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5-10-14 17:42:51
台湾“中央大学”天文所教授叶永烜:
发展空间科学 重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国空间科学起步比其它先进国家要晚,但在有些项目上,如“长征火箭”“神舟”和“天宫”等,都有非常快速的发展,并取得重要成果,成为国际注目的焦点。但如果把目光放远,我们就会知道有很多地方还待开启。
 
从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的角度来说,把网撒得越大越好,什么都要做。但由于资源和人力所限,加之追求卓越的观点,往往应该找几个着力点作为主打。其它的项目则应尽量采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让国内科学团队积极参加和分享其它国家深空采测的成果。
 
要凝聚来得不易的科技人才,让他们发挥更大力量,让他们百战百胜,而且要避免将来产生断层。谈来容易,可是碰上从立项到任务完成动辙需要10年或更长周期的计划,便需要有一套特殊的危机处理和管理方法。这个崎岖之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空局都走过。
 
“学问要如金字塔,要能博大又能高。”这些在任务立项前的大量调研工作和硬功夫,事实上便是将来各种深空探测任务的基础。秘诀在于如何能够使投资和报酬率达到最高水平,尽量减少重复,把力量聚焦在最重要和需要创新的地方。欧空局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工具是建立良好的信息平台。欧美这两个太空组织和日本宇航局,正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界和业界投入到五花八门的空间科学研究项目中来,也尽量利用民众无穷的创新和想象力,推动航天事业。
 
中国有一组非常具前瞻性的天文物理空间计划,其中包括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和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这些重要实验的规划和后续工作一定能提供很多科学机会。但怎样让全国甚至国际团队知晓,得到更多的鼓舞和协助?如果我们回顾其它国家的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的发展历史,便会发现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有一定的原则。即是从简到繁,要得到最后答案才收手。
 
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中国在空间科学和月球及深空探测的比重将占全世界的1/5到1/4,所以应该会有很重要的科学贡献。借鉴别人的经验,若再在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培育和引导优秀青年人才入一线队伍、优化信息平台、建立科学计划的遴选和立项前的调研机制、定时修正具备制高点的长期科技发展计划路线图方面多加注意,相信定可使中国的国际空间科学合作的前景更为辉煌。■
 
(叶永烜,天文学家,台湾“中央大学”天文所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彗星物理、太阳系及行星起源、行星大气及外大气系统等。)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9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