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4-7-28 15:32:57
|

根据1993年5月获国家批准的初步设计报告,三峡工程按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施工。从1993年的准备工程算起,总工期17年。
第一阶段(1993~1997年)为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施工期5年,以大江截流为标志。
第二阶段(1998~2003年)为二期工程,施工期6年,以实现水库蓄水135米、首批机组发电和双线五级船闸通航为目标。
第三阶段(2004~2009年)为三期工程,施工期6年,以实现左右岸26台机组全部发电和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完建为目标。
防洪效益为世界之最
三峡工程建成后形成的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设计预留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三峡水利枢纽最大泄洪能力为116110立方米每秒,可削减的洪峰流量达27000~33000立方米每秒,属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三峡工程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长江中下游防洪条件,特别是可以将荆江河段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可使江汉平原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在遭遇特大洪水时可避免发生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
发电效益显著
三峡水电站共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含右岸地下电站6台单机70万千瓦的机组),加上电源电站安装的 2台单机容量5万千瓦的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最大发电能力约1000亿千瓦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效益显著。三峡水电站最大输电半径是1000公里。目前,机组所发电能主要送往华中、华东、广东等地。三峡水电站强大的电能,不仅可以缓解受电地区电力紧缺的形势,而且通过三峡水电站,可以把华中、华东、华南电网联成跨区的大电力系统,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
航运效益显著
三峡水库形成后,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江段,改善航运里程660公里,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工程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和航深,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汉口间通航条件,使万吨级船队由上海直达重庆的保证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可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充分发挥水运优势。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6月刊 巡礼)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