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真堂上市风波后,“活熊取胆”一事被大家密切关注。在今年2月16日召开的中国中药协会媒体沟通会上,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说,目前中国取胆汁养熊厂有68家,存栏的熊大概有10000多头,其中有7800头是用来取胆汁的。
活熊取胆,顾名思义,就是在不杀死熊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手段来获取其胆汁。在中国,熊胆入药已有千年历史。为了得到熊胆,取胆之术也历经了三次变革。
杀熊取胆
人们一般所用熊胆为黑熊或棕熊的干燥胆,性寒,味苦,无毒。据中医文献记载,熊胆具有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之功效。《唐本草》、《药性论》、《本草求真》等均有记载。
人类最早获取熊胆的方法无异于“杀鸡取卵”。取胆方式千年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人们一般于冬季捕熊,捕获后,剖开其腹。取胆时,先将胆口扎紧,然后割下。割取后,小心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悬挂于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为了防止熊胆腐烂变质,不宜使用晒干或烘干。
一只成年公熊的体重可以达到100至150公斤,其胆不过50克重。这也就是说,为了获取一颗大约50克重的熊胆,就要杀死一头200多斤重的活熊。
200斤重的熊,其捕获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在没有“吹管麻药”的时代。也正是因为这样,熊胆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动物性药材。在去年3月8日达尔问自然求知社举办的座谈会上,亚洲动物基金中国区外部事务总监张小海介绍,至今,韩国的养熊场仍采用这样的方法:把熊养到10岁后,杀掉,然后取胆。
活熊插管引流取胆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朝鲜人发明了体内插管的活熊取胆技术。
1998年的第5期《中国兽医杂志》中一篇名为《熊胆汁引流术分析》的文章对其技术这样描述:它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在熊体内插入铁管抽取胆汁的取胆方法。先将熊进行全身麻醉,然后施行手术。手术过程中吸取胆囊内的胆汁。紧接着,在胆囊内放置一根长10~20厘米的金属管,将管子一端固定于体外皮肤上,最后分层缝合腹壁。这样,手术过后24个小时,就可以收集金属管流出的胆汁了,收集到的液体烘干后即可入药。
正是因为这种活熊插管引流技术的发明,养熊业由此诞生。一篇发表于《天津农林科技》的文章中称,1984年,中国从朝鲜引入了此项技术。随即在与朝鲜接壤的图门、延吉一带地区也相继出现了以取胆为目的的养熊厂。不久后,在云南、四川等地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养熊厂。
到了1989年,中国颁布实施《野生动物保护法》,黑熊被归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此后,猎熊取胆逐渐被活熊插管取胆所取代。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养熊业也在1985~1990年间以星火燎原之势发展起来。
“每头熊,每次取胆汁平均可抽取30~160毫升。每天会抽取2次。”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些科学论文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在当时诸如“1头熊可利用多年,经济效益十分显著”、“1头熊的年产量等于捕杀230头野生熊的熊胆量,1头熊年纯利达5万元以上”的话语屡屡可见。
然而,活熊插管引流技术真的“完美无瑕”吗?据媒体报道,因为术口裸露在外,永不痊愈,所以经常会感染。而为了增加胆汁的流出量,竟然有人利用特制的针管扎进熊的胆囊来获取胆汁。每当这个时候,熊都因为疼痛而惨嚎。
而取胆者为了避免胆汁袋被挠破、伤口进一步感染,发明了一种重达30斤的“铁马甲”。给熊穿上这样的“铠甲”,铁皮会紧紧箍住它的腰部,这也是导致很多熊身体扭曲变形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新式铠甲”的中间有一个小铁盒,方便取胆者把装满胆汁的密封袋取出。
不过,在今年2月16日召开的中国中药协会媒体沟通会上,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明确回复这种“小笼子、铁背心、金属盒等恐怖画面”已经是过去,这种取胆方式已经被国家明令禁止。
活熊无管无“痛”取胆
据了解,早在1989~1996年间,中国研究人员就进行了无管引流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
归真堂董事张志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无管无“痛”取胆技术“相当于取熊自己的脂肪,做成一个导管在胆管上,然后连到皮肤上做成一个瘘。这个瘘一开始是个创口,这个创口是要愈合的,就是会长出皮肤,不会再有创口了。熊吃东西的时候自动分泌胆汁,这个时候,用圆头的针靠上去对接一下胆汁就自动流出来了。”
张志鋆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的一篇文章中确认:新一代的“活熊取胆”技术实为造瘘引流。
据一名在大型养熊场工作的人员介绍,熊场取胆汁目前采用的就是这种造瘘无管引流技术。熊长到3岁后,会通过手术进行造瘘取胆而取胆也是有原则的,怀孕的、生病的、年老体弱的都不会取。
熊平时在熊场内可自由活动,当需要取胆时,会用牛奶引熊进入一个小笼子,等熊趴下来享受美味时,他们会将笼子的门关上,然后用碘酒在熊身上取胆汁的地方消毒,将银针探入熊的体内,黄绿色的熊胆汁立即顺着银针流入容器。整个过程持续10秒左右。
这也就是房书亭在2月16日的媒体沟通会上所说的那种温和的取胆方式。按照房书亭的介绍,这种取胆方法“没有异物感”,“而且熊的生理指标和非取胆时是一致的,不影响繁殖。”
对此,亚洲动物基金表示反对,他们说在为经历过“无管取胆汁”的熊做手术时发现,熊的胆囊等内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吉林大学的尹建元副教授说,“对动物体来说,不论是插管引流还是造瘘引流,都会因为手术或者可能出现的感染等原因而导致脏器病变。”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马原野也表示,“由于胆汁是碱性物质,细胞在碱性环境下更容易受到感染。”由此看来,熊会因为取胆而发生病变并不是危言耸听。
“虽然现在使用的引流方式是‘第三代无管引流技术’,对熊的身体造成的影响很小,但是利用胆汁的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乘明告诉《科学新闻》。而据张志鋆介绍,全国68家正规的养熊场,“应该说都是采用第三代的引流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日本和韩国相继签署“CITES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非法熊胆粉入境,曾经大量进口中国熊胆粉的日韩购买者已大大减少,熊胆粉的主要市场也已转向中国国内。■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3期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