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魏刚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6-26 16:31:58
如何迈过自我意识与情感的门槛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先驱阿兰·图灵曾提出著名的“图灵测试”:要求在一次时间为5分钟的文字交流中,一台计算机能够让30%的测试人相信它是人类。如果一台计算机能够通过这项测试,那么这台计算机就可以被认为具有人类的思考能力。
 
如果人工智能通过了图灵测试,那么其与人类的本质区别究竟是什么呢?
 
科幻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讲述了次郎与机器人女孩的爱情故事。他们之间的爱创造出奇迹,战胜了次郎死于事故的命运,跨越了人与机器人的隔阂。在电影中,机器人女孩不但拥有自我意识而且拥有人类的情感,所以更多的人愿意忘记她机器人的身份。现实中,是否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应该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本质区别。
 
令人深思的棋局
 
人工智能是否具备自我意识和情感,这个问题众说纷纭。但2017年的一次人机围棋大战,却让人们惊出一身冷汗。
 
2017年5月26日,古力和连笑与两台AlphaGo进行人机配对赛。此次与AlphaGo的组队堪称是史无前例的一次配合。
 
随着比赛进程推进,连笑一方的劣势非常明显。在比赛的最后10分钟里,最具戏剧性以及历史性的一幕出现了:本来处于劣势的白棋(连笑)一方逐渐超过黑棋(古力),而古力一方的AlphaGo在判断了棋盘的形势后,竟然自动举牌认输!
 
更有意思的是,古力不想认输,反驳了自己的AlphaGo队友。接下来,AlphaGo的棋路变得越来越消极,每一步都在自动降低赢率,“逼”古力认输。最终在棋面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古力举起了认输的牌子。
 
如果这一行为出自人类,相信大家都不会感到意外。但这一行为却是出自人工智能AlphaGo,就不得不让人感到震惊了。
 
虚拟的情感
 
人工智能是否真的如人类一般拥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呢?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认为,要有情感就要有自我意识,人工智能的情感还仅仅是虚拟的。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人工智能的某些应用好像呈现出有情感甚至有情商的一面,其实这种情感仍然是虚拟的。比如语音聊天,人工智能从互联网上学习了很多人类的聊天方式,所以它回答的某一句话,可能让人觉得有情感。但这个情感,还是通过机器学习而实现的,并没有自我意识的发生。
 
在科大讯飞AI研究院院长胡国平看来,把情感当成一种模式识别任务来做,对人工智能来说是有可能的。但是,产生自发式的情感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按意识的狭义定义来看,人工智能是很难具备意识的。
 
一些人工智能集合了中国上亿网民多年来积累的、全部公开的文献记录,凭借在大数据、自然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方面的技术积累,精炼为几千万条真实而有趣的语料库,通过理解对话的语境与语义,实现了超越简单人机问答的自然交互。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生物识别与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子青也认为,人工智能未来具有自我意识和情感是人类研究者的目标。但目前,从技术角度还看不到有任何真正具备自我意识和情感的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很遥远
 
人工智能可以分成两大类:弱人工智能(ANI)和强人工智能(AGI)。
 
弱人工智能只专注于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例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翻译,是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它们只是用于解决特定的、具体类的任务问题而存在,大都是统计数据,以此从中归纳出模型。由于弱人工智能只能处理较为单一的问题,且发展程度并没有达到模拟人脑思维的程度,所以弱人工智能仍然属于“工具”的范畴,与传统的“产品”在本质上并无区别。
 
比如,能战胜象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AlphaGo虽然是优秀的信息处理者,但仍属于受到技术限制的弱人工智能。使用弱人工智能技术制造出的智能机器,看起来像是智能的,但是并不真正拥有智能,也不会有自主意识。
 
强人工智能属于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胜任。它能够进行思考、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理解复杂理念、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操作,并且和人类一样得心应手。在强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一样独立思考和决策。
 
从技术角度来看,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胡国平指出,大部分在一线做研究的学者都认为通用智能机器的技术是很难掌握的,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是无法产生自我意识的。
 
“中文房间”实验
 
自我意识和情感对于人工智能来说是否永远无法实现呢?即使通过了图灵测试,是否就代表人工智能拥有了自我意识呢?对此,有学者用“中文房间”实验来反驳图灵测试。
 
“中文房间”实验最早由美国哲学家John Searle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个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的理论,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Searle 创造了“中文房间”思想实验来反驳电脑和其他人工智能能够真正思考的观点。房间里的人不会说中文,他不能够用中文思考,但因为他拥有某些特定的工具,他甚至可以让以中文为母语的人以为他能流利的说中文。根据Searle的观点,人工智能就是这样工作的。它们无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们可以运行一个程序处理信息,然后给出一个智能的印象。
 
自我意识的边界
 
“中文房间”实验似乎告诉我们,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和情感很难搭上边界。但已故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却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终将产生自我意识并取代人类,因为技术的发展速度要快于生物的进化速度,当人工智能发展完善后,可能会导致人类灭绝。
 
也有观点认为,“中文房间”实验忽略了工具书使用和翻译的难度,如果不是精通中文的人是无法只靠一本翻译工具书就能流利准确地与外界交流的。因此认为“中文房间”实验不足以反驳图灵测试。
 
在科幻作家江波看来,自我意识的边界具有模糊性,并不存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从没有自我意识跨入到自我意识并没有截然的边界,最有可能的情形是这个过渡是连续而模糊的。
 
他指出,变化的环境不断推动智能向更复杂的方向发展,当智能复杂到能意识到本体的存在,自我意识便自然产生,它是复杂智能的伴生物,学习是获取智能的唯一途径。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吕宝粮认为,具有情感是未来人工智能的必然趋势,未来的通用人工智能应该是逻辑智能和情感智能的有机结合,就像人一样不仅要有智商还需要情商。如何构建统一的机器学习框架,使机器在提升逻辑智能的同时,也能不断地提升情感智能,这是未来机器学习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我意识与情感,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独一无二的特质是否会被人类创造的机器所拥有?其实无需过分担心。既然人类可以创造人工智能,自然也可以赋予其文明。■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5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