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锦涛 来源: 发布时间:2018-9-4 11:45:30
长春应化所的点滴回忆

 
光阴荏苒,离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简称长春应化所)已经13年,在长春应化所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承载了我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一段回忆。在所里学到的各种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一直指引着我不断奋进,以至于后来到美国、加拿大求学,再回国到华中科技大学工作,都一直受益于在长春应化所受到的良好的科研训练和平和的处事态度。
 
我是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在长春应化所攻读博士学位,我的导师是姜伟老师,一位将学生视如己出、慈父般的师长。在长春应化所学习期间,姜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在本科期间,我就对高分子物理非常感兴趣,所以对于有机会能来到中国高分子的圣地长春应化所求学,我是心存感激的,能够进入姜老师的团队,我是幸运的。姜老师指导学生非常耐心、细致,在那个科研条件相对匮乏的年代,他和我们一起挤在狭小的实验室里,常常为了一个科学问题讨论到深夜,有时候太晚了,甚至就在实验室凑合一夜,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着我们,常常告诫我们,科学研究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使我在现在的工作中,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已经成为了我们实验室的传统,融入了每个人的血液。
 
长春应化所有很多令人尊重的老前辈,他们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科研事业,给青年学子们一个很好的榜样,鼓励他们学无止境,勇攀科学的高峰。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导师的导师高分子物理学家姜炳政先生,在我心中,姜先生就是中国高分子物理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早在上世纪90年代,姜先生就提出纳米导线的概念,即使放到现在,也是世界上非常前沿的课题。姜先生不仅在学术界创造了很多奇迹,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里面不乏院士、杰青、海外知名专家、学者,其中安立佳院士就是姜先生的学生。虽然我在博士二年级的时候,姜先生就不幸去世了,我们接触姜先生的机会并不多,但在有限的几次交流中,我还是被这位大师对待科研的执着、待人接物的谦和热情所深深感染着,我想这也许就是长春应化所的精神,“奉献、主人翁、科学、团结”。
 
长春应化所是我学习成长的地方,在建所70周年之际,我希望长春应化所在未来继续秉承“追求卓越,贡献国家,造福人民”的理念,做更多“顶天立地”的事。■
 
(作者为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8月刊 记忆)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