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春华 来源: 发布时间:2014-1-6 10:48:23
北大为何拒绝“索奖状元”?

 
近来,关于北大拒绝索要巨额奖金“状元”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各方评论不断。舆论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赞同者有之,质疑声不少,当然也不乏持中之论。应当说,这些争论体现了我们对于当下的招生考试制度、教育乃至时代的思考和认识。若干年后,回过头来再看这一事件,当可以读出更多的意味。从表面上看,这只是发生在2013年夏季的或许可以被称为是“新闻”的事件而已,但实际上,从中我们必须回答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教授“知”与“识”
 
考试也好,招生也罢,都只是教育的环节、阶段和手段,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应当是教育工作者努力通过各种方式发掘孩子自身的潜力与智慧,增加他(她)们对于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认知,使他(她)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将一块块璞玉雕琢成器。知识的传授只是其中一个非常有限的方面,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她)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正是中国古代先贤所揭示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把“道”的传授放在首位的根本原因——得不了“道”,即使得到了再多的“器”也没有意义。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现在正在悄悄丧失这些宝贵的东西。知识,学校教育教给学生的只有“知”,却既没有远见,也没有卓“识”。当其他民族正在殚精竭虑研究未来的时候,我们却往往连脚下的路都看不清楚。
 
我们无意对招生过程中的任何人的行为进行道德评判,我们只是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良知、责任和诚信。这是北大精神和北大文化沉淀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作为大学,也应当有义务向社会和公众传递。有评论认为,这未免有些“小题大做”。在市场经济时代,学生和大学是平等的“契约关系”。世界各国大学都向学生提供了价值不菲的奖学金,学生也可以向大学申请奖学金,平等交易,你情我愿,又有何不妥呢?这个观点在逻辑上没有错,但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却可能产生似是而非的误读。
 
单一标准导致的唯分数论
 
这个问题的要害在于,中国具有和世界各国完全不同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统一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和单纯依赖高考分数集中录取。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举行如此大规模的考试和录取,牵动千家万户的神经和利益。
 
在美国,虽然也有民间机构组织SAT和ACT一类的考试,但成绩并不作为大学招生录取的唯一依据,甚至在决定大学录取与否的诸多因素中影响因子并不高。每一所大学都会根据自身的历史传统、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以及校园文化特点等制定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标准。符合哈佛要求的,不一定适合耶鲁,也不一定满足斯坦福的需求。因此,虽然大学设立了吸引优秀学生的奖学金,但并不会导致学生用分数来和金钱进行交易。他们吸引的是适合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即使是“状元”,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招生录取标准,一样会遭到拒绝。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曾拒绝了不止一个SAT满分的学生。2010年,北京市理科“状元”申请11所美国大学被拒也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实际上,美国大学对于奖学金的设立目的千差万别,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奖学金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生源多样化,用来帮助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阶层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奖学金的数额以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费用为限,单纯依赖高额奖学金吸引学生的情况极为罕见。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哈佛大学,它提供全额奖学金的依据是家庭年收入在6.5万美元以下,家境富裕的学生则被排斥在奖学金之外,因此被称为“劫富济贫”式奖学金。美国是一个视交易为当然的社会,但在教育的问题上,也不屑于单纯依赖金钱进行交换。
 
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高考分数成了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仅高校这样看,社会也这样认为,由此,“高考状元”和录取分数线也就相应成为评价一所高校是否优秀的重要指标。为了争取到分数尽可能高的生源,高校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当然也包括提供巨额奖金——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千方百计诱导学生来报考。更为严重的是,这一情况随着高考后知分填报志愿方式而更加趋于恶化。特别是在知分填报志愿的情况下,“状元”及其分数成为高校招生市场竞拍中明确的标的物。这时候,高校设立巨额奖金(远远超过学生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奖学金),学生申请巨额奖金,就不再只是简单的双向选择,而是带有强烈的用分数交换金钱的烙印,高校招生因此被异化为市场交易行为。
 
教育不能用金钱交换
 
诚然,在市场经济社会,也许很多人已经把和金钱之间的交换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但是如果一个社会认为权力、身体、生命和尊严也可以和金钱进行“你情我愿”的平等交换,那么,这个社会将会陷入非常危险的“笑贫不笑娼”境地。
 
我总是固执地认为,即使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也仍然有两个领域是不应当和金钱进行交换的: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医疗。这两个领域都要求从业者必须超越金钱,从良心出发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将其作为具有使命感的事业而非仅仅是谋生的职业。教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至少在招生入学这一门槛上,不能让学生与金钱、市场、交易这些东西离得太近。市场不是万能的,科学和学术更需要大批具有使命感和献身精神的人才。即使其它一切都可以与货币交换了,教育、理想、科学使命感、创新的兴趣等等,这些值得人类永久珍视的价值还是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立性。能够进入北大的学生,日后可能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至少会掌握重要的社会资源,当他们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吗?我们希望,在学生迈入北大校门之前,就明白无误地让他们知道,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交换的;教育他们可以用最高价格付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但绝不可出卖良心和灵魂;教育他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哪怕是人人予以否认。
 
或许北大拒绝“索奖状元”的做法并不能使我们的世界和教育变得更加美好。我们都有孩子,孩子都要上学。在教育的问题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作者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12期 观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