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刘如楠 来源: 发布时间:2020-12-31 2:46:26
“双十评选”:与科技同行

   2021年1月20日,由两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0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以下简称“双十评选”)正式揭晓。“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科学家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等重大科技进展新闻榜上有名。

   时至今日,这项评选活动已走过了27年。此间,中国科技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双十评选”孜孜无怠、历久弥新。

 

开启征程

 

   20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这场信息化浪潮不仅推动着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也引起人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中国科学报社作为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始终怀有促进科技创新、促进学术交流、促进科技传播的社会责任。

   1994年,中国科学报社联合《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多家媒体,推出“两院院士评选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活动,回顾一年来的科技新闻和事件。这项活动刚一启动,就在全社会掀起了关注科技领域发展、关注科技变革动向的热潮。

   为了保证活动的科学性、权威性,主办单位一开始就确定其完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投票评选。第一届评选活动吸引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吴阶平,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学森、苏步青、朱光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张存浩等300多位院士参与。

   1996年,评选活动更名为“中国重大科技事件”。

   1997年,主办方变更为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中国科学报社。活动名称也正式改成“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并沿用至今。当年,参与评选活动的两院院士人数扩展至近500位;到了2003年,参与评选活动的两院院士人数再创新高,增至582位。2011年,评选活动升格为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报社承办。2012年,承办单位之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变更为中国工程院办公厅。2013年,承办单位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变更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

   评选活动的流程十分清晰:第一步,向两院院士、科技工作者、科技新闻工作者征集候选新闻;第二步,主办单位筛选出候选新闻,由两院院士投票评选,过程公正严谨。

   随着媒介形式的改变,评选与传播形式也随之变化:从最初的邮寄纸质选票、人工统计、报纸发布到网络投票、计算机统计、报纸网络同步发布,再到后来的移动端投票,网络、新媒体、视频等多渠道同步发布。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布会改于线上进行,天南海北的院士专家、媒体代表共聚云端,共话科技。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其对科技发展始终如一的热情与关心。

 

铿锵前行

 

   从1994年到2020年,“双十评选”已走过27个春秋,入选其中的科技进展,无一不是科技发展历程中最闪亮的星,更成为我国科技腾飞史上的翔实注脚。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该《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这是中国科技政策史上一个里程碑。

   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面临形势,正式提出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的科技发展路线实现由科技大国向世界科技强国的进一步跨越。

   纵观我国27年来的科技发展历程,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对科学发展起核心作用的不再是一两项科学技术,而是呈现出群体突破态势。

   每一次的战略变革与科技发展,“双十评选”都不曾缺席。在农业领域,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的新育种技术诞生、喜获丰收,亩产不断突破纪录;在交通运输领域,2003年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2010年京沪高铁全线铺通,试验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时速、牵引系统等的提升日新月异;在大科学装置方面,200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2009年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2012年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2016年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落成启用;在生命医学领域,1995年率先研制成功甲肝疫苗,2006年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2012年戊肝疫苗研制成功……各个领域全面开花、齐头并进,科学技术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群体集聚时代。

 

紧跟时代

 

   追随着科技政策、科技变革的脚步,“双十评选”紧跟时代变化,拥抱新科技。

   当代科技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交叉,整个科技群体构成了协同发展的复杂体系。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其被广泛用于医药和农业领域,不但项目本身是基因技术的突破,同时也为医药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应用价值。2013年,我国研制成功世界首台拟态计算机,这是仿生学、认知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2019年,中科院物理所等的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大约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扑结构。当“拓扑”这一数学概念被引入物理学领域后,在推动基础物理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大量新颖拓扑材料的出现。

   颠覆性技术的层出不穷,也催生产业的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最好的例子便是在信息技术领域。1995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研制成功“曙光-1000”计算机系统,实际运算速度达15.8亿次,内存容量达1024兆字节;2002年,我国初步掌握当代CPU关键设计制造技术;2008年,“曙光5000A”以峰值速度230万亿次跻身世界超级计算机前十;2009年,研制成功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 

   新时代量子计算机、非硅信息功能材料、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下一代信息技术向更高速度、更大容量、更低功耗发展。2003年,我国首次实验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此后,基本每年都有量子信息领域的重大突破入选“双十评选”。2017年,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2020年更是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里程碑。

   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制高点向深空、深海、深地、深蓝拓进。空间进入、利用和控制技术是空间科技竞争的焦点,天基与地基相结合的观测系统、大尺度星座观测体系等立体和全局性观测网络将有效提升对地观测、全球定位与导航、深空探测、综合信息利用能力。

   在深空方面,“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嫦娥”系列探月工程、“天宫”系列空间站、“天问”系列探测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接连成功完成阶段任务,其发展之快、成果之丰令人惊叹;在深海方面,“海斗”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接连打破我国载人深潜纪录,使我国的深海探索位居世界前列。

 

放眼世界

 

   科技进展新闻的评选活动,最初目光仅限于国内。从1997年起,开始关注世界科技进展新闻。

   1997年1月,在1996年“中国十大科技事件”发布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路甬祥在致辞时提出建议:中国科学家不能仅看到国内的科技进展状况,还要有世界眼光,看到一年之内世界科技进展的情况。这样才能既看到自身的进步,同时又看到世界科技发展的踪迹。

   正是在路甬祥的提议下,评选活动增加了“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内容。

   客观地说,27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和世界科技进展相比,差距仍然可见。

   在2002年“双十评选”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都有精彩点评。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前四项成果都是多国科学家合作取得的。路甬祥认为,科技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尽管二战结束后,世界科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美国,但是美国取得的很多重大成就也是由其他国家和地区,比如欧洲、日本、中国、印度的科学家共同参与取得的。因此,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重要趋势。徐匡迪也认为,评选世界或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它有利于普及科技知识,提倡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从1997年到2020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评选与发布给中国青年科研人员带来了一道及时、可口的“甜点”。通过“双十评选”,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了解到世界最新科技动向与前沿研究领域,源源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科技创新事业中来。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更需各国携手合作、凝聚共识、交流思想、深化合作。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影,他们的重大发现和科学创造无一不让国人感到敬佩与欣喜。

 

精神引领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回望历史,我国科学家一直有着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老一辈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等人真正践行了“一片赤心惟报国”的爱国之心,他们舍弃名利、以梦想铸国,奉献毕生智慧和心血推动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旨在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科技成果离不开科学家的主体创造,27年来,“双十评选”榜单上的一个个科技成果背后蕴含着一个个科学家的智慧与坚守。

   这些为人类带来福祉与变革的科技进步不仅展示了科学的力量,也彰显了伟大的科学精神。就如探测引力波的LIGO团队所说:“这就是科学,我们不挑容易的事做。”探测引力波是一项艰辛而充满未知的任务,靠着对科学理想的憧憬和对科研的坚守,科学家终于验证了爱因斯坦100年前的预言,也开启了人类认识宇宙的一个新窗口。

   科学研究除了理想与坚守,还需要团结与奉献。从“神舟”系列飞船到“天宫”系列空间站,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中国科研人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中国天眼”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用心血和生命完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大科学工程,使中国深空探索进入世界前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人员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奋斗、不负韶华,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他们的付出,让我们坚信中国科技的未来一定会展翅腾飞。

   悠悠廿七载,创新永无止境。“双十评选”的初心一如既往,“双十评选”的榜单与时俱进。“双十评选”将在伴随中国科技前行的征程中,记录更多属于中国和世界的高光时刻!■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1年2月增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