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魏刚 来源: 发布时间:2018-7-3 11:42:43
本科教育应回归非功利化本色

 
1852年,英国牛津大学学者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指出,大学的活动与知识的传播与掌握相关,而不与新知识的探索及获得相关,也不与简单的生产相关。显然,在中世纪欧洲大学诞生后的数百年间,大学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
 
但从19世纪德国以及20世纪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大学开始承担科研与服务社会的功能。一些高校的本科教育更是以科研为主导,逐渐发展为研究型大学。近现代的本科教育在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引下开始向研究型、服务型发展。
 
一方面,研究型的本科教育让一些大学拥有了更多的学术专利、研发经费、优秀师资,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成为高等教育的标杆。另一方面,研究型的本科教育也让高校陷入功利主义泥淖,重科研、轻教学,千校一面、缺乏特色,课程设置工具化等问题逐渐显露。
 
由此引申出一个问题:本科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哈佛大学前校长列文认为,大学必须培养学生具备独立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纽曼也认为,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心智的机构。我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指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
 
可以说,从本科教育的初衷来看,大学并非需要承担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本科阶段的学生也无需过早的接受细分学科细节知识的训练。本科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根据个体发展需要来培养人,这里的个体发展需要更多的是指健全的人格以及独立的思考。因为只有具备学科基础知识、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适应社会的变化。
 
应该说,在本科教育领域,专业化教育模式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强调专业细分,在本科教育阶段就把学生限制在有限的学科知识领域中,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更需要科研人员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厚度,交叉学科领域的涉猎以及独立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所以在本科教育中,通识教育更为重要。它避免了学术分科过细、知识被分割的弊病,通过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可喜的是,本科教育的回归正引起国家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本科招生中都开始实行大类招生,让学生在本科阶段更多地获得通识教育,而不是过早的进入狭窄的细分学科。在近日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强调本科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非功利化的“以本为本”的本科教育将还原教育的本质,塑造更多拥有健全人格的人,也必将给若干年后的经济与社会带来深远影响。■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6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