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魏刚 来源: 发布时间:2018-7-3 11:42:43
本科教育路在何方

 
“最近,一位高校教师跟我诉苦,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他在课程设置中安排了让学生到校外企业参观的环节,但却被学校领导定性为教学事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科学新闻》,目前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与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相比,潜在的一些问题正逐渐浮出水面。
 
考研基地、重科研轻教学、课程与现实脱节、高校同质化……在这些本科教育“槽点”频频亮相于网站、微博、朋友圈时,我们也应客观分析,为本科教育把把脉,找到适合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路径。
 
考研率并非指标
 
来自二本高校,如今在京就读研究生的小王说,自己所在的本科学校一直宣传考研升学率,唯升学率让他没有考虑清楚自己的兴趣,只知道学习好就要考研,结果选择了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
 
对此,储朝晖指出,大学本科本应该是让学生打牢学科基础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阶段,但一些高校却变成了考研培训机构,一切为考研让路,甚至为考研而更改课程,降低对那些与考研无关但对学生学科基础十分重要的课程的要求。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我国的应试教育正从中小学延伸到大学,特别是到了大二,一些高校就开始鼓励学生考研,导致从高校到学生都围着考研转,本来该学的专业知识却被扔在一边。
 
究其原因,范先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比较快,高校逐年扩招,高校与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型转变为大众化普及型。在这种情况下,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上面临各种困难,于是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二本、三本高校,一方面把考上研究生作为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将考研成功率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
 
对此,范先佐建议本科高校应该从更高的站位上思考这一问题。尽管我们不能单纯地从高考分数判断学生水平,但是高考成绩是重要的参考。实事求是地讲,二本三本高校学生的基础还是稍有所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高校一定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将学生的基础打好,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同时,在研究生招生环节,志愿高校也有必要进行综合考查。目前国家已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一方面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开始考查一级学科,即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使用基本技能的方法;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面试的权重也在加大。面试可以从多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尽管有的学生笔试成绩不错,但在面试中对基本知识点理解不清,也不会被录取。
 
不管怎样,高校沦为考研基地已经违背了本科教育的初衷。储朝晖认为,这需要在管理和评价机制上做更多改变。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出台管理考核办法,对于一些二本三本高校,要弱化考研率在其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的权重。
 
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在储朝晖看来,近几年我国本科教学质量出现下滑趋势,尤其体现在高校教师更加重视科研和发表论文而非教学。这一方面是考核评价机制的问题。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上应更多考虑教学因素,科研和论文指标与教学指标之间需要设定一个合理的比值。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给予高校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而不是既要求教学改革又设置重重阻碍。据统计,去年6月至今,教育管理部门向高校发布了175个文件,还不包括临时的通知。这种管理体制束缚了高校教学改革的手脚,无益于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谈到这点,范先佐回忆起自己刚任高校教师的情景。“我读硕士时开始给本科生代课,当时导师身体不太好,他说‘你就做实习教师吧’。每次我讲课,导师都坐在下面听,讲完课后,导师都会给我指出哪些方面讲的好,哪些方面还要注意。直到导师感觉我基本能够胜任这门课的教学任务后,才放手让我独立讲课。”
 
在范先佐看来,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和指导,这样年轻教师才能尽快适应和成长。而现在,年轻教师没有这种“传帮带”的指导机会,只是开学或搞某项评比时,校领导才会听听课,平常几乎没有这种听课指导。高校的教学自主性很强,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的讲授是不一样的,但教师之间不交流也是不行的。本科教育应该恢复以前一些行之有效而现在却名存实亡的做法,比如集体备课等。
 
在考核评价导向上,范先佐认为也应该有所侧重。比如,有的学校规定,一位教师如果要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要有在国外学习一年以上的经历。这对年轻教师就很有压力:既要教学、科研,又要学习外语,还要准备出国,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把精力百分之百地放到教学上呢?这就需要高校在教师评价机制上做出改变。
 
目前,在我国高校教师评价机制方面,论文发表数量、出国培训经历等是硬性指标,教学则是软性指标。对此范先佐建议,有的高校以科研为主,有的高校是科研与教学并重,有的高校以教学为主,不同高校的特点不同,对教师的要求也应当各有侧重。
 
教师评价机制调整不是单一某一所学校就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在更高的层次进行顶层设计。
 
在6月21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本科教育要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顶层设计如果得以落地执行,必将能够扭转当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重视学科基础知识
 
本科课程与工作实际脱节也是很多学生对本科教育的吐槽点。对此,范先佐认为对于这个问题要客观分析。即使在计划经济时期,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型阶段,录取的学生都是行业需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仍有50%的学生要改行,更何况是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
 
当下的科学技术发展飞快,要想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都能在毕业后得到应用是不现实的。比如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往高校甚至都没有设置相关专业,今年才有一些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即使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但明年可能又会有新的技术涌现。高校想要紧跟这些前沿科技,是很难实现的。
 
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打好基础。范先佐举例,北大方正为中国的IT产业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北大方正的创始人中没有一个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只要学科基础打牢了,面对新技术,经过短时间培训就可以适应。学生拥有这样的能力后,就不会惧怕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如果基础没打扎实,毕业后面对飞速变化的社会,就可能会掉队。
 
储朝晖认为,一线的教师还是要把教学做好,尽力向课程与实际工作结合这个方向努力。但在实践中,还需要给高校和一线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这样才能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更好地围绕实际设计课程。
 
对此,陈宝生强调,本科教育要着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建好质量文化。
 
鼓励创新 克服同质
 
对于舆论吐槽的创新问题,储朝晖有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创新?创新都是个性化的,大家异口同声讲创新,就不是创新。在他看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是千校一面,在评价考核、学科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差别不大。我们的高校都是用简单复制的逻辑发展起来的,所以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特点。正因为没有特色,就只好追求大而全,而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同质化。
 
范先佐也指出,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有些人文专业一哄而上,导致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这需要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在高校评估中,对于如何把我国的本科教育办出特色,也需要加以研究。
 
他建议在高校建设中要考虑学校的师资和所处的地域。同一个专业,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需求是有差别的。教育管理部门也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引导,让那些勇于创新的、有特色的高校能够得到更多实惠。
 
对于创新,陈宝生给出了具体路径。那就是本科教育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要加强新工科建设,加强医学教育、农林教育、文科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未来,本科教育将在八个方面发力,即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相信随着教育界对本科教育的反思和国家的重视,我国本科教育一定会找到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6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