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倪伟波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6-26 16:31:58
人工智能,本就是工具

 
北京时间2018年5月8日,在谷歌一年一度的Google I/O开发者大会上,一个智能过人的人工智能——Google Assistant的惊艳亮相,让在场所有人无比震惊。
 
与市面上常见的Apple Siri和Microsoft Cortana的机械式语音互动不同,Google Assistant不仅能听懂人话,更能无障碍地与人沟通。
 
发布会上,用户对Google Assistant进行测试,它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指令,且在执行指令过程中随口的一声“嗯哼”更是笑翻全场。谁能想到人工智能竟能做出如此自然的反应。
 
用更真实的人声说话,说话逻辑更接近于人类,Google Assistant距离真正的人又近了一步。
 
Google Assistant的“聪明”“有人情味”让人甚为叹服的同时,恐惧与担忧也再度蔓延开来。
 
超级机器
 
3年前,谷歌的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三番战胜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从那时起,人们便一直对人工智能是否会给人类带来威胁充满忧虑。
 
2017年10月25日,当人工智能机器人Sophia被授予沙特阿拉伯公民身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人类籍的机器人时,这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质疑和恐惧。
 
那么,人工智能真的会对人类形成“生存性威胁”吗?
 
毋庸置疑,历经62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已日趋成熟,应用也日益广泛,并悄无声息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从电脑、智能手机,到各种可穿戴设备,再到工厂里使用的各类机械手臂……这些无一不是人工智能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
 
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人工智能确实也在诸多方面表现出超越人类。比方说,凭借远远超出人脑的计算速度,人工智能在图形、语音、生物特征、行为姿态等方面的识别,甚至是更加复杂的预测推理任务方面,都有着人类智慧所无可比拟的优势。
 
另外,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将“毫不留情”地替代不少人的工作,包括建筑工人、司机、快递员等在内的职业将“危在旦夕”。不仅如此,我们熟悉的很多职业的核心职能也将逐步被人工智能软件所取代,比如放射科医生、股市交易员、出纳员、律师助理、研究分析师等。
 
然而,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强大,它终究只是人类的工具,并非一种智慧形式。因为人工智能想要解决的问题,是让电脑也具有人类那种听、说、读、写、思考、学习、适应环境变化、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等的能力,其核心是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算法使机器能从大量历史数据中学习规律,从而对新的样本做智能识别或对未来做预测。人工智能的近期目标是让电脑更聪明、更有用,远期目标则是使电脑变成“像人一样具有智能的机器”。
 
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AlphaGo之所以能三度获胜,并不是其具备了超越人类的智慧,而是它采用了深度神经网络以及深度神经网络跟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的结合。因此,它的获胜不过是再次证明了深度神经网络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
 
实际上,自人工智能的概念确立至今,科学家们从未将研究人工智能的目标定为让机器完全取代人。它的诞生与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一样,都是为了帮助人类,增强人类,让人类变得更好、更强。
 
增强人类
 
相较于浩瀚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人类不过是十分渺小的生灵,然而人类却得以生存繁衍至今。归根结底在于,人类善于将那些比自己强大的力量转化成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回溯历史,人类一直不断通过发明工具、创造技术来增强自身。从人类的祖先开始,人类通过发明长矛和弓箭增强身体能力,通过发明算盘和书写来增强认知能力,从蒸汽机到燃气轮机,从手动控制到程序化控制,再到当下火热的无人驾驶,技术革命的演进之路继续向前,人类增强自身能力的脚步也从未停止。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工具创造史上的新高峰,不仅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还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当你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条目时,人工智能会查看你的词汇,并为你提供想要的内容;借助人工智能系统,即便没有足够经验的年轻警察也能摸到些许犯罪的苗头;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正迅速成为宝贵资源,无论是帮助处理行政任务还是繁琐的文件工作,甚至于外科手术……如今,人工智能已经被运用到各个领域来增强人们的知识和相关能力。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一些突出成就,但是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关键技术还没有得到解决。比如,在更复杂的认知层面,像对于语言和图像的理解、逻辑推演等方面,人工智能距离人类还有很大的差距。
 
“从操纵到感知到认知,我们远远没有想清楚人工智能是怎么一回事。深度学习很了不起,它使语音识别率、计算机视觉识别的误差率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下降。但目前机器对自然语言的了解,并没有因为深度学习的发展而产生飞跃性的进步。”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Harry Shum)曾指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在感知这个层面会有飞速进展,而在认知和情感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然,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挑战并不止于此。机器与用户交谈时能否像人类一样流畅、有节奏,能否像人一样微笑、反应、眨眼并实现细微的面部表情,最终实现自然流畅的互动对话,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未来需要实现的目标。
 
显然,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再次将人类从繁琐、艰苦、危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得以展现最为珍贵的创造力。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难以企及之处。
 
人类伙伴
 
创造力是生成有意义的新事物的能力,这既要求理解旧事物,也需要想象新事物,是一种综合的能力。
 
当然,网络上不乏人工智能创作诗词、绘画等作品的新闻,但是这种创造力不过是依托程序或算法的“鹦鹉学舌”罢了。真正的创造力,是对问题或事物的深刻洞察,提出全新的概念、思想或解决方案,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
 
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当苹果掉落在头上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是人工智能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即便如AlphaGo轻松击败人类围棋高手,但它并没有智慧,只不过是人类智慧创造的一种新型工具。
 
而且,由于当前的计算机架构和编程模式具有本质上的劣势,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很难应对具有显著人类主观意识影响的社会文化和意识领域的各类问题,而人脑则可以通过长期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学习成长轻松应对这类问题。不仅如此,即便人工智能的发展不断完善,也很难让机器本身具有自发的情感。
 
眼下,你对滚滚而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欢欣雀跃也好,恐惧担忧也罢,人工智能时代都在向我们走来。
 
与其他科技进步一样,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带给人们种种福祉的同时,也让人们承受了某种“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人工智能技术到底是魔鬼还是天使,最终取决于人类是否能恰当地引导技术向着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正如人工智能专家Lee Felsenstein所说的那样,“当机器人变得足够复杂的时候,它们既不是人类的仆人,也不是人类的主人,而是人类的伙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5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