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周末。许多人开车出城,踏青赏花去了。
但是,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的一楼多功能厅里,气氛却有点紧张。在36位应聘者面前,摆着一份现代化知识问卷。应聘者绝大多数来自中国和美国的重点大学和国家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简称“现代化中心”)从200多位申请者中挑选来的。
答卷很快统计出来。关于“什么是现代化”的回答,只有11%是对的。
事实上,19世纪中叶以来,无数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而上下求索;20世纪中叶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都把现代化作为国家目标,激励国人奋发向上;步入21世纪,它将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世纪,也是我们同圆中国梦的世纪。
为国家复兴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无疑是我国科技界的历史使命,中国科学院更是肩负重大责任。2002年,现代化中心挂牌成立,它的职责是从科学角度探索中国复兴的现代化之路,为我国现代化描绘一幅科学蓝图。
今天,就让我们一窥这幅正在描绘和日益清晰的国家现代化的科学图景。
古老民族有强音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5000年历史的古老民族。
历史兴衰,朝代更迭。在18世纪以前,中国曾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创造了农业文明的辉煌历史。但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出现,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分水岭。
18世纪以来,中国的传统文明逐步走向衰落。此消彼长,欧洲凭借工业文明的势头,逐渐成为了世界潮流的霸主。为此,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56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告:“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198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他说:“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到达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梦”,成为了这个古老民族发出的最强音。
条条道路通复兴
西方有一句谚语:条条道路通罗马。
借用这个比喻,现代化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说出了他心中的疑问。
“要在有限时间里走到‘罗马’,必须知道罗马在哪里,通向罗马的道路有多少,哪条道路是最长的,哪条道路是最短的,哪条道路是最快的。”他说,“如果不知道罗马在哪里,你是很难走到罗马的,除非‘天上掉馅饼’,正好砸着你。”
中国的国家现代化,也面临着同样的课题。
何传启接着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民族复兴,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有多少,哪条道路是适合我们的,哪条道路是不适合我们的。如果不知道现代化是什么,不知道现代化的合适路径,我们是很难实现现代化的。”
国家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应该如何解答,现代化中心给出了他们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