不同);中国现代化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属于一个初等发达国家。
几个数字可以清晰地展示当前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2010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已经完成了约92%,第二次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等)约为发达国家的2/5,人均国民收入约为4240美元,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2。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意大利水平。”报告中的结论指出。
随着中国现代化现实图景逐渐浮出水面,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如何规划,步子应该怎么迈,每步迈多大,这成为了现代化中心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1年,新一期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提出中国现代化的“四步走构想”,并明晰了21世纪中国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四大分解步骤。
中国的复兴,是全面的复兴。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何传启说,中国要全面实现“六个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也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现代化是一项世纪工程,任重而道远。
“和平鸽战略”的全球意义
一般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两个环境因素的制约,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国际环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认为,中国可以制定和实施“和平鸽战略”,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扩展中华民族的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图3中,大家不难看出这只象征着和平的鸽身覆盖地区所具有的意义。
鸽身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鸽身的头部。
“立足亚洲,放眼全球;东西比翼,南北协作;美欧均衡,政经兼备;互利共生,协调发展;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升亚洲文明水平。”何传启指出,这是“和平鸽战略”所具有的战略特点。
报告经过详细的研究,提出亚洲国家联合会的总部建议建在海南岛,并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让人们可以在此进行自由贸易、自由旅游、自由投资、自由购物、自由留学、普及高等教育等。
这份2008年出台的报告,也在当今中国逐步铺开的发展蓝图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创新驱动新发展
1999年何传启主持出版了《第二次现代化》丛书。在他看来,第二次现代化的动力是创新、知识和人才,国家创新系统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随后,创新驱动模型被不断完善,并用于现代化各个领域。
在创新驱动模型中,创新是现代化的原动力。其中,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产生新科技,技术创新和新科技相结合导致新产业,新产业导致新经济,新经济导致新社会,进而推动新现代化;从创新到现代化的各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形成从创新到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驱动。
纵观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报告》所提出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思想,不难看出现代化中心的研究与中国现代化之路乃至世界现代化的契合点。现代化中心的创新,也一直驱动着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不断发展。
早在2005年,报告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六个新特点,要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化和信息化、高技术和适用技术、工业化和全球化、工业化和工业转移协调发展的新工业化之路。
面对城市化发展逐渐凸现出来的各种不协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又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10个协调发展。其中,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国际化、郊区化及大中小城镇、经济现代化和地区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城市化均衡快速发展提供了全面的解析。
但是,现代化如果进行过快、过急,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10条建议。其中,几条建议中所提出的“三”,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全面的视角:
发展三个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建立三个生态制度:生态补偿、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和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实施三项生态工程:绿色家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工程;制定三个生态战略:国家资源安全、国家能源安全和国家环境安全战略;组建三个政府机构:国家环境部、国家能源部和国家地区开发署。
2009年,报告又提出了“文化现代化路径图”和18条建议,包括实施“全民文化素质议程”、《中华文化振兴战略》和《中华文明精萃工程》,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和文化竞争力等。
现代化中心提出的四大战略构想,不仅为未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勾勒出清晰的路线,也为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七巧板增添了“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