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们部署了三套机器人,计划从巴布亚新几内亚(PNG)1500米海底处获取高级铜矿和金矿——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性质的深海矿产开发项目将会在2016年启动。
就在4月下旬,经过多年的谈判和讨价还价,PNG政府与加拿大鹦鹉螺矿业公司(Canada-based Nautilus Minerals)签署协议,将共同致力于推动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而PNG政府也出资3.27亿基纳(约合1.2亿美元)收购了该矿产项目15%的股权。
“我们很高兴(完成交易)。”鹦鹉螺公司首席执行官Mike Johnston如是说。但并非所有人都像Johnston这么乐观,至少众多批评家和科学家就不买账。
深海的“诱惑”
近年来,深海矿产勘查活动主要集中在日本西部、PNG、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的领海内。
针对深海开矿,几十年来,矿业公司与反对者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歇,只不过长期以来都局限于学术层面。这是因为从经济角度考量,在深度大于1000米的海底进行矿产开采是行不通的。
开采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对矿业公司而言是新的领域,这既需要具备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开发经验和回收体系,也要利用开采滨海砂矿及其他采矿技术和经验。由于难度巨大,因此这一领域技术领先的公司并不多,鹦鹉螺公司当属其中的佼佼者。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鹦鹉螺和其他矿产公司开始试图迈出深海勘探的步伐,毕竟来自深海的资源诱惑实在难以抗拒。而这也意味着长期以来的争论的白热化。
在一些地方,海底蕴藏着大量锰结核——坚硬,并缓慢地在海水中沉淀,继而富含铁、猛、镍和其它金属——使得采矿机挖掘起来相对容易。而在另外一些地区,富含矿物质的水从海底热液喷口涌出,从而创造出丰富的露头。虽然喷口中的采矿难度极大,但同样,回报也更加丰厚和诱人。因为沉淀物富含制造计算机、手机及其它现代技术产品所需的贵金属和稀土元素。
鹦鹉螺公司的这个项目正是Solwara 1。
Solwara 1矿区位于海底两个板块的断裂处附近。由于大洋地壳温度较高,海水在地壳深部加热升温,溶解了周围岩石中多种金属元素后,又沿着裂隙对流上升并喷发在海底。由于矿液与海水成分及温度的差异,形成浓密的黑烟,冷却后在海底及其浅部通道内堆积了硫化物的颗粒,俗称“黑烟囱”。鹦鹉螺公司的调查人员表示,这片区域占地约11公顷,金矿和铜矿特别丰富。
而根据鹦鹉螺公司的环境影响调查研究显示,这里也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诸如多毛虫和蚌类。但鹦鹉螺公司认为,开采并不会给环境带来长期的损害——只要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好羽状沉积物,并重新安置好动物群落。
“总体影响是可恢复且温和的。”2008年鹦鹉螺公司的一项研究指出,它还同时做出了“开采结束后的几年,海底生物种群数量就会得到反弹”的预测。
未知的影响
然而众多批评家却并不满意这种情况。
一些海洋生态学家忧心忡忡,担心挖掘会在研究人员评估开采会对深海生态系统造成何种影响前就启动。而其他一些人则宣称,当前国家和国际监管机构还不能确定采矿机在深海作业时是否能够保护环境。
“对环境的影响是未知的,(而且)采矿系统是完全未经考验的。”反对深海开采的PNG ACT NOW!集团的Effrey Dademo在一份声明中强调。
有些人也开始怀疑PNG政府——其拥有该项目15%的股权——是否做出了技术鉴定进行监管。
美国北卡罗莱那州杜克大学的海洋学家Cindy Van Dover此前为鹦鹉螺公司做了一些初期的研究,她也坦承“没有办法知道影响是怎样的”。在开采工作开始前完成研究工作是昂贵的,Dover指出。持续的海底研究每天要花费8万美元甚至更多,且对于新的重大环境的影响研究也没有具体的计划。
“我不知道怎么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既可以让科学家允许开采进行,同时又有信心我们可以获得适量的科学成果。”Dover说。
而与此同时,鹦鹉螺公司却丝毫没有因为争论而停下推进项目的脚步。
根据PNG《信使邮报》的报道,鹦鹉螺公司已对外宣布,其已完成组装该公司第一套用于海底生产作业的采矿机械。同时,公司也决定按计划装备和部署其挖掘机器人——包括一个重达300吨的庞然大物,边“咀嚼”着边穿过整个海底,以及另一个可以将富含矿物质的泥浆泵出地表的装置。
Johnston表示,对鹦鹉螺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毕竟拥有该机械使他们在深海海底采矿更为现实。
来自深海的诱惑还不止于此。在其它国家,包括斐济,也开始对海底开矿权进行谈判。而联合国一个鲜为人知的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也已经颁发了19个允许对国际海域进行勘探的许可证。■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